..续本文上一页定依声闻行,直逾千年,入印度第三期教法之密教,乃转依天乘行。其教理,中国台、贤、禅、密、净重真心,印、藏密真有而显性空或唯识,各出批判以分别用之,故不能谓依天乘行之教理专属真常论。五、三期教法与第二期大乘三宗,亦不一致:初期隔历的三法印,从无常经无我以向涅槃;中期一实的三法印,虽侧重一印,各成一宗,然俱重一实而融贯余二;后期别行的三法印,各据一法印即一实,速趋行证。六、二期教法贯大乘三宗之理,乃华文系特长所在,不须强调空宗……。三宗当机各尽其妙,理皆圆故;不当机可各成其弊,解成滞故。七、行上,末期人乘趋大乘菩萨行,从佛世经历代,虽皆有人,但从未升居主位而成集体行践,故应创今而非仿古。教理,应在强调缘起──因缘生活──,以三法印各阐明一方面:无常是当相故,无我是通性故,寂静是依归故,不偏不废。八、三依行各成幼壮老:依声闻行,未分部派为幼,部派竞兴为壮,大乘理昌为老。依天乘行,印唐密净为幼,印藏日密为壮,藏密、日净为老;此时锡、缅、暹亦成塔像教。依人乘行,华禅、──宋明儒──、日净、藏密、锡利他行,均孕育中,诞生期近。应以印度二期传华教法为主,提摄锡、藏所传精粹为辅,发挥缘起染净相性之理,实践善化人生,进成菩萨之行。
中国重人事,是好地方;现代重人力,是好时节;世界不争乱,也渴望营救。应祝人乘趣大乘之菩萨佛教,早日诞生!太虚阅。三十,五,九。(见海刊二十二卷十一二期合刊)
三九 王廷贵遗著
王廷贵居士,系西康人,在汉藏教理院求学五年,刻苦耐劳,孜孜不倦!去年,毕业普通班后,进专修班,并为普通一年级助教藏文,不惟藏文为众冠,且性行纯淑,对于佛法信解尤笃,汉文亦已能说理通畅。惟体弱多病,今春竟病殁北碚中医救济医院,识者莫不痛惜!检其遗著二篇,编入本刊以志永念!编者志。(见海刊二十三卷一二期合刊)
四0 东西物我思想之唯识批判(福善)
此文的思理颇为清晰,略删润提前于五期发表。但“没有不通过最后消灭的阶段的”一句,非唯物论者都可承认;而“第七缘于第八的相分”,亦非唯识论者都承认,都是犹待斟酌的。编者,三十一,三,十二。(见海刊二十三卷五六期合刊)
四一 关于护法韦驮的考证(谈玄、法尊、印顺)
关于中国佛殿前所供韦驮天神,经过如上之讨究,其真相已可大明矣。一、得名于昙无谶所译之涅槃、大云、金光明经:梁武帝时已认为护法善神之一,梵文是否“私建陀”,华文是否译误,为另一问题。二、传奇于道宣律师天人感通录:其录系宣律师亲笔,或其友道世、孙思邈辈记录,乃至同时同事二三人异录各行,亦无大关要。仿用中国姓名,亦犹李佳白、卫礼贤之类耳。麟德元年与干封二年本,各为一卷,而道世法苑珠林采录较详,则知尚别有其较详本。奘传亦摭入,则知此事当时已为盛传之奇事矣。三、充义于密迹金刚,密迹金刚,为小大乘经同曾说及之唯一护佛护僧大神,说为菩萨化身及贤劫千佛之一,均由此而出。然与护伽蓝神及绘门二像,可无关系,以执金刚神别有甚多也。四、具像于北宋南宋间:据法云翻译名义集,不须更引万松从容录矣。然二十诸天传中,则金刚密迹与韦驮天神又非一。至于道教多仿佛教,佛教鲜仿道教;王灵官之更为后起,亦是事实。盔甲斧钺等像,关帝等神,系混地方色采通例。密教诸武装像,亦为印度佛教及民族衰替时之振卫象征耳!宋明来为三
教混合之中国,亦无可疑,但佛教自身较为充实,不应以其带有地方色采,便自抹煞!但当洗炼出更本真、更适应现代中国之佛教精神而已!太虚。三十,十一,二。(见海刊二十三卷十期)
四二 林藜光君病逝法京(自强社讯)
太虚按:林藜光与虞愚,同在厦大念文学、哲学、心理学,并来闽南佛学院助教几点钟普通学科,而从我研究佛学。不过虞愚三年先武昌佛学院学过,林藜光在厦大,却比虞愚先毕业。两人并学绩甚好,某教授云:厦门以前只有石头,自从有一林藜光,厦门也有了学者了。其为师友所重如此。顷闻逝世,曷胜怆悼!(见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四三 楞伽与瑜伽系唯识学之比较研究(子戆)
太虚评:佛法以真常为目标(除世间善),小大空中都同的,而所以异者,在理论出发的根据。以泛常众生心境的经验为出发的,是二乘及空宗。深一层,以菩萨智所见持业受报的藏识为出发的,是唯识论。再深一层,以佛智所见即众生心内的真性为出发的,是佛性论。如观一株树,博物学家则直观其为一类植物,而与一切物类同 为生灭变化,终归于空而已。但生物学家,则从生命观为一种生殖传种而不断的生命流上一聚一段的形相。而在理化学家,则将看为原素、分子、原子、电子,乃至一种莫可名状的物如的现象。前一种是常识哲学的,较易说的;后两种是科学的哲学,哲学的哲学,较难说的。但对有科学哲学基本的,则说科学的、哲学的哲学反易。故应机不执一门,三皆哲学故皆达真常。(见海刊二十七卷一期)
四四 追怀胡五台长者(杨木)
胡妙观长者逝世后,久思为一文以志余感,未能著笔。今得杨木居士此篇,识言重刊海潮音,藉表吾意。三十五年三月,渝寓,太虚。(见海刊二十七卷六期)
四五 为僧伽问政而不干治进一解(今觉)
本文略加删节,仍存原意。对于不干治之一治字,乃取孙先生政权治权分开而说之治字,故不干治即不作官。僧为一传扬佛教之职业团体,官为另一种执行国治职团,非谓在僧团中的人不能离僧返俗而作官作律师等等,乃谓在僧则以僧职为范围,犹之在律师则执行律师职务,不得同时作官。此“作僧则不作官”,乃职业之当然也。问政则除官以外,任何职业之民均所当问,故云“僧伽问政而不干治”。太虚阅志。(见觉群十期)
四六 对议政而不干治的我见(块然)
惠琳、法献、法畅,究不如刘秉忠、姚广孝为宜,然亦与惠超略同议政员耳。今乃为多数的僧伽定制,非可据一二高僧事为例。然细按“议政不干治”一词,语义有不晰处。以今之代表人民参议政权者谓之参政,参预政府五种治权者谓之参治,则曰僧伽参政不参治可也。太虚阅注。(见觉群十期)
四七 黄袍与袈裟(佛武)
太虚按:整善僧伽自身,是三十年来不知耗了多少言行的,但今日谁能“勒”、“给”,还是问题。(见觉群十期)
四八 三十唯识之研究(吟雪)
编者曰:吟雪此篇之作,盖于我国历来研究成唯识论的著作,都是很有根据的。至于分析之详审,编次之明白,于日本近代研究此论者的学说,尤能尽量采取,充分发挥。得兹为研究此论的开导,其裨益实非浅鲜!第于此编说唯识三十颂于佛学中的资格之第四章,稍有辨正。所有“天台智者大师等意见,一大佛教分做藏、通、别圆四大段,这论是属第二通教,不及那别教和圆教的高尚幽深”云云,其说不然。智者大师时尚未有成唯识论,故智者大师初未尝于此论有所评判。而据后代的天台宗学者──若澫益等,则大概判华严为圆兼别,唯识为别兼圆,实为不共大乘,而通教则正指三乘之共般若耳──参观本刊第五期悲华的“读梁漱溟的唯识学与佛教”。至于贤首等五教之判为相始教。日本弘教、见真等承之,皆判唯识为权大乘,实非公允之说。余他日当作“唯识新料简”,对于华严宗的真宗的、密宗的评判,再彻底的一评判之。余对于唯识宗的见解,盖须将玄奘后支那、日本之余宗所下评判,皆为之一翻案也,兹不评述。又按此一部三十颂论之组织,分析为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自是极符顺的。而余则常按照佛教各宗共通的境──教理──行果三种次第,以判摄此论之三十颂本,兹表举如下:
┌─唯识相…………前二十四颂
唯识境──┤
└─唯识性…………第二十五颂
唯识行──┬───────第二十六二十七颂
├───────第二十八二十九颂
唯识果──┴───────第三十颂
余所以必举出唯识果者,使知华严、法华、真言、净土皆不越乎此,而成唯识论之一论实能总持大乘无遗义也。(见海刊一卷八期)
四九 唯性论(善因)
释太虚曰:一切法自在平等之本体,以真如为主,故曰唯性。一切法缘起差别之事实,以心意识为主,故曰唯心。一切法常乐我净之妙德,以般若为主,故亦应曰唯智。此一切法三唯之胜义,虽各有所主,而亦互摄无余。为例于左:
┌─迷……染……苦……凡……生……──唯心│
(心) 唯性论 ┤ (无二平等) │三
└─悟……净……乐……圣……佛……──唯智│
│
┌─体────────────────唯性│无
(众生)唯心论─┤ │
└─用────────────────唯智│
│差
┌─性────────────────唯性│
(佛) 唯智论 ┤ (中边圆融) │别
└─相────────────────唯心│
此一切法三唯之胜义,虽互摄无余,而方便各有殊胜之处。若夫顿剿情识,真发佛智,则唯性之论为功宏矣。余与善因法师相慕之久矣,今相见于鄂渚,首出兹论,求为印证,乃书此以宏其传。释尊应世二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晚记于武昌讲经处(见海刊二卷二期)
五0 伍博士演讲通神学
按:伍博士所讲道德通神会之学说,其能用人物证明“有情众生”死而不灭,使人知果慎因,亦为善言。若以论佛教解脱之法,殊未殊未!即谈“众生世界业果相续轮回流转”之理,亦不能圆到,且不离谬妄之执。故望阅此者,既信死而不死,当从佛法追求死而不死者是何?以何因缘而起?如何轮回流转?如何酬业受报?…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