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憶(十叁則)
太虛
一 憶普陀山所遇兩個怪人
民國紀元前叁年秋季,普陀僧教育會已辦有慈雲民小學一所,在定海縣城,這個小學聞現今尚續辦著;另辦僧小學一所,在普陀山上,學生是全山各庵小沙彌。國文和體操新學兩教師外,有一佛學教師,上半年是華山法師,下半年乃聘我去充任。到了冬天,有一天來了一個湖北青年僧造訪,他的名字好像是叫天慧──不是現在充複旦教授的釋天慧──,態度誠摯,精悍而活潑,談論爽利,自信挂單在前山某小庵,乃專來邀余入革命黨者。余告以志在佛法救世,不欲加入政治革命。所談雖契,而以不知其人底蘊,未與作任何決定而別。二叁日間,著人送來了長函五六封,所言仍不外曾面談之意,但文筆亦甚條暢。叁日後,訪之其所雲前山某小庵,則飄然已去,茲後亦再無蹤影,然在余心中已永留下一頗可疑怪的人影了。
民叁年秋、余閉關習禅于普陀山錫麟堂。至四年夏,有一高麗人金君叩關求見,則岸然一唐衣冠古須發之老儒也。言語不通,遂用筆談。態度懇切,筆亦銳利,所力勸余者爲棄釋歸儒,因知其爲一服膺宋明儒學者。余民初已頗著文名;兼少年倜傥,時有面致“隱于僧”之歎惜者。余與略談儒佛相關之理,感其誠而不忍堅拒;乃金君亦于二叁日間續致長函五六通,反複諄勸,余置而未答,旋聞悄然而去,余遂志其愚忱而莫忘。嘗集此二人之來信及相談大略,付普陀一學生名慶圓者保存,頃不知已如何矣!
二 憶章太炎先生
我最初知太炎先生的名,是在民國前五年,讀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衆佛子書”,此未嘗不是我次年隨八指頭陀辦僧教育會之一動機。續讀其“訄書”、“俱分進化論”、“五無論”等,遂益慕之。而初次見面,則系民國二年,在上海哈同花園。這時、正臨二次革命將爆發之際,座中月霞法師,烏目山僧等,每詢
時局,而先生則樂談佛學,對時事雅不欲言。民七之秋,余于滬愛多亞路辦覺社,而出季刊,與先生所居也是廬甚近,遂時過訪。覺社由蔣作賓先生主席,數假尚賢堂開講演會,邀先生與余不時莅講,而季刊上亦間載先生文字,于是北京政學界人有稱先生與余爲海上二太者,北京政府疑爲陽談佛學而陰宣革命──數日前,晤張一麟先生猶言及此,張先生贈余詩,亦有“太炎學說太虛偈,並世曾傳二妙詞”之句──。因此、秋杪余應李開侁居士等請,講大乘起信論于漢臯,鄂督王占元詫爲宣傳革命。竟陰派偵探蹤察。民九後、余居杭州及武昌,過滬辄一訪先生,談每移時。我出海潮音,先生亦出華國,文字每互相轉載。十五年後,余居滬之日複多,晤談益頻。有一次謂陳白沙有贈太虛上人詩,以詩中一聯書贈余,則“性空彼此無差別,力大乾坤可跌交”也。迨先生遷居蘇州新構後,二十四年雙十節上午,余訪之,談移晷,章夫人留午飯而別,然不圖竟成永訣。次夏、余講經首都,得先生噩耗,亟書挽聯寄蘇,則“佛門自昔尊開士,國學于今失大師”也。
叁 憶叁個異僧
民國前二年春,李棲雲約余赴粵,住廣州白雲山,曆遊華林、大佛、海幢諸刹。海幢有湘僧紫林者,有豪俠氣,膽壯力健,爲寺衆之所憚。紫林與棲雲習,每痛談革命排滿,余因亦識之。辛亥、溫生才所刺死滿將軍孚琦,未死先數日,有遊海幢寺訊,紫林挾利刃擬乘招待刺之;已而來寺者系孚琦宅眷非本人,紫林乃廢然而罷。當日孚琦如至寺,則死于紫林而不死于溫生才矣。
紫林後不知所終。辛亥夏,余以吊黃花崗詩被粵吏所偵,乃離粵返滬,寓于哈同花園,識瓯僧白慧──非今留學印度國際大學之釋白慧──,年四十余,似爲革命黨之隱于僧者。擅詩文,與余有詩唱和,見潮音草舍詩存。後訪余甬上,謂須覓一粗健者,去行刺一滿官,行刺時由粗健者抵住追捕,俾自身得逸,且因此成名,可受革黨尊敬。此種犧牲他人圖己名利之取巧行爲,余頗鄙之,然厥後亦再不聞此人生死存亡之消息矣。
民元、余創佛教協進會于鎮江金山寺,已而八指頭陀發起佛教總會謀合並,約余俱會于上海留雲寺。到會浙江諸僧界領袖綦衆,谛閑法師亦以紹興革命僧軍統領而與會;會中有黃克強代表籌軍饷之王虛亭──即後從余出家之大嚴。余演說:“政府保護僧寺系當然責任,僧獻軍饷乃人民當然義務,僧不須以捐饷求政府保護,政府亦不應以保護僧寺要僧籌饷”,一衆震驚。起而大贊成余說者,則爲俗人服裝之一瘦長子。會畢、與余寒暄,備致傾慕,乃詢悉原爲紹興開元寺住持名鐵岩,盡捐寺田數百畝爲軍饷以成立紹興革命僧軍,推谛閑爲統領,而自隸其下爲營長者,與黃金發、何悲夫輩同有功于紹興光複。後僧軍解散,仍主開元寺,邀余至紹興盤桓數月,爲余與越中劉大白、王子余、楊一放、王芝如等相習之始。鐵岩于民二革命失敗後,不能立腳紹興。開元寺既另換住持,鐵岩複其俗姓以許鐵岩名,隱于革命黨中。至民五、反袁稱帝,謀浙江獨立,被殺杭州;後其黨友爲葬于西湖玉泉寺畔,題“許烈士鐵岩之墓”。二十二年,王芝如訪余靈隱,同往吊之,有七絕紀其事雲:“越州故友王芝如,得得雲林訪我居,忽憶鐵岩許烈士,玉泉亭畔一長噓”。(以上叁則,見宇宙風一百叁十叁期)
四 憶白雲山蟠溪
廣州白雲山雙溪寺,在民國前二年曾開設叢林,發起人寺主蟠溪,身瘦長而性情伉爽誠摯,請湘僧月賓爲方丈。棲雲與月賓善,力邀余往助彼。自春徂秋,月賓棄之返湘,蟠溪力懇余繼方丈,余才廿一齡耳。次年、余遂推蟠溪自繼方丈,首座度元佐之。惜民元後、無人繼續,雙溪禅林僅昙花一現。民九、余重遊廣州,欲登山訪舊,聞匪熾而未果。當時有一青年從蟠溪剃度名西航者,似亦爲革命學生之隱于僧者。梁君尚同來訪西航,余遂相識,但西航後亦不悉其蹤迹。余任雙溪方丈時,新戒覺一爲侍者,民初參學浙江,歸粵後頗端僧品,漸爲信佛缁素推重;余民九講經東堤,辦理講會事務者,即爲覺一與龍老居士積之。又陪赴香港,由陸君蓬山等請余在名園說法。然二十四年余至香港,則覺一老和尚之名已大著,而其剃徒亦以××法師著名矣。民前、粵中僧友尚有獅子林志光師,曾借林屋設佛學精舍;華林寺有式如師亦相贊助。余九年、二十五年在廣州,皆重晤敘。六榕寺鐵禅長老,初雖識而不稔,但二十五年則受邀住六榕者兼旬,以詩贈答,並手繪一畫相贻,厚意殷虔。猶憶偕遊蘿岡官橋探梅,次其韻雲:“超山十裏冷香寬,雪裏春光二月寒,今日蘿岡冬未盡,繁枝已向隴頭看。新桃源裏老僧家,待得花開似绛霞,更願湖邊建蘭若,白沙堤上會無遮”。昔年與易哭庵同遊雙溪之金芝軒先生,時聞余寓六榕,特自澳門來訪,遂又偕之與鐵禅、江叔穎等,登白雲山訪雙溪故迹。蟠溪久逝,寺宇殘存無幾,不勝慨然!下山憩能仁寺,乃和金芝老詩志感:“別白雲山廿四年,萬峰重見接青天;依稀迹認雙溪舊,變幻多端古刹前!俗化混言歸大道,靈源孰悟到真禅!能仁共向深稽首,待看當空月朗然”。
五 憶慈溪馮君木
君木居士名並,清季民初以詩文蜚聲當世,與洪樵舲、佛矢,及助辦甯波僧教育會佛教會之陳屺懷、馮汲蒙二公,皆與八指頭陀以詩相唱和。辛亥夏,余自五羊歸甬,從八指頭陀識居士,亟承以詩贈余雲:“阿師長不滿五尺,光氣隴罩千缁流,語言郁郁有至性,眉額蒼蒼橫大憂。……………………仇,夜深出定忽拊掌,射殺天狼四十頭”。余至普陀懷之,乃次韻雲:“平生弈弈飛動意,欲決滄海回橫流,忽逢慷慨悲歌士,各有沈淪破碎憂。力弱難援天下溺,心孤遑恤衆人仇!別來思子不可見,望盡蒼茫雲盡頭”。遂成詩中至契。入冬、又次前韻雲:“吾喙叁尺天難訴,零涕空益寒江流,幽抱不關謝塵水,苦茶無力解奇憂!腐骨何妨齊舜跖,文心容易鑄恩仇,丈夫存想能空闊,那許青絲坐絡頭”!次年又懷故雲:“最憐乍相見,深談不覺多,熱情溢顔色,奇語入詩歌。論世余憂憤,交人慎涅磨;迢迢一問訊,消息近如何”?複作逃空圖自題七古于上,索余和之,乃次其韻雲:“衆生不至盡成佛,叁毒未可連根拔,色聲紛爲增上緣,哭罷淚花哀秋蟬。一間之隔亦何遠,可憐曠劫空追伴,狂心只愛鏡中頭,與世茫茫貉一邱!夫子乃以一遁了,嗒焉若喪更無求;嗥豏不嗄能兒子,因其固然順其理。琉璃天籠芙蓉山,別有意境非人間,蹴踏堯舜追務許,不管大陸走狼虎”。民六、嘗爲余詩作序文,爲文學界稱賞,乃後並余民六、民七詩稿,及劉道尹骧逵等序俱逸失,殆堪痛惜!居士有學子章訚號巨摩,力學居士詩文書法皆神似,主筆四明報,亦交稔。余曾贻以一絕雲:“結交叁載幾離合,入世兩人鹹煩憂,便欲千山萬山去,嗒焉坐忘高峰頭”。君與其師君木及馮汲蒙、洪佛矢兩居士,皆逝十余年矣。佛矢研習楞嚴,顧乏面話。十二年、余主武昌佛學院,曾數度函余研討。汲蒙長佛教會,過從時頗多,每以一枰圍棋相對,娓娓清談終日。獨陳公屺懷,民十以來,在西子湖上時一相敘,曾長杭州市及浙江省民政廳。詩文古邃而晚尤好詞。嘗贈余論文一首,余亦爲序東阜睍言,今長浙江參議會。去年七十,曾寄詩壽之:“契僧興學溯光宣,英采猶然印象鮮。文喻射工尊巧中。道觀漸化黜爭先。清吟幾度懷湖上,狂寇頻年阻海邊,何日煙霾能掃盡,鄮山青映兩華顛”!(以上二則見宇宙風一百叁十五、六期)
六 憶四大國傑
四大國傑,謂孫中山、黎黃陂、康南海、梁新會四先生也。茲就吾與四傑所能憶及之關系言,又依四傑逝世之先後敘之:
孫先生在民國元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余不久即到南京寓毗盧寺籌備“佛教協進會”。毗盧寺距總統府殊近,有一孫總統同鄉戚君,亦寓毗盧寺,余與談及組設佛教協進會之事,彼深贊同,力任攜章程及呈文親交總統批准,蓋彼固日日至總統府者。一…
《人物志憶(十叁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