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忆(十三则)
太虚
一 忆普陀山所遇两个怪人
民国纪元前三年秋季,普陀僧教育会已办有慈云民小学一所,在定海县城,这个小学闻现今尚续办著;另办僧小学一所,在普陀山上,学生是全山各庵小沙弥。国文和体操新学两教师外,有一佛学教师,上半年是华山法师,下半年乃聘我去充任。到了冬天,有一天来了一个湖北青年僧造访,他的名字好像是叫天慧──不是现在充复旦教授的释天慧──,态度诚挚,精悍而活泼,谈论爽利,自信挂单在前山某小庵,乃专来邀余入革命党者。余告以志在佛法救世,不欲加入政治革命。所谈虽契,而以不知其人底蕴,未与作任何决定而别。二三日间,著人送来了长函五六封,所言仍不外曾面谈之意,但文笔亦甚条畅。三日后,访之其所云前山某小庵,则飘然已去,兹后亦再无踪影,然在余心中已永留下一颇可疑怪的人影了。
民三年秋、余闭关习禅于普陀山锡麟堂。至四年夏,有一高丽人金君叩关求见,则岸然一唐衣冠古须发之老儒也。言语不通,遂用笔谈。态度恳切,笔亦锐利,所力劝余者为弃释归儒,因知其为一服膺宋明儒学者。余民初已颇著文名;兼少年倜傥,时有面致“隐于僧”之叹惜者。余与略谈儒佛相关之理,感其诚而不忍坚拒;乃金君亦于二三日间续致长函五六通,反复谆劝,余置而未答,旋闻悄然而去,余遂志其愚忱而莫忘。尝集此二人之来信及相谈大略,付普陀一学生名庆圆者保存,顷不知已如何矣!
二 忆章太炎先生
我最初知太炎先生的名,是在民国前五年,读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众佛子书”,此未尝不是我次年随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之一动机。续读其“訄书”、“俱分进化论”、“五无论”等,遂益慕之。而初次见面,则系民国二年,在上海哈同花园。这时、正临二次革命将爆发之际,座中月霞法师,乌目山僧等,每询
时局,而先生则乐谈佛学,对时事雅不欲言。民七之秋,余于沪爱多亚路办觉社,而出季刊,与先生所居也是庐甚近,遂时过访。觉社由蒋作宾先生主席,数假尚贤堂开讲演会,邀先生与余不时莅讲,而季刊上亦间载先生文字,于是北京政学界人有称先生与余为海上二太者,北京政府疑为阳谈佛学而阴宣革命──数日前,晤张一麟先生犹言及此,张先生赠余诗,亦有“太炎学说太虚偈,并世曾传二妙词”之句──。因此、秋杪余应李开侁居士等请,讲大乘起信论于汉皋,鄂督王占元诧为宣传革命。竟阴派侦探踪察。民九后、余居杭州及武昌,过沪辄一访先生,谈每移时。我出海潮音,先生亦出华国,文字每互相转载。十五年后,余居沪之日复多,晤谈益频。有一次谓陈白沙有赠太虚上人诗,以诗中一联书赠余,则“性空彼此无差别,力大乾坤可跌交”也。迨先生迁居苏州新构后,二十四年双十节上午,余访之,谈移晷,章夫人留午饭而别,然不图竟成永诀。次夏、余讲经首都,得先生噩耗,亟书挽联寄苏,则“佛门自昔尊开士,国学于今失大师”也。
三 忆三个异僧
民国前二年春,李栖云约余赴粤,住广州白云山,历游华林、大佛、海幢诸刹。海幢有湘僧紫林者,有豪侠气,胆壮力健,为寺众之所惮。紫林与栖云习,每痛谈革命排满,余因亦识之。辛亥、温生才所刺死满将军孚琦,未死先数日,有游海幢寺讯,紫林挟利刃拟乘招待刺之;已而来寺者系孚琦宅眷非本人,紫林乃废然而罢。当日孚琦如至寺,则死于紫林而不死于温生才矣。
紫林后不知所终。辛亥夏,余以吊黄花岗诗被粤吏所侦,乃离粤返沪,寓于哈同花园,识瓯僧白慧──非今留学印度国际大学之释白慧──,年四十余,似为革命党之隐于僧者。擅诗文,与余有诗唱和,见潮音草舍诗存。后访余甬上,谓须觅一粗健者,去行刺一满官,行刺时由粗健者抵住追捕,俾自身得逸,且因此成名,可受革党尊敬。此种牺牲他人图己名利之取巧行为,余颇鄙之,然厥后亦再不闻此人生死存亡之消息矣。
民元、余创佛教协进会于镇江金山寺,已而八指头陀发起佛教总会谋合并,约余俱会于上海留云寺。到会浙江诸僧界领袖綦众,谛闲法师亦以绍兴革命僧军统领而与会;会中有黄克强代表筹军饷之王虚亭──即后从余出家之大严。余演说:“政府保护僧寺系当然责任,僧献军饷乃人民当然义务,僧不须以捐饷求政府保护,政府亦不应以保护僧寺要僧筹饷”,一众震惊。起而大赞成余说者,则为俗人服装之一瘦长子。会毕、与余寒暄,备致倾慕,乃询悉原为绍兴开元寺住持名铁岩,尽捐寺田数百亩为军饷以成立绍兴革命僧军,推谛闲为统领,而自隶其下为营长者,与黄金发、何悲夫辈同有功于绍兴光复。后僧军解散,仍主开元寺,邀余至绍兴盘桓数月,为余与越中刘大白、王子余、杨一放、王芝如等相习之始。铁岩于民二革命失败后,不能立脚绍兴。开元寺既另换住持,铁岩复其俗姓以许铁岩名,隐于革命党中。至民五、反袁称帝,谋浙江独立,被杀杭州;后其党友为葬于西湖玉泉寺畔,题“许烈士铁岩之墓”。二十二年,王芝如访余灵隐,同往吊之,有七绝纪其事云:“越州故友王芝如,得得云林访我居,忽忆铁岩许烈士,玉泉亭畔一长嘘”。(以上三则,见宇宙风一百三十三期)
四 忆白云山蟠溪
广州白云山双溪寺,在民国前二年曾开设丛林,发起人寺主蟠溪,身瘦长而性情伉爽诚挚,请湘僧月宾为方丈。栖云与月宾善,力邀余往助彼。自春徂秋,月宾弃之返湘,蟠溪力恳余继方丈,余才廿一龄耳。次年、余遂推蟠溪自继方丈,首座度元佐之。惜民元后、无人继续,双溪禅林仅昙花一现。民九、余重游广州,欲登山访旧,闻匪炽而未果。当时有一青年从蟠溪剃度名西航者,似亦为革命学生之隐于僧者。梁君尚同来访西航,余遂相识,但西航后亦不悉其踪迹。余任双溪方丈时,新戒觉一为侍者,民初参学浙江,归粤后颇端僧品,渐为信佛缁素推重;余民九讲经东堤,办理讲会事务者,即为觉一与龙老居士积之。又陪赴香港,由陆君蓬山等请余在名园说法。然二十四年余至香港,则觉一老和尚之名已大著,而其剃徒亦以××法师著名矣。民前、粤中僧友尚有狮子林志光师,曾借林屋设佛学精舍;华林寺有式如师亦相赞助。余九年、二十五年在广州,皆重晤叙。六榕寺铁禅长老,初虽识而不稔,但二十五年则受邀住六榕者兼旬,以诗赠答,并手绘一画相贻,厚意殷虔。犹忆偕游萝冈官桥探梅,次其韵云:“超山十里冷香宽,雪里春光二月寒,今日萝冈冬未尽,繁枝已向陇头看。新桃源里老僧家,待得花开似绛霞,更愿湖边建兰若,白沙堤上会无遮”。昔年与易哭庵同游双溪之金芝轩先生,时闻余寓六榕,特自澳门来访,遂又偕之与铁禅、江叔颖等,登白云山访双溪故迹。蟠溪久逝,寺宇残存无几,不胜慨然!下山憩能仁寺,乃和金芝老诗志感:“别白云山廿四年,万峰重见接青天;依稀迹认双溪旧,变幻多端古刹前!俗化混言归大道,灵源孰悟到真禅!能仁共向深稽首,待看当空月朗然”。
五 忆慈溪冯君木
君木居士名并,清季民初以诗文蜚声当世,与洪樵舲、佛矢,及助办宁波僧教育会佛教会之陈屺怀、冯汲蒙二公,皆与八指头陀以诗相唱和。辛亥夏,余自五羊归甬,从八指头陀识居士,亟承以诗赠余云:“阿师长不满五尺,光气陇罩千缁流,语言郁郁有至性,眉额苍苍横大忧。……………………仇,夜深出定忽拊掌,射杀天狼四十头”。余至普陀怀之,乃次韵云:“平生弈弈飞动意,欲决沧海回横流,忽逢慷慨悲歌士,各有沉沦破碎忧。力弱难援天下溺,心孤遑恤众人仇!别来思子不可见,望尽苍茫云尽头”。遂成诗中至契。入冬、又次前韵云:“吾喙三尺天难诉,零涕空益寒江流,幽抱不关谢尘水,苦茶无力解奇忧!腐骨何妨齐舜跖,文心容易铸恩仇,丈夫存想能空阔,那许青丝坐络头”!次年又怀故云:“最怜乍相见,深谈不觉多,热情溢颜色,奇语入诗歌。论世余忧愤,交人慎涅磨;迢迢一问讯,消息近如何”?复作逃空图自题七古于上,索余和之,乃次其韵云:“众生不至尽成佛,三毒未可连根拔,色声纷为增上缘,哭罢泪花哀秋蝉。一间之隔亦何远,可怜旷劫空追伴,狂心只爱镜中头,与世茫茫貉一邱!夫子乃以一遁了,嗒焉若丧更无求;嗥豏不嗄能儿子,因其固然顺其理。琉璃天笼芙蓉山,别有意境非人间,蹴踏尧舜追务许,不管大陆走狼虎”。民六、尝为余诗作序文,为文学界称赏,乃后并余民六、民七诗稿,及刘道尹骧逵等序俱逸失,殆堪痛惜!居士有学子章訚号巨摩,力学居士诗文书法皆神似,主笔四明报,亦交稔。余曾贻以一绝云:“结交三载几离合,入世两人咸烦忧,便欲千山万山去,嗒焉坐忘高峰头”。君与其师君木及冯汲蒙、洪佛矢两居士,皆逝十余年矣。佛矢研习楞严,顾乏面话。十二年、余主武昌佛学院,曾数度函余研讨。汲蒙长佛教会,过从时颇多,每以一枰围棋相对,娓娓清谈终日。独陈公屺怀,民十以来,在西子湖上时一相叙,曾长杭州市及浙江省民政厅。诗文古邃而晚尤好词。尝赠余论文一首,余亦为序东阜睍言,今长浙江参议会。去年七十,曾寄诗寿之:“契僧兴学溯光宣,英采犹然印象鲜。文喻射工尊巧中。道观渐化黜争先。清吟几度怀湖上,狂寇频年阻海边,何日烟霾能扫尽,鄮山青映两华颠”!(以上二则见宇宙风一百三十五、六期)
六 忆四大国杰
四大国杰,谓孙中山、黎黄陂、康南海、梁新会四先生也。兹就吾与四杰所能忆及之关系言,又依四杰逝世之先后叙之:
孙先生在民国元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余不久即到南京寓毗卢寺筹备“佛教协进会”。毗卢寺距总统府殊近,有一孙总统同乡戚君,亦寓毗卢寺,余与谈及组设佛教协进会之事,彼深赞同,力任携章程及呈文亲交总统批准,盖彼固日日至总统府者。一…
《人物志忆(十三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