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略明本經五重玄義竟
二、會知五名
本經佛自說明,共有五名: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叁、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楞嚴正脈”之作者交光大師,將此五名判爲:境智、機益、性修、要妙,因果五對。現在略爲解釋:
大佛頂悉怛多......二十一字爲第一個經名,是以境智爲名。境是境界,指真心理體,智是作用,即佛智妙用。大佛頂...寶印,十叁字屬境;十方如來......海眼八字屬智。大佛頂叁字留在解釋正題時說明。
“悉怛多”譯爲“白”,白爲衆色之本,無論青黃赤綠等,皆不能離開白色,悉爲本質熏染而成各色。正如真心之體,能爲萬法之本,世出世間,無論有情無情一切諸法,都依之而建立。所謂隨染緣則成六凡之相,隨淨緣則成四聖之相。換言之:“白色”爲衆色之所依,以表“真心”爲十法界依正二報之根本。
“缽怛啰”譯爲“傘蓋”,如國王所用之傘蓋。有遮避掩護義,謂能“遮避”太陽煎曬,“掩護”行人(行路之人,非指修行之行人),除熱惱而得清涼,能遮避雨水之淋漓,掩護不受灑濕之苦,而得淨爽之樂。以表楞嚴勝法,能遮避煩惱,不使侵入,即能掩護衆生的不墮落。又有一種表法,謂證得真心,可以除煩惱得解脫,了生死而自在(太陽喻煩惱,雨水喻生死)。又蓋者,包藏也,以表真心含藏一切功德智慧。
“無上寶印”:無上,謂沒有再過其上—最上無比。寶即尊貴義。印是印證,有取信義。如國王之玉玺,官府之公印,人民的印章。如有此印,方能發生效用,同時亦可取信于人,作爲一種有力的憑據。但世間之印,其質不過木石金類,其用乃證信金錢田宅而已。今得此真心,一定保證你成佛,當稱它爲心印。此印能保證成佛的最尊最貴之印,故曰“寶印”。成佛爲最上無比之勝事,故曰“無上”,合起來稱爲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十方—四維上下合爲十方,那指十方世界也。如來二字待正題時解釋。
“清淨海眼”:清者不汙,淨者不染,離一切穢汙垢名爲清淨。“海”表廣大無邊義。眼能照境之用。凡夫的有漏肉眼,見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大不見小,不能稱爲海眼。尤其是見一切塵境時,那起貪染故不能稱爲清淨。至于諸佛智眼乃是無漏清淨,見量廣大,所謂能徹見十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而無遺,故稱它爲清淨海眼。以上“大佛頂......十叁字爲諸佛所緣之“境”,即真心之理體。“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八字爲諸佛能緣之“智”,那真心之妙用。凡外權小雖具真心之理體,但無諸佛之智用。這叫做有境無智,有體無用。因無智慧妙用,所以妄造惡業,即妄受生死等苦報。但雖沈淪六趣,然此真心本自不失其妙體。
今經所明乃要人人從性起修,從理起智,達到理智雙契,體用周全,于是則解脫自在,妙用無窮,故以境智爲名。第一個經名約略講完。現在來講第二個經名。
“救護親因......入遍知海”,此二十四字爲本經五名中之二,是以機益爲名。機是機類,指行者,益是利益,指教益。救護親因下十六字爲機;得菩提心下八字爲益。
“救護親因”:救是救拔、救濟,護是擁護、保護。救是就受災害後之謂,護是就未受災害前言。因受了災害故須救拔;因慮其將受災害,故須保護。若依本經來說,救是針對阿難誤墜淫窟,護尚指阿難將毀戒體而言。“親”字有二義:
一、遠親,佛眼觀之,一切衆生皆是過去多生多劫來,互爲父母兄弟妻子等,皆是眷屬。這叫做遠親。二、近親,即現前的六親眷屬。本經則指阿難,他爲佛堂弟,又是弟子,更爲侍者,是親中之最親。“因”即指成佛之因,就是真心本性,更是無作戒體。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世尊放光說咒“救”拔阿難,保“護”其清淨戒體,俾使不迷失其成佛之真心—“因”,故曰救護親因。因爲救“度”阿難“脫”離淫窟之難,故曰“度脫阿難”。不但度脫阿難,及性比丘尼亦同時被佛度脫,故曰“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留在正文中解釋)。
“得菩提心”:菩提譯爲覺。菩提心即本覺真心。此心雖則人人本具,但迷而不知,今于楞嚴會上,世尊處處的指示,人人有此本覺真心,乃從性起修,實地而證得,故曰得菩提心。其實本有的家珍—真心,不從外得,亦非前無而今有之新得來。不過以迷時如失,悟時如得而已!如改爲證菩提心則更爲完妙矣。因爲菩提心屬本有故,若用證字比較來的恰切。因爲證字是發見的含意。
“入遍知海”:“入”是由外而入內,因爲衆生迷時如在門外,俗語所謂門外漢,悟時如入室升堂。“遍”是普遍、周遍,即廣大無量。“遍知”,是說佛智圓滿廣大,遍知一切諸法,猶如大“海”深廣無涯,故曰遍知海。遍知海即指妙真如性的勝妙境界,今證悟妙真如性,故曰入遍知海。上十六字救護親因爲“機”,指阿難及性比丘尼。下八字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屬“益”,指證悟真心境界。
(第二個經名略爲講完。)
其次:“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八字爲本經的五名之叁,是以性修立名。如來密因爲性,修證了義爲修。其義留在解釋本經正題時說明。
其次:“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此十五字爲本經的五名之四,是以要妙立名。大方廣妙蓮華王七字爲妙,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八字爲勝。“大方廣”:大是普遍義,表真心之體周遍法界。“方”是平等義,表真心之相平等無差別。“廣”是周全義,表真心之用圓滿周全。又大方廣叁字即叁德秘藏也。大—法身德;方—般若德;廣—解脫德。
“妙蓮華王”:蓮華是出汙泥而不染,正如真心雖在六趣輪轉而不變。又華有多種,或有華無果,如牡丹、芙蓉一類(喻外道空修苦行,無所得益);或有果無華,如銀杏一類(喻計自然不必修行之外道);或多華而少果,如桃李一類(喻聲聞克苦修行,只證小果);或少華而多果;如胡麻一類(喻世人修一善事得享天福);或一華一果,如柿子一類(喻緣覺修十二因緣法僅得涅槃小果);或先華後果,如梅華一類(喻權教菩薩先藉緣修後生真修);或先果後華,如瓜茄一類(喻初果先得見道而後修道)。唯蓮華,華果俱多,且華果同時,處染常淨,因爲有這麼勝妙,所以稱它爲妙蓮華。這是比喻本經中所明,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一種微妙的道理。華果俱多,正顯妙真如性的因含萬行(諸菩薩萬行),果彰萬德;華果同時,正顯妙真如性與生佛同源,凡聖一如;處染常淨,正顯妙真如性,在塵不染,在凡不減。然而怎樣又稱爲蓮華王,王的意思是什麼?“王”是自在義,因爲它—蓮華:能夠華果同時,處染常淨的等等自在作用,故以王稱之曰蓮華王,正顯妙真如性的解脫自在,妙用無窮。
“十方佛母”:謂十方一切諸佛之母,母有能生義,十方諸佛皆由此經出,則此經能生十方諸佛,故曰十方佛母。又經是能诠,理爲所诠,此經所诠之理,即常住真心—妙真如性,此心乃成佛之因,十方諸佛由此心而生出,故亦可稱它爲十方佛母。
“陀羅尼咒”:陀羅尼叁字是梵語,咒一字是華言,乃華梵合稱。陀羅尼譯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正顯真心,總持宇宙萬有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又總持一切善法而令其不失,正顯真心永具一切功德智慧的不失;總持一切惡法令其不生,正顯真心本自離過絕非的永不變壞。又陀羅尼即是一種真言。謂諸佛親從真性中宣說出來之密語,一一皆是真實不虛,正顯真心永離一切虛妄。上七字,大方廣妙蓮華王,爲“要”,此經爲修行要法故。下八字,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屬“妙”,乃指真心微妙不可思議(第四個經名講完)。
其次“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此十二字爲本經五名中之五。是以因果立名。灌頂章句四字爲果;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八字爲因。
“灌頂章句”:灌頂是密教之經藏名。章是章段,句是句逗。謂“楞嚴經”屬密教灌頂部所攝,其章句是從灌頂部錄出,故曰灌頂章句。又印度的風俗,凡國王受位時,即以金瓶取四大海水,灌于王頂以表慶祝爲統禦四海治理萬民。至于佛教之行灌頂法,乃以初地菩薩乃至等覺,因其究竟可以成佛。諸佛以大悲水爲之灌頂,而授成佛之記,這是譬喻依此大佛頂法而修行,可以究竟成佛。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一段文留在後面解釋正題時講。上四字,灌頂章句爲果,得灌頂便可成佛故;下八字,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就是因。
總之,以上所講本經的五名,第一是以境智立名。二、是以機益立名。叁、是以性修立名。四、以要妙立名。五、以因果立名。列表于下:
┌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無上寶印
一、境智爲名┤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二、機益爲名┤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如來密因
叁、性修爲名┤
└修證了義
┌大方廣妙蓮華王
四、要妙爲名┤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灌頂章句
五、因果爲名┤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複次,當知本經現在所用的名,乃是結集者,從佛答文殊所問的五名中揀擇重要,采取十九字而合成的。蓋一切經的題目,並不一定全部都是爲佛親自所安的。一部分固然是佛親自所說,如“地藏經”“金剛經”等。但卻也有一部分是翻譯者所安的,如“佛說阿彌陀經”是。還有一…
《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