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分是結集人所安的,本經就是屬于這一類由其刪去與采取的,內容具有說明的必要,因爲不能將五個名統統安在經上,所以只好刪繁就簡,擇其重要爲主,這是結集經家的一種善巧,以符合人心爲旨趣。
“大佛頂”叁字是分取第一題。“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此八字是全取第叁題。“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八字是分取第五題。第一題采取叁字,略去十八字者,以大佛頂叁字爲一經法之體,而本經乃顯密诠圓,大佛頂爲顯密所依之體,故取之以冠首。悉怛多下十字是诠密,以其不離此體故。十方如來下八字是顯诠,亦不離此體,所以略去。第二題因爲從用立名,局于一面故全略。第叁題爲此經之宗要故,所以全取。第四題以其從喻從密立名,仍爲大佛頂叁字所攝,故全略。第五名以灌頂章句屬密诠,爲大佛頂所攝,故略去。諸菩薩下八字亦爲此經之重要,所以采取之。連前十一字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共成十九字爲本經選定之題目,圓滿經中一大宗要。(略爲會知五名竟)
叁、正解經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此二十字爲一經之題目。題有別、有通,上大佛頂等十九字爲別題,別是各別,別于他部,爲本經的專有名詞。經一字爲通題,通者,同也。凡佛說者部部皆稱爲經故。今先講別題,當分做五段來講:一、大佛頂。二、如來密因。叁、修證了義。四、諸菩薩萬行。五、首楞嚴。先講大佛頂叁字。當約事、約理、約心、約譬喻四種解釋。先約事:
“大佛頂”,大是贊歎詞,贊歎有二:一、事贊。二、理贊。大爲能贊,佛頂爲所贊。所謂大矣哉!佛之無見頂相,真是勝妙極了。此爲事贊,就事實而贊歎者。理贊即贊此楞嚴勝妙法門,所謂大矣!楞嚴法門之微妙,猶如佛頂之尊極也。
“佛”即釋迦牟尼佛。梵語佛陀,略稱佛,譯爲覺,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爲佛。
“頂”,即肉髻相上的無見頂肉髻相,是佛叁十二相之一,在青螺绀發正中,周圍紅色,狀如春山吐日,頂極不可見,謂之無見頂,乃八十種隨形好之一,謂之無見頂好。何謂無見頂?即“華嚴經”上所謂:“佛初誕生時,倫毗尼園的林神,捧持谛觀不見其頂”。又“金剛密迹經”雲:“佛成道後,遊波羅奈國,東方應持菩薩來禮佛時,瞻仰世尊,欲窮佛相,往至上方,曆恒沙界,終不見佛頂......”。“觀佛叁昧經”也說:“佛頂肉髻,生萬億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諸天世人,十地菩薩亦不能見”。據此,則佛頂之勝妙實在不可思議!約事講完,次約理釋:
“大佛頂”叁千當體即是叁德秘藏。叁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是常住周遍德,般若是圓明覺照德,解脫是自在無礙德。“大”即法身德,以法身周遍故;“佛”即般若德,以般若覺照故;“頂”即解脫德(證到佛果,方能究竟解脫),佛德超絕故。又每字亦即圓具叁德。大字具叁德者:“大”梵語稱爲摩诃,譯爲大多勝(略稱爲大),“大”即法身,能統一切法故;“多”即般若,智境普照故;“勝”即解脫,超出一切故。佛字具叁德者,佛乃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即般若德;覺他即解脫德;覺滿即法身德。頂字具叁德者,頂有最尊、放光、不可見的叁義。最尊就是法身德;不可見是般若德;放光現化是解脫德。
又“大”者,贊叁德也。法身體大,般若相大,解脫用大。“佛”者昭叁德也。法身本覺,般若始覺,解脫究竟覺。“頂”者表叁德也。法身無法更上,般若不可以相見,解脫放光現化,本經第七卷雲:“無見頂上放光如來宣說神咒”。二約理講完,次約心:
“大”即廣大普遍義。亦可說是包含容受義。真心周遍法界(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包含)。若詳細說:吾人現前的一念心性,實無分際,亦無方隅,亦無前後,亦無時劫,所謂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統攝一切有爲無爲諸法,實當體絕待不可思議,故名爲大。本經雲:“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佛”即覺也。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常自靈靈覺覺,未嘗昏昧,故名爲佛。本經雲:“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這就是顯示心性不昧的特色。
“頂”最尊義,俗語謂頂好、頂上,就是最尊的含意。吾人現前一念的靈明心體,乃具足常樂我淨之四德,永離生死煩惱等苦,且曆劫常存,萬古不變,你想世間還有一法能比它尊貴?又一念心性統攝十界諸法,此爲體大,豎窮橫遍是爲相大,俱恒沙功德名爲用大。善觀心者,能向此一念心中識取家珍,善讀經者能向此叁字中識取自心,則無上寶王不求自得。叁約心釋竟,次約喻:
以佛頂之尊勝,喻楞嚴之微妙。所謂:“大矣哉!楞嚴法門之勝妙不可思議;正如佛頂之無上尊勝也。”佛頂尊勝的其義無量,約而言之,有二特點:
一、“最勝無上”,以喻此法之最勝,依之修習,可以直趨無上菩提,絕非其他的一切法門可能比其上者。
二、“最妙無見”,以喻此法絕妙無爲,微妙難見,唯佛方能徹底證悟,非凡外權小所能明了(證悟),因此故取佛頂來做比喻。然佛頂雖可作喻,但不如直指法體,較爲親切。
複次當知,此經的宗要在破妄顯真,開示如來藏之妙真如性,故大佛頂亦可取喻妙真如性也。所謂大矣哉!如來藏妙真如性不可思議也。靈妙無爲,不可以有相喻,不可以無相喻,乃至不可以非有相非無相作喻。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言其無,靈靈覺覺,應用周全,正如佛之“無見頂”“最勝無見”(今不談尊勝,但明無見),即不可以有相見,不可以無相見,乃至不可以非有相非無相見,若說有相,何以應持菩薩恒沙而不見?若說無相,何以大衆皆得仰觀頂光化佛?本經初卷雲:“爾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盡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花中”。
玆再約“最勝無上”,“最妙無見”二義以合喻之: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真心的異名。此心乃爲諸佛之母,諸佛依之而成佛故。離了它——真心,則無所證,亦無所謂成佛了。故謂“最勝”。世出世間無有一法能比其上者——“無上”。真心之體,不生不滅,平等周遍,世田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之而建立,非一切法而能現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離一切相,這就是最妙最勝。而無形無相,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識了,又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所能見者,這就是“無見”的極致。因真心之體,難以言诠,故以佛頂的無見義喻之。
總之,這部“佛頂首楞嚴經”,乃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爲如來之密因,修證之了義,具足菩薩所修的萬行,依之修習,可以頓超生死,究竟成佛。本經雲:“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因爲勝妙之法,難以言诠,所以舉佛頂二字來做比喻。
要而言之,大佛頂叁字爲能贊能表,大字是能贊;密因了義,萬行首楞嚴爲所贊。佛頂二字爲能表,密因下四句爲所表。所謂大矣哉!這部“楞嚴經”真廣大極了,到底大是指的什麼?正贊密因爲大因,究竟成佛故;了義爲大義,開圓解故;萬行爲大行,修圓行故;楞嚴爲大定,超諸叁昧故;有了以上種種的勝大,故名此經爲大經。首標大字以贊之者,意欲令受持此經的人,當依大教而解大理,稱大理而起大行,滿大行而證大果,故以大字贊歎之。
其次佛頂二字爲能表,密因下四法爲所表。佛頂是微妙義,謂微妙!這部楞嚴法門,究竟是什麼微妙?正表密因爲妙因,“因心”、“果覺”二不別故;了義爲妙義,一門深入,六根清淨故;萬行爲妙行,稱真如理,圓滿中道故;楞嚴爲妙定,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有以上的種種微妙,所以當稱此法爲妙法。以佛頂表者意欲受持此法的人,當依耳很圓通之一門妙教,悟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妙理,從妙理而起妙行,修滿妙行而證妙果(佛之妙覺極果),故以佛頂表之。
總之,此大佛頂,若據實義:即指菩薩涅槃,原清淨體之如來藏妙真如性,此性爲十方如來成佛之密因,故連下一句則謂大佛頂如來密因。當知大佛頂叁字,諸經或視爲實相,或視爲佛性,或認爲真如等,其實皆是一心也。在迷爲“如來密因”,在悟爲“修證了義”。在因爲“菩薩萬行”,在果爲“首楞嚴”王。故一經要妙不出此宗,十界樞紐無踰玆體,所以將它列爲首句是很有意義的。以上大佛頂叁字講完,其次如來密因。
如來密因,如來是佛之德號,十種通稱之第一號。如稱釋迦如來,藥師如來,彌陀如來......。
佛爲何稱爲如來?這是表示佛德妙用的一種稱呼。現在略爲說明:“如”是自在不變,“來”是來去隨緣的含意。佛是叁覺圓滿萬德具,徹證法身常住不變之體(如),但爲普度衆生,同證無上菩提的起見,因而隨緣示現于九法界(來),所謂不變隨緣,雖“隨緣”示現九界——來,但終能自在“不變”——如,所謂隨緣不變。要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所以稱他爲如來!這正揀別凡夫的來而不如。凡夫隨業“來”叁界生死,常被塵境轉變的不能自在,這是來而隱如(依境隨緣),但性不變。二乘是如而不來,因二乘人雖證涅槃寂滅之理(如),但屬獨善其身,不肯“來”叁界度生,這是如而不來(但能不燮),不能隨緣。菩薩雖上能分證法身不變之體,下能隨緣度生,但其自證之智慧未滿(如十四夜月),化他之福德未足,雖有如有來,但尚未能圓融中道(即如即來、即來即如)這是如不能即來,來不能即如。換句說:就是不能徹底不變,徹底隨緣(此約權教菩薩而言,若觀音、地藏一類,實教菩薩就不在此例)。唯佛才能究竟不變,得大自在(如),徹底隨緣,應化無窮(來),故稱如來。又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又後佛的出世“如”同先佛之再“來”,以佛佛同道故,此即仿同先佛號。又有叁身如來:法身——常住不變;報身——功德…
《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