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略明本经五重玄义竟
二、会知五名
本经佛自说明,共有五名:
一、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二、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四、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五、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楞严正脉”之作者交光大师,将此五名判为:境智、机益、性修、要妙,因果五对。现在略为解释:
大佛顶悉怛多......二十一字为第一个经名,是以境智为名。境是境界,指真心理体,智是作用,即佛智妙用。大佛顶...宝印,十三字属境;十方如来......海眼八字属智。大佛顶三字留在解释正题时说明。
“悉怛多”译为“白”,白为众色之本,无论青黄赤绿等,皆不能离开白色,悉为本质熏染而成各色。正如真心之体,能为万法之本,世出世间,无论有情无情一切诸法,都依之而建立。所谓随染缘则成六凡之相,随净缘则成四圣之相。换言之:“白色”为众色之所依,以表“真心”为十法界依正二报之根本。
“钵怛啰”译为“伞盖”,如国王所用之伞盖。有遮避掩护义,谓能“遮避”太阳煎晒,“掩护”行人(行路之人,非指修行之行人),除热恼而得清凉,能遮避雨水之淋漓,掩护不受洒湿之苦,而得净爽之乐。以表楞严胜法,能遮避烦恼,不使侵入,即能掩护众生的不堕落。又有一种表法,谓证得真心,可以除烦恼得解脱,了生死而自在(太阳喻烦恼,雨水喻生死)。又盖者,包藏也,以表真心含藏一切功德智慧。
“无上宝印”:无上,谓没有再过其上—最上无比。宝即尊贵义。印是印证,有取信义。如国王之玉玺,官府之公印,人民的印章。如有此印,方能发生效用,同时亦可取信于人,作为一种有力的凭据。但世间之印,其质不过木石金类,其用乃证信金钱田宅而已。今得此真心,一定保证你成佛,当称它为心印。此印能保证成佛的最尊最贵之印,故曰“宝印”。成佛为最上无比之胜事,故曰“无上”,合起来称为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十方—四维上下合为十方,那指十方世界也。如来二字待正题时解释。
“清净海眼”:清者不污,净者不染,离一切秽污垢名为清净。“海”表广大无边义。眼能照境之用。凡夫的有漏肉眼,见前不见后,见近不见远,见大不见小,不能称为海眼。尤其是见一切尘境时,那起贪染故不能称为清净。至于诸佛智眼乃是无漏清净,见量广大,所谓能彻见十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而无遗,故称它为清净海眼。以上“大佛顶......十三字为诸佛所缘之“境”,即真心之理体。“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八字为诸佛能缘之“智”,那真心之妙用。凡外权小虽具真心之理体,但无诸佛之智用。这叫做有境无智,有体无用。因无智慧妙用,所以妄造恶业,即妄受生死等苦报。但虽沉沦六趣,然此真心本自不失其妙体。
今经所明乃要人人从性起修,从理起智,达到理智双契,体用周全,于是则解脱自在,妙用无穷,故以境智为名。第一个经名约略讲完。现在来讲第二个经名。
“救护亲因......入遍知海”,此二十四字为本经五名中之二,是以机益为名。机是机类,指行者,益是利益,指教益。救护亲因下十六字为机;得菩提心下八字为益。
“救护亲因”:救是救拔、救济,护是拥护、保护。救是就受灾害后之谓,护是就未受灾害前言。因受了灾害故须救拔;因虑其将受灾害,故须保护。若依本经来说,救是针对阿难误坠淫窟,护尚指阿难将毁戒体而言。“亲”字有二义:
一、远亲,佛眼观之,一切众生皆是过去多生多劫来,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等,皆是眷属。这叫做远亲。二、近亲,即现前的六亲眷属。本经则指阿难,他为佛堂弟,又是弟子,更为侍者,是亲中之最亲。“因”即指成佛之因,就是真心本性,更是无作戒体。阿难遭摩登伽女之难,世尊放光说咒“救”拔阿难,保“护”其清净戒体,俾使不迷失其成佛之真心—“因”,故曰救护亲因。因为救“度”阿难“脱”离淫窟之难,故曰“度脱阿难”。不但度脱阿难,及性比丘尼亦同时被佛度脱,故曰“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留在正文中解释)。
“得菩提心”:菩提译为觉。菩提心即本觉真心。此心虽则人人本具,但迷而不知,今于楞严会上,世尊处处的指示,人人有此本觉真心,乃从性起修,实地而证得,故曰得菩提心。其实本有的家珍—真心,不从外得,亦非前无而今有之新得来。不过以迷时如失,悟时如得而已!如改为证菩提心则更为完妙矣。因为菩提心属本有故,若用证字比较来的恰切。因为证字是发见的含意。
“入遍知海”:“入”是由外而入内,因为众生迷时如在门外,俗语所谓门外汉,悟时如入室升堂。“遍”是普遍、周遍,即广大无量。“遍知”,是说佛智圆满广大,遍知一切诸法,犹如大“海”深广无涯,故曰遍知海。遍知海即指妙真如性的胜妙境界,今证悟妙真如性,故曰入遍知海。上十六字救护亲因为“机”,指阿难及性比丘尼。下八字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属“益”,指证悟真心境界。
(第二个经名略为讲完。)
其次:“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此八字为本经的五名之三,是以性修立名。如来密因为性,修证了义为修。其义留在解释本经正题时说明。
其次:“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此十五字为本经的五名之四,是以要妙立名。大方广妙莲华王七字为妙,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八字为胜。“大方广”:大是普遍义,表真心之体周遍法界。“方”是平等义,表真心之相平等无差别。“广”是周全义,表真心之用圆满周全。又大方广三字即三德秘藏也。大—法身德;方—般若德;广—解脱德。
“妙莲华王”:莲华是出污泥而不染,正如真心虽在六趣轮转而不变。又华有多种,或有华无果,如牡丹、芙蓉一类(喻外道空修苦行,无所得益);或有果无华,如银杏一类(喻计自然不必修行之外道);或多华而少果,如桃李一类(喻声闻克苦修行,只证小果);或少华而多果;如胡麻一类(喻世人修一善事得享天福);或一华一果,如柿子一类(喻缘觉修十二因缘法仅得涅槃小果);或先华后果,如梅华一类(喻权教菩萨先藉缘修后生真修);或先果后华,如瓜茄一类(喻初果先得见道而后修道)。唯莲华,华果俱多,且华果同时,处染常净,因为有这么胜妙,所以称它为妙莲华。这是比喻本经中所明,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种微妙的道理。华果俱多,正显妙真如性的因含万行(诸菩萨万行),果彰万德;华果同时,正显妙真如性与生佛同源,凡圣一如;处染常净,正显妙真如性,在尘不染,在凡不减。然而怎样又称为莲华王,王的意思是什么?“王”是自在义,因为它—莲华:能够华果同时,处染常净的等等自在作用,故以王称之曰莲华王,正显妙真如性的解脱自在,妙用无穷。
“十方佛母”:谓十方一切诸佛之母,母有能生义,十方诸佛皆由此经出,则此经能生十方诸佛,故曰十方佛母。又经是能诠,理为所诠,此经所诠之理,即常住真心—妙真如性,此心乃成佛之因,十方诸佛由此心而生出,故亦可称它为十方佛母。
“陀罗尼咒”:陀罗尼三字是梵语,咒一字是华言,乃华梵合称。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正显真心,总持宇宙万有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又总持一切善法而令其不失,正显真心永具一切功德智慧的不失;总持一切恶法令其不生,正显真心本自离过绝非的永不变坏。又陀罗尼即是一种真言。谓诸佛亲从真性中宣说出来之密语,一一皆是真实不虚,正显真心永离一切虚妄。上七字,大方广妙莲华王,为“要”,此经为修行要法故。下八字,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属“妙”,乃指真心微妙不可思议(第四个经名讲完)。
其次“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十二字为本经五名中之五。是以因果立名。灌顶章句四字为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八字为因。
“灌顶章句”:灌顶是密教之经藏名。章是章段,句是句逗。谓“楞严经”属密教灌顶部所摄,其章句是从灌顶部录出,故曰灌顶章句。又印度的风俗,凡国王受位时,即以金瓶取四大海水,灌于王顶以表庆祝为统御四海治理万民。至于佛教之行灌顶法,乃以初地菩萨乃至等觉,因其究竟可以成佛。诸佛以大悲水为之灌顶,而授成佛之记,这是譬喻依此大佛顶法而修行,可以究竟成佛。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一段文留在后面解释正题时讲。上四字,灌顶章句为果,得灌顶便可成佛故;下八字,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就是因。
总之,以上所讲本经的五名,第一是以境智立名。二、是以机益立名。三、是以性修立名。四、以要妙立名。五、以因果立名。列表于下:
┌大佛顶悉怛多般怛无上宝印
一、境智为名┤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二、机益为名┤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如来密因
三、性修为名┤
└修证了义
┌大方广妙莲华王
四、要妙为名┤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灌顶章句
五、因果为名┤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复次,当知本经现在所用的名,乃是结集者,从佛答文殊所问的五名中拣择重要,采取十九字而合成的。盖一切经的题目,并不一定全部都是为佛亲自所安的。一部分固然是佛亲自所说,如“地藏经”“金刚经”等。但却也有一部分是翻译者所安的,如“佛说阿弥陀经”是。还有一…
《楞严义灯(楞严经题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