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严义灯(楞严经题要释)▪P4

  ..续本文上一页部分是结集人所安的,本经就是属于这一类由其删去与采取的,内容具有说明的必要,因为不能将五个名统统安在经上,所以只好删繁就简,择其重要为主,这是结集经家的一种善巧,以符合人心为旨趣。

  “大佛顶”三字是分取第一题。“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此八字是全取第三题。“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八字是分取第五题。第一题采取三字,略去十八字者,以大佛顶三字为一经法之体,而本经乃显密诠圆,大佛顶为显密所依之体,故取之以冠首。悉怛多下十字是诠密,以其不离此体故。十方如来下八字是显诠,亦不离此体,所以略去。第二题因为从用立名,局于一面故全略。第三题为此经之宗要故,所以全取。第四题以其从喻从密立名,仍为大佛顶三字所摄,故全略。第五名以灌顶章句属密诠,为大佛顶所摄,故略去。诸菩萨下八字亦为此经之重要,所以采取之。连前十一字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共成十九字为本经选定之题目,圆满经中一大宗要。(略为会知五名竟)

  

  三、正解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此二十字为一经之题目。题有别、有通,上大佛顶等十九字为别题,别是各别,别于他部,为本经的专有名词。经一字为通题,通者,同也。凡佛说者部部皆称为经故。今先讲别题,当分做五段来讲:一、大佛顶。二、如来密因。三、修证了义。四、诸菩萨万行。五、首楞严。先讲大佛顶三字。当约事、约理、约心、约譬喻四种解释。先约事:

  “大佛顶”,大是赞叹词,赞叹有二:一、事赞。二、理赞。大为能赞,佛顶为所赞。所谓大矣哉!佛之无见顶相,真是胜妙极了。此为事赞,就事实而赞叹者。理赞即赞此楞严胜妙法门,所谓大矣!楞严法门之微妙,犹如佛顶之尊极也。

  “佛”即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略称佛,译为觉,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

  “顶”,即肉髻相上的无见顶肉髻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在青螺绀发正中,周围红色,状如春山吐日,顶极不可见,谓之无见顶,乃八十种随形好之一,谓之无见顶好。何谓无见顶?即“华严经”上所谓:“佛初诞生时,伦毗尼园的林神,捧持谛观不见其顶”。又“金刚密迹经”云:“佛成道后,游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来礼佛时,瞻仰世尊,欲穷佛相,往至上方,历恒沙界,终不见佛顶......”。“观佛三昧经”也说:“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据此,则佛顶之胜妙实在不可思议!约事讲完,次约理释:

  “大佛顶”三千当体即是三德秘藏。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是常住周遍德,般若是圆明觉照德,解脱是自在无碍德。“大”即法身德,以法身周遍故;“佛”即般若德,以般若觉照故;“顶”即解脱德(证到佛果,方能究竟解脱),佛德超绝故。又每字亦即圆具三德。大字具三德者:“大”梵语称为摩诃,译为大多胜(略称为大),“大”即法身,能统一切法故;“多”即般若,智境普照故;“胜”即解脱,超出一切故。佛字具三德者,佛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般若德;觉他即解脱德;觉满即法身德。顶字具三德者,顶有最尊、放光、不可见的三义。最尊就是法身德;不可见是般若德;放光现化是解脱德。

  又“大”者,赞三德也。法身体大,般若相大,解脱用大。“佛”者昭三德也。法身本觉,般若始觉,解脱究竟觉。“顶”者表三德也。法身无法更上,般若不可以相见,解脱放光现化,本经第七卷云:“无见顶上放光如来宣说神咒”。二约理讲完,次约心:

  “大”即广大普遍义。亦可说是包含容受义。真心周遍法界(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包含)。若详细说:吾人现前的一念心性,实无分际,亦无方隅,亦无前后,亦无时劫,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统摄一切有为无为诸法,实当体绝待不可思议,故名为大。本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佛”即觉也。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常自灵灵觉觉,未尝昏昧,故名为佛。本经云:“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这就是显示心性不昧的特色。

  “顶”最尊义,俗语谓顶好、顶上,就是最尊的含意。吾人现前一念的灵明心体,乃具足常乐我净之四德,永离生死烦恼等苦,且历劫常存,万古不变,你想世间还有一法能比它尊贵?又一念心性统摄十界诸法,此为体大,竖穷横遍是为相大,俱恒沙功德名为用大。善观心者,能向此一念心中识取家珍,善读经者能向此三字中识取自心,则无上宝王不求自得。三约心释竟,次约喻:

  以佛顶之尊胜,喻楞严之微妙。所谓:“大矣哉!楞严法门之胜妙不可思议;正如佛顶之无上尊胜也。”佛顶尊胜的其义无量,约而言之,有二特点:

  一、“最胜无上”,以喻此法之最胜,依之修习,可以直趋无上菩提,绝非其他的一切法门可能比其上者。

  二、“最妙无见”,以喻此法绝妙无为,微妙难见,唯佛方能彻底证悟,非凡外权小所能明了(证悟),因此故取佛顶来做比喻。然佛顶虽可作喻,但不如直指法体,较为亲切。

  复次当知,此经的宗要在破妄显真,开示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故大佛顶亦可取喻妙真如性也。所谓大矣哉!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可思议也。灵妙无为,不可以有相喻,不可以无相喻,乃至不可以非有相非无相作喻。若言其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言其无,灵灵觉觉,应用周全,正如佛之“无见顶”“最胜无见”(今不谈尊胜,但明无见),即不可以有相见,不可以无相见,乃至不可以非有相非无相见,若说有相,何以应持菩萨恒沙而不见?若说无相,何以大众皆得仰观顶光化佛?本经初卷云:“尔时世尊,顶放百宝无尽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花中”。

  玆再约“最胜无上”,“最妙无见”二义以合喻之: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真心的异名。此心乃为诸佛之母,诸佛依之而成佛故。离了它——真心,则无所证,亦无所谓成佛了。故谓“最胜”。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比其上者——“无上”。真心之体,不生不灭,平等周遍,世田世间一切诸法,无不依之而建立,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这就是最妙最胜。而无形无相,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识了,又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所能见者,这就是“无见”的极致。因真心之体,难以言诠,故以佛顶的无见义喻之。

  总之,这部“佛顶首楞严经”,乃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为如来之密因,修证之了义,具足菩萨所修的万行,依之修习,可以顿超生死,究竟成佛。本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因为胜妙之法,难以言诠,所以举佛顶二字来做比喻。

  要而言之,大佛顶三字为能赞能表,大字是能赞;密因了义,万行首楞严为所赞。佛顶二字为能表,密因下四句为所表。所谓大矣哉!这部“楞严经”真广大极了,到底大是指的什么?正赞密因为大因,究竟成佛故;了义为大义,开圆解故;万行为大行,修圆行故;楞严为大定,超诸三昧故;有了以上种种的胜大,故名此经为大经。首标大字以赞之者,意欲令受持此经的人,当依大教而解大理,称大理而起大行,满大行而证大果,故以大字赞叹之。

  其次佛顶二字为能表,密因下四法为所表。佛顶是微妙义,谓微妙!这部楞严法门,究竟是什么微妙?正表密因为妙因,“因心”、“果觉”二不别故;了义为妙义,一门深入,六根清净故;万行为妙行,称真如理,圆满中道故;楞严为妙定,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有以上的种种微妙,所以当称此法为妙法。以佛顶表者意欲受持此法的人,当依耳很圆通之一门妙教,悟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妙理,从妙理而起妙行,修满妙行而证妙果(佛之妙觉极果),故以佛顶表之。

  总之,此大佛顶,若据实义:即指菩萨涅槃,原清净体之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性为十方如来成佛之密因,故连下一句则谓大佛顶如来密因。当知大佛顶三字,诸经或视为实相,或视为佛性,或认为真如等,其实皆是一心也。在迷为“如来密因”,在悟为“修证了义”。在因为“菩萨万行”,在果为“首楞严”王。故一经要妙不出此宗,十界枢纽无踰玆体,所以将它列为首句是很有意义的。以上大佛顶三字讲完,其次如来密因。

  如来密因,如来是佛之德号,十种通称之第一号。如称释迦如来,药师如来,弥陀如来......。

  佛为何称为如来?这是表示佛德妙用的一种称呼。现在略为说明:“如”是自在不变,“来”是来去随缘的含意。佛是三觉圆满万德具,彻证法身常住不变之体(如),但为普度众生,同证无上菩提的起见,因而随缘示现于九法界(来),所谓不变随缘,虽“随缘”示现九界——来,但终能自在“不变”——如,所谓随缘不变。要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所以称他为如来!这正拣别凡夫的来而不如。凡夫随业“来”三界生死,常被尘境转变的不能自在,这是来而隐如(依境随缘),但性不变。二乘是如而不来,因二乘人虽证涅槃寂灭之理(如),但属独善其身,不肯“来”三界度生,这是如而不来(但能不燮),不能随缘。菩萨虽上能分证法身不变之体,下能随缘度生,但其自证之智慧未满(如十四夜月),化他之福德未足,虽有如有来,但尚未能圆融中道(即如即来、即来即如)这是如不能即来,来不能即如。换句说:就是不能彻底不变,彻底随缘(此约权教菩萨而言,若观音、地藏一类,实教菩萨就不在此例)。唯佛才能究竟不变,得大自在(如),彻底随缘,应化无穷(来),故称如来。又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后佛的出世“如”同先佛之再“来”,以佛佛同道故,此即仿同先佛号。又有三身如来:法身——常住不变;报身——功德…

《楞严义灯(楞严经题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新春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