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辦醫務所,及僧侶救護隊簡章。推定安和尚爲隊長,就勝因寺辦之。
初十:請轉逢和尚于會中演講華嚴字母,王茂如每日來聽習,甚有興趣。偕定安訪李西屏參議、易頌臯軍法處長、李希堯警務處長,款談甚洽。關轉、蘇被誣案,已有消釋之希望。
十一:雲南佛學院開第一次院董會議,到陳蔭生、董雨蒼、王申五、周明齋、王茂如、徐昭武、定安、王禹枝等。關于各要事皆經解決,並推定余爲院長,與定安、董雨蒼、王申五、金仲陶負責籌備雲。
十二:關于海潮音出版,與朝報印刷廠數次交涉,未能于六月內如期出版,爲憾!李思齊來述對于佛學發心緣起,及擬以佛法原理構成政治哲學之意趣;同坐有王茂如居士及帥居士等,與討論甚久。
十叁:偕月滄出席省黨部七七紀念籌備會,由書記長隴體要主席,到各機關團體學校五十余人,推定龍主席爲大會主席,張伯苓與余演講。隴系初晤,臨別與余握手致欽。
十四:真現實論中華書局出版,昨已校就,寄到稿樣。
十五:接缙雲山法尊來書,有開建佛化新村條約,若能成爲事實,亦一勝業。是日,徐茂森等五人求授皈依。
十六:十時,祿介卿司令來晤,約同訪民政廳李子厚廳長,談雞足山事一時余。李廳長原籍賓川,故對于山事,甚爲谙悉,但猶未能有何具體之決定。午,應徐昭武居士齋,時蔬珍禮,同席有田霁雲、張西屏等。七時,佛學研究社照例討論。八時半,開理事會,所商皆關于七七紀念之事。
十九:鄭太樸偕中山哲學教授潘懷素來訪,商借居山寺,專研佛學。約星期一偕往西山,擬成雲南佛學院,邀爲教授。
廿一:會中舉行祈禱追薦法會,到圓通寺體明等。下午叁時,出席雲南各界七七二周年大會。龍主席報告後,即請余講演,說明七七紀念之革命價值與宗教意義之二點。繼聽黃衡秋中委演說,中國民族以前之貧、病、愚、弱,與抗戰後之轉弱爲強。今陷爲漢奸者,大抵因私生活之奢佚,理不勝欲所致,語多精警。返會,聞陳定谟博士由渝乘飛機來昆。晚間,段宗洛、董雨蒼兩居士莅談片時。
廿四:轉逢、潘懷素、盧愛知等,偕往西山休息。閱朝報天虛我生病榻寄懷詩,答以四句:“丈室唯留一榻,十方佛土亦虛;無病而病摩诘,不來而來文殊”。廿五:定安方丈壽辰,到雲棲慶祝者紛紛,余與李獻廷等同席。幻碧來大悲閣,出舊作大觀樓浪淘沙,及雞足山絕頂歌,點蒼白雲歌,聲意蒼遠。
廿六:錢穆之國史漫話,雖未周閱,然大抵闡繹中國民族重實際生活,及文字傳持,以此文化同化力,成爲綿延五千載統一四萬萬五千萬之大民族,亦頗能探得國族之精髓。唯此其長處,亦其弱點。因太重實際生活,苟求存活生殖:一、雖有高尚之哲學宗教如佛法者,亦不能遍發超越信行,而流雜延壽度亡等猥瑣之要求。二、不能發達探究自然界,以充實改進人功之科學。叁、于廣土衆民,不積極爲普周之教化,貫澈之訓練,嚴密之組織。因側重文字傳持,祗貴囗耳誦習,故除書籍及文字有連帶關系之圖畫碑銘等,他若建築、音樂、雕刻、儀器均不寶愛,易致摧毀,于技巧藝能,尤被輕視,即圖書曆經變亂而損失之數量,亦超過殘存者多倍。坐前叁因,遂積爲虛憍文弱之龐然大族,坐言不能起行,安享不思創作。殆如病浮腫癡肥者,運動維艱,昏沈懈廢。故今殊不應翹其優點有驕,當知其短處以亟圖挽回耳!
廿七:李榮蘭、康應賢、顧瓊英、金妙德、李蓮玉等,求授叁皈。
廿九:劉子傑夫婦等叁人,求授叁皈。
叁十:連日夜雨晝晴。晨九時,入城主持會務。
六月
初一──七月十七──:佛教會由塵空等作通俗講演,聽者甚衆。但海潮音叁至六期合刊,爲朝報印刷所耽誤,迄今無印出希望!
初叁:張愚若、金仲陶邀請蔬食,同座有陳古逸等。
初四:李協和先生到昆明,晚間訪王愉園,並晤李印泉先生,擬邀臨省佛會餐鈙。
初七:于省佛教會蔬宴李協和、李印泉、王茂如、黃斐章諸公,及佛會理監事徐昭武、周明齋、王禹枚相陪,歡談暢洽。曾在滬漢率領救護隊之西竟是日適來,亦邀同席。晚開研究會,成立佛學研究社主幹團。九時,與王申五、平光理事等開理事會,歸寢稍感疲困。
初八:曉起因夜後受寒,已感不適;複以李思齊來長談,述其治學從政及傾誠佛法之經曆,旋即不能午餐而病作。
初十:連病叁日,得王興周、王愉如兩醫士調治漸愈。晚閱李印泉先生贈近刊曲石詩錄,中有贈太炎先生:“平生風義兼師友,萬古雲霄一羽毛”句。憶前五年余挽以“佛門自昔尊開士,國學于今失大師”句,因並志之。
十一:曉閱完曲石詩錄,題四句偈雲:“早歲绾軍揆政,頻年耽隱習禅,險難吟成健在,伫看劍掃烽煙”。薄暮,張學智、歐陽暄、朱瘦梅等來問病。
十二:九時余,李協和、李印泉兩公車臨佛會,邀同遊西山華亭寺,路經普平山,參觀李印老別業,及張仲老所題“萬笏飛來刻石”,成一偈贈李協老雲:“京國倡談佛學,匡廬雪窦優遊,更從黔山滇水,心心印接法流”。二公更遊太華返城,余歸留大悲閣養痾。
十五:小病纏綿未愈,得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函紙囑題,題雲:“古所謂攻非攻,即侵略反侵略;墨耶兼愛爲宗,佛孔爰其先覺” 。
十六:中央軍校教官孫浙蒼,偕友眷來訪。
十七:慧堅、法舫來書,述關于中國佛學會被推爲歡迎尼赫魯大會招待組主任,及推余爲顧問,盼親撰一歡迎詞。頃病稍可,乃勉強命筆草一稿寄去。
十八:聯合大學教授毛子水、田伯蒼、江澤涵、姚崇吾、鄭華熾,及學生林宗基、陳舉幹等七人來訪。又、曾養甫督辦之介弟憲立,及滇緬鐵路工程局丁守基、白啓予等,談欲在西山僦屋以居;周明齋處長之少君某某偕至,詢及周處長,飛渝尚未返滇。
十九:倡設之尼衆訓練班,得報告今已成立開學。
二十:重慶來信,各界歡迎印度國民黨領袖尼赫魯先生大會,寄來推余爲顧問函。
廿一:周晉熙處長自渝返滇,來探余病,當爲處方送來藥水。
廿二:潘懷素偕余建勳之妻女來訪。余君昔在柏林學生會曾招待吾講演,其夫人爲德人之已入華籍者,名施榮蘭。
廿叁:妙乘陪西竟來遊西山諸勝,對于佛教會會務有所商談。大覺居士許公武,以大隱廬詩草寄贈,題雲:“淚彈東南戰痕,吟抒川康邊策,獻向靈山佛前,都化金剛般若”。
廿四:李榮蘭詢求靜坐,授童蒙止觀及六妙門,爲講大意。
廿五;天氣陰寒,體仍未全複康健。
廿六:連日調養漸佳,定安和尚燒雞蹤菌,邀至方丈午餐。贈雲南順甯紅茶,試飲甚美。聯合大學學生呂信昌持手冊來求書字。
廿九:偕轉逢和尚由西山赴省垣,彼擬先赴雞足。
七月
初一──國曆八月十五──:王興周醫士早臨診處病後調養方,服漸複健。晚,潘懷素來談。
初二:晨,王茂如莅談,外間對余主辦會務,頗有非議者。余亦感覺到會以來,雖有不少革除整理興辦之事業,但因主幹得力人缺乏,僅成將就敷衍之局,不能有切實推進希望。
初叁:逢老突病,今昨兩日均承王興周居士走治,熱誠可感!
初四:晚,袁安鄰偕謝俠遜來訪,袁曾在京皈依名清安,謝以棋藝遊南洋宣傳抗戰歸國。茗談之後,並由袁君及會中職員與謝棋王對著叁局,均謝勝,余贈心經釋義而別。
初五:李公印泉以五言一絕書贈雲:“宗風揚雪窦,飛钖到南中,定靜無雙地,雲天一笑空”。
午後,于朝報館前遇謝俠遜棋師,入室閑話移時,同坐有屠石鳴、夏江等。承贈南洋象棋專集叁冊,並南遊雜錄。轉至歐美同學會訪李華德、潘懷素二君。歸會又有歐陽暄、朱瘦梅來晤鈙。晚開佛學研究社主幹團會議,到周明齋、胡一貫、王興周、李思齊等,尚稱圓滿。
初六:蘇慧純約吳翼翚及高某來同午餐。吳善拳術,昔于滬曾入佛學會聽余講演。晚間佛學研究會,討論王興周關于楞嚴及起信論提問,並贈謝棋王一絕;“事同借箸運籌,意深教戰明恥,攜象舞向炎疆,遍將國魂喚起”!
初七:海潮音七八期托中央報社印,已先出版,乃叁四五六合刊托朝報印者尚未能出,殊以怅然!
初八:定安和尚來言:此間李西平、王竹村居士等,已集捐款將分各名山道場修建護國息災法會,雲棲寺先于初十日起楞嚴七壇雲。 初九:閑訪周明齋處長、黃斐章軍長,而往探李公協和未值!晚,陳履吉引楊極中居士專誠叩見。
初十:午前有譚雲山在星洲介紹之莊爲琉君來谒。連日因空襲警報,下午公園散步,李協公莅會,余亦失迎。
十一:李協公偕其夫人及兒女等五人來會禮佛,敘談良久;聞余欲赴雞足、仰光,意極贊助。晚,潘懷素來談習禅經驗,洵爲有修定宿根者。
十二:莫斯科真理報記者朱煌來訪問,與之縱談佛教之因果法則甚詳。
十叁:法國音樂師吉人古,由時佩瓊女士陪同來會參加念佛,聞唱誦梵音,深爲贊美。擬持錄音機再來會製成音片,以廣流傳雲。
十四:昆明紳商李西平發起護國息災法會,本日起于會念佛叁日,超薦死難軍民,並講仁王護國經,祈禱息災。
十五:于佛教會設盂蘭盆供,講盂蘭盆經。下午七時,續講仁王經,並方便授郭明新、範定璋五戒。
十六:陳履吉引張春林來皈依。又前在廣州皈依之羅慧憲(中大學生),引教授朱子範進談移時。六時,應龍主席在省黨部晚餐之約。七時,講完仁王護國經。
十七:暹羅華僑國揚藥局總經理,兼佛慈大藥廠暹羅總理馬澄秋,以等持介紹,偕馬天翼、馬快冬、陳展慧、馬燦遠、沈偉良來訪,詢知華僑在暹羅現狀;到滇參觀,蓋含有遷地謀生之意。午後,因聯大教授袁昌 ─ 鴻壽─、林文铮久坐,長談其擬作中國佛教史記之計劃。
十八:爲佛教訪問團,國府林主席題來“巨海南針”,省府…
《己卯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