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東瀛采真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彼轉詢我國佛教現狀,予答以:“清之季年,東南數省頗有設僧教育會者。入民國,蛻演爲佛教總會,形製少具。今又有人組織中華佛教會”。彼詢予:“中華佛教會內容專限僧侶,抑普攝一切信佛人民者”?予答以:“聞中華佛教會,以有中華民國國籍之佛教徒組織之,雖不限僧侶,實以僧侶爲本;其宗旨在乎宏宣佛教,增進人民之道德福利。其事業約分六項:甲、關于昌明佛學者,乙、關于教育僧徒者,丙、關于布教演說者,丁、關于整頓教規者,戊、關于推行慈善者,己、關于官署咨詢者”。予又詢以日本佛教徒在歐、美布教之成績,彼作一日佛教外國布教圖如左:

  布哇……………………真宗最優勢

  北美加奈太……………真宗最優勢

  南美智利………………曹洞宗功績稍揚

  英國之學界……………佛教學者多數

  露國之學界……………昨年翻譯佛典而大考究

  獨逸之學界……………多研究印度大乘佛教

  又謂:“歐、美人甚喜佛教學理,多有來留學者,且曾照會日本傳大乘佛教于歐、美”。予又問:“日本各宗研究之佛學及其著名人物”,答謂:“日本佛教各宗分門研究,書籍宏富,各宗學者大概兼學他宗,應用歐、美新研究法,義甚精致。大別爲龍樹系之佛教,無著系之佛教,即原始佛教是也。曹洞宗開祖道元禅師親撰之正法眼藏,雄大幽遠,爲未曾有之名著,學界稱揚啧啧,蓋曹洞宗乘學之圭臬也!真宗純取他力,極淨土宗之精要。次之真言、天臺亦盛行:真言宗支那所無,乃日本僧空海之創說;天臺宗一心叁觀、一念叁千之理想,由支那度來,日本倍益發達,有本覺無作叁身之義,亦支那所無也。又日本佛教徒于印度哲學之研究,不依支那佛典,直討究梵文之佛教原典,亦不劣歐、美,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宇井伯壽、南條文雄、井上圓了,皆斯學之泰鬥也。各宗之著名人物列左:

  甲 日本佛教之各宗宗長

  淨土宗  堀尾貫亮

  曹洞宗  日置默仙  石川素童

  臨濟宗  釋宗演

  真 宗  大谷光演  大谷光瑞

  日蓮宗  本田日生

  乙 日本各宗之佛教學者

  一 屬真宗者

  非僧高楠順次郎 文學博士帝國大學教授兼曹洞宗大學講師  印度哲學者

  僧 井上圓了  文學博士京都帝國大學教授  印度哲學者

  僧 南條文雄  文學博士真宗大學學長   歐美馳名之梵文學者

  僧 前田慧雲  文學博士帝國大學教授兼曹洞宗大學教授  天臺宗學泰鬥

  僧 村上專精  文學博士帝國大學教授兼曹洞宗大學教授  八宗兼學特長俱舍

  二 曹洞宗之名僧

  大內青巒  東洋大學學長    八宗兼學特長華嚴

  忽快谷快夫 曹洞宗大學教授    英學者禅學者西洋哲學者

  山田孝道  曹洞宗大學教頭    禮學者

  境野黃洋  東洋大學教授兼學監   佛教史之泰鬥

  新井石禅  曹洞宗敕命布教師   曹洞宗宗乘學者

  木村泰賢  帝國大學哲學教授曹洞宗大學教授   第一流印度學者

  宇井伯壽  曹洞宗大學教授兼留學英國大學   印度哲學者兼龍樹系佛學者

  秋野孝道  曹洞宗大學長    正法眼藏專講師

  岡宗澤  曹洞宗正師家    正法眼藏專講師

  叁 屬日蓮宗者

  非僧姊崎正治  文學博士帝國大學教授  宗教學者

  四 屬淨土宗者

  椎尾博士  帝國大學講師宗教大學教授  八宗兼學

  五 無宗派之佛學者

  非僧松本文叁郎  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長 僧 島地大等  京都東京各大學之講師 天臺、華嚴、真言、唯識、叁論、真宗,皆極精研幾,聲聞天下,乃佛教界之俊才也。

  此上略舉一部,遊于學界者,殆無不攻究佛學,故佛學者多居俗之士也”。予謂:“龍樹爲般若宗祖,無著爲瑜伽宗祖,此印度大乘之二宗,即支那叁論與唯識二論之所本。禅宗稱教外別傳,在支那向以天臺、賢首、慈恩爲教下叁家,而以禅宗之臨濟宗等爲五派。真言宗唐時支那之傳最盛,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稱開元叁大士,唯唐後失傳耳。空海爲真言宗開祖,真言宗于師承最嚴,其傳亦當傳自支那”。彼謂:“真言宗傳自支那,曆史上實如此,但日本之真言宗有二派:一、臺密,以天臺傳教大師爲開祖,傳教大師集支那真言大成,傳來日本,二祖慈覺,叁祖智證,四祖安然,相承不失。然真言宗之完全確立,實創自空海也”。

  予謂:“日本各宗僧侶,不去俗姓,帶妻食肉,與信佛之在家二衆無異,鄙意甚有不滿。又日本佛教,今于佛學之研究誠盛,唯各宗自爲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團,亦有未善”。彼答:“日本之稱姓帶妻,略說理由有四:一、日本宗教特征,二、時代産物,叁、信徒要求,四、寺製”。予詢“所謂寺製,是遺傳來之製度?抑由政府特定之製度”?則雲:“明治間政府所定之製度也”。予日:“聞真宗向來帶妻食肉,余宗則否;故前時真宗僧侶,無過在俗二衆耳。今各宗皆同化于真宗,不得不謂各宗僧侶之墜落。夫僧侶當以佛祖之偉大人格爲師法,戰勝國俗時勢政權等等,以保持其清淨律儀,始能拔俗而不爲俗溺”。答謂:“僧不帶妻,奈檀家多乞僧帶妻;良家處女,皆樂許字于僧侶,故非僧侶之墜落,乃隨緣利他所不得不然耳。蓋僧侶不帶妻,殊難入俗化導,故帶妻食肉,隨同世俗,亦是發展佛教之方便。且日本之佛教徒,除真宗外,余宗僧侶因皆以無妻爲意志,而無妻者亦甚多也”。予謂:“隨俗固發展佛教之一方便,然帶妻不應是僧侶,以佛法僧寶系指出家人者。出家之本義,在無家室,故不帶妻,即所以表示其爲僧之特征也。抑離俗出家,關乎自心之志行,不應以他人之信從多寡而易其操守,故鄙意若真宗者,不得稱爲僧侶,當屬之佛教徒之在家衆,猶臺灣之龍華派佛教耳”。

  熊谷師更問予支那僧界之生活現狀,予謂:“所行不外傳戒、修禅、講經、念佛、誦經、拜忏,其生計則依寺産,募化,及代人禮誦之所出耳”。

  八 臺灣之遊方

  六日薄暮,抵基隆區,住慶安宮。區長許梓桑君,張設素筵,著人迓至其家。岐師與予之隨行者,爲釋靈意、釋賢道、德專等,有顔雲年等陪席。許、顔二君出素缣十余,要岐師與予作詩以留紀念,並分贈臺北官紳。予固不能作字,然不得不塗鴉獻拙焉。

  七日午前,冒雨由德專師導遊基隆公園及水族館。

  善慧和尚措理寺中事畢,午後特來基隆陪予叁人赴臺北;予到臺灣,此尚爲第一次乘車也。自基隆至臺北,約日本十八哩,須一時始達。基隆拱山環海,無日不雨,臺北則否。車近臺北,天現暮晴色,回視月眉,則正在霧氣彌漫中也。

  暮投宿佛教中學林,地在舊臺北城之東門外,不離城市而即山林,頗稱幽勝;內有佛殿,略如寺院,中學林之右,即爲曹洞宗大本山臺北別院。晚間、由善慧學監導遊臺北街,整齊宏潔,洵爲臺北首善之區!

  次晨微雨,發中學林,乘淡水行車赴新北投溫泉浴,浴室有懸橫額,即前民政長官手書:“塵事有窮達,靈泉無古今”。新北投山水俱佳,清雅閑靜。浴後、經松濤橋赴啓明堂午齋。啓明堂堂主,系善慧學監之優婆夷弟子。齋畢,歸曆士林,經過臺北神社、公園、動物園,遙望月眉山,則雲深不知處矣。

  回至中學林,已日暮矣。由教頭道癡師等及別院禅宏師等,邀過別院,開日本僧食之晚齋會。予于壁間見日本太虛道人所書心經一紙,乃戲作一絕示熊谷師雲:“日本支那兩太虛,未逢先見壁間書,他時如有相逢日,面目須眉如不如”?

  飯食畢,收衣缽,善慧和尚要予留一紙書以爲紀念,乃書雲:“佛祖相傳,表以衣缽,故知佛法原不出衣、食二事也。予既于月眉山靈泉寺從露堂和尚參學日本僧用衣法,今又從諸公之後參學日本僧用食法,可謂不虛此行矣!寫此用志吾感。時佛曆二千九百四十四年秋杪”。

  是夜、善公曾約定偕送一玉佛赴嘉義義德佛堂,已先期以人前往,今彼用儀仗至車站迓接。十時開車,次晨七時到達。

  次日、以岐師靈意師有事急欲回國,且善慧師亦有彰化之約,遂未至臺南,折回至彰化昙華佛堂。該佛堂修道場七日,堂主林普聯請予叁人與善慧師及臺中諸日本布教師,赴彼說教。予同行四人,到時日尚未午。堂主林柱求字,岐師與予各成即事詩一絕。書一橫幅與之。

  午後、散步公園,在舊時東門外之八卦山,聞爲彰化八景之一。

  彰化密迩鹿港,聞有施錦玉名香,歸途托許普樹居士爲代購之。至昙花堂晚餐畢,則許居士已將香購至矣,定欲贈予叁人,辭不獲,受焉。許居士爲龍華派佛教徒中之碩望耆德,嘗朝參江、浙諸名山大刹,研究內典,覃精神理。初任佛教中學林講師,以病辭去。與諸龍華派信徒,和光同塵,隨緣化導。予告以臺灣齋友頗多,信心亦足,甚望有智德之士結一佛學社,發心研究佛教大乘諸經典,互相講說,開導未知,令了解佛法之精義,皆真正皈依叁寶而造成一完滿無間之佛教團,以發揚佛教之精神。則答謂:“臺灣佛教有名無實,然我派人多用黃葉止啼之方接引之。大法之布施,不得信受。今承下教,尚恐有負熱心耳”!觀此可以知其苦心也。是夜、來訪予者絡繹不絕,有白沙教育會會長李振鵬,彰化區長楊吉臣及甘得中、施爾钖、施至善、黃臥松、林天爵諸君。林君留學東京多年,嘗識太炎居士。聞談佛學,謂“欲使人精研佛學,當先昌明漢學,故擬以佛學同提倡之”,予頗嘉其說。黃君則謂:“耶教既興,儒佛應同心禦侮,不可更分門戶。儒于人倫道德,固爲粹美;然下之未能使蚩蚩者氓知敬畏,上之間亦未足以餍學者之推求心。唯佛教徹上徹下,能備儒教之未逮,然非孚合儒教,則佛教或未足以利其行”。所言亦善。蓋彰化鹿港、亦臺灣舊時名地,故中華思想較優也。

  次日、偕赴臺中,于慎齋堂受午齋。堂主張清火,予于靈泉寺曾會見之。午後、岐師、靈意師由德林師陪之先返臺北,整頓行李。予與善慧師及…

《東瀛采真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寰遊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