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很勤于做放生等功德事。
有一年小兒子死了,不久,丈夫又過世。她就更加用功修行,每天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一卷,《大悲咒》五十遍及佛號叁萬聲爲日課。晚年時與兒子搬到城裏去住,她辟了一間修行的房間,足不出戶。飲食睡眠都在屋內,每天專門念佛,數十年如一日。
七十五歲那年,雖然一直生疾,但是念佛仍然不停。臨終時,她叫眷屬扶她起身,洗澡更衣之後,她就趺坐合掌向西而逝世了。不久幾上現出蓮華的影像,一直都沒有消失。當天是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染香集)
姚氏
姚氏松江人。平日從夫張某。奉鬥甚虔。已而姚氏患病。其姊省之。教以專心念佛。從之。甫半日。忽笑曰。我見蓮華無數。大如鬥。語竟即逝。(染香集)
姚氏是松江人,平常很虔誠的跟隨其丈夫張某拜鬥星。後來她生病時,她的姐姐來探望她,就教她念佛法門。她就跟著念佛,才念了半天,忽然笑著說:“我看到好多蓮華,大得好像稱糧食的鬥。”講完話她就逝世了。(染香集)
汪氏
汪氏華亭人。年十六歸周文榮。家赤貧。文榮遊幕遠方。汪氏女紅自活。長齋奉佛。
後文榮客死湖北。久無耗。汪氏撫子方容成立。乃命尋父。方容徒步數千裏。卒負父骨歸。學使采風。以母節子孝表其闾。
方容故善書畫。人重其孝行。爭購之。以是甘旨無缺。汪氏晚年。念佛益虔。願父母翁姑及夫。齊生蓮界。
嘉慶某年得疾。日閉戶念佛。不問家事。臨終謂方容曰。我昨夢汝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汝父。俱住蓮華世界。現前五色雲。擁一瓣蓮。大如舟。我殆乘此往生乎。言訖。怡然長逝。室中香氣如蘭。殓時未散。(染香集)
汪氏是華亭人,十六歲就嫁給周文榮。周家極爲貧困,文榮就到遠方當別人的幕僚。汪氏就以針線自力更生,並且長齋念佛。
後來文榮死在湖北,因此一直都沒有音訊。汪氏獨立撫養兒子方容長大成人之後,就要他去尋找父親。方容走了幾千裏的路途,最後終于把父親的遺骨帶回家鄉。到地方上來采民風的政府官員,就把這件事向上呈報,于是汪氏母子都獲得母節子孝的表揚。
方容原本就善于書法繪畫,這下子人們很欽佩他的孝行,爭著向他買字畫,于是母子生活就富裕起來。汪氏晚年時,念佛更加虔誠,願她的父母及公婆和丈夫,都能往生西方。
嘉慶某年,汪氏生病。她就每日閉門念佛,不管家務事。臨終前她告訴兒子說:“我昨天夢見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你父親,都住在蓮華世界。我現在前面有五色的雲彩,擁著一朵大得像船一樣的蓮華,我大概就是要乘這朵花往生了。”講完話她就安詳逝世。室內有蘭花般的香氣,一直到入殓時都不散。(染香集)
王氏
王氏金山縣人。適張姓。善事父母舅姑。嘗兩次割股。夫殁。柏舟節操。家法肅然。
每見喪家接眚甚怖。因問人曰。何能免此。或告以念佛法門。遂發心茹素。禮誦不辍。教諸子婦。阖門信奉。力行放生掩骼諸善事。
後患脾疾。求參一和尚。受優婆夷戒。經年病革。行願益誠。臨終。誦彌陀經。以次稱佛號。移時而逝。遺命不迎眚神。不以葷酒設祭。子婦皆從之。(染香集)
王氏是金山縣人,嫁給姓張的。她很會事候父母及公婆,曾經兩次爲長輩的疾病割大腿肉。丈夫過世之後,她節操清高,家法很嚴謹。
每次她看到舉行喪禮的人家,辦迎眚神的儀式,就覺得很恐怖。因此她到處問人,死後如何才能免除此舉。有人告訴她念佛法門可以不辦,于是她就發心吃素,禮拜佛陀,念佛名號不斷。並且也教兒子媳婦,全家都因而信佛,並且盡量做放生及掩埋路邊死人枯骨等各種善事。
後來她得了脾病,于是就到參一和尚那兒受優婆夷戒。一年之後病就好了,病好之後,她更加努力修行。臨終時,她先誦《阿彌陀經》,接著稱佛名號。不久就往生了。她的遺囑規定不可以迎眚神,不可以用葷酒來設宴祭祀。她的兒子媳婦,也都能遵從照辦。(染香集)
吳媪
吳媪江甯人。夫早喪。遺一子。撫之成立。婚娶數年。子又亡。乃與寡媳。共撫弱孫。孤苦度日。
後笃信淨土法門。長齋奉佛。受優婆夷戒。潔小樓供佛像。每晨起盥漱後。即炷香禮拜。持佛名叁千。定爲日課。課畢。始理家事。如是數十年。
同裏有朱本願者。素與其子善。故常往還。嘉慶二十二年春。媪忽謂之曰。卻後某日。子幸過我。有一緊要事。須托辦也。本願諾之。
至期往。媪已搭缦衣。趺坐床上逝已。問其媳雲。近日課誦如常。精神亦佳。昨夜索浴畢。即安臥。不知何時坐化也。本願因爲料理喪葬事焉。(染香集)
江甯人吳媪,丈夫很早就過世。她把唯一的兒子撫養成人,不料才替兒子完婚沒幾年,兒子又死了。于是她就和寡媳,一起撫育幼小的孫子,度過孤苦的歲月。
後來吳媪念佛念得很虔誠,並且持長齋,還受了優婆夷戒。她把小閣樓清掃幹淨用來供奉佛像,每天早上漱洗之後,就燒香禮拜,念佛號叁千聲。做完早課之後,她才開始料理家務事,數十年都如此。
同裏的朱本願,和她兒子是好朋友,因此經常和她們有來往。嘉慶二十二年的春天,吳媪忽然向朱本願說:“幾天之後的某天,請你來我們家一趟,我有一件要緊的事,要委托你辦。”本願就答應她那天一定來。
幾天之後,本願到她們家時。卻見到吳媪已經穿搭上缦衣,趺坐在床上過世了。他就問吳媪的媳婦,到底是怎麼回事。媳婦說:“婆婆這幾天和平常一樣做功課,精神也很好。昨天晚上洗完澡之後,就睡覺了。不知道她是什麼時候坐化的。”于是本願就替吳媪料理喪葬事宜。(染香集)
倪媪
倪媪法名顯真。嘉善人。住北港村。皈依佛門。茹素念佛。村中舊有觀音像。媪早晚禮拜必誠。每供佛飯僧。俱親自任勞。
嘉慶二十二年九月。數見菩薩現相。隨示疾。謂其子曰。我數見菩薩喚我去。殆將去矣。
子雲。既菩薩降臨。應備齋供。兒親往城中。買蔬供奉。如何。
曰。亦好。但恐不及耳。子遂往。及歸。媪已趺逝。念珠猶在手也。(染香集)
倪媪是嘉善人,住在北港村,法名叫顯真。她皈依佛門之後,就吃素念佛。村子裏面,有個舊的觀音像,倪媪早晚都很虔誠的去禮拜。每次供佛及齋僧,一定都親自去做。
嘉慶二十二年九月,她好幾次看到觀音現相,不久之後,她就生病了。她告訴兒子說:“我好幾次看到菩薩叫我去,恐怕我要走了。”
兒子說:“既然菩薩降臨,那就應該准備素齋供養。我親自去城裏,買些蔬果來供奉,您看怎麼樣?”倪媪說:“也好,不過恐怕來不及了。”兒子就去城裏采購,回來時,倪媪已經趺坐而逝,而手裏還拿著念珠。(染香集)
潘氏
潘氏婁縣人。適孫某。生四女。智求。智禅。福庵。德庵。俱奉佛受優婆夷戒。勸母發心。
嘉慶二十叁年。潘氏年七十九矣。會西林寺傳戒。四女複勸受戒。臥病。未能往。因代求之。賜法名曰印蓮。
潘氏知之。即斷肉食。一意西歸。是冬。南禅寺起念佛七期。四女同往念佛。至第六日。潘氏命促之歸。曰。速焚香。佛來矣。遂吉祥而脫。(染香集)
婁縣人潘氏,嫁給姓孫的,生了四個女兒。法名分別是智求、智禅、福庵、德庵。她們通通都學佛,而且都受了優婆夷戒,因此她們也都勸母親,希望她能發心學佛。
嘉慶二十叁年,潘氏已經七十九歲了。剛好西林寺傳戒,四個女兒都勸她去受戒。可是她當時臥病在床,無法前往。于是女兒就代表她去受戒,得到印蓮的法名。
潘氏知道此事之後,就不再吃肉,一心念佛求往生。當年的冬天,南禅寺有佛七的法會,四個女兒都一起參加去念佛。到了第六天,潘氏就催她們回來。到家時,潘氏說:“趕快燒香,佛來了。”于是就安祥往生了。(染香集)
汝氏
汝氏名季婉。吳江黎裏人。適王枚爲繼室。夫婦相敬如賓。五十余載。未有所出。爲人靜厚。居常一以念佛爲事。
嘉慶二十四年二月叁日。病笃。語家人曰。大士來臨。吾其逝矣。即合掌垂目。誦大悲咒。旋聞旃檀香滿室中。殁後。慈容含笑。顔色轉少。年八十二。(染香集)
汝季婉是吳江黎裏人,嫁給王枚做繼室。夫妻兩人互相尊敬,如對賓客般客氣有禮。結婚五十幾年,都沒有生小孩。汝氏的個性很沈靜厚道,平常就以念佛爲主要的功課。
嘉慶二十四年二月初叁,病重之際告訴家人說:“觀音大士來了,我要走了。”于是就合掌垂目,誦《大悲咒》,不久滿屋子都充滿了旃檀香味。往生之後,她慈祥的面容充滿笑意,而且樣子變得年輕起來。那年她八十二歲。(染香集)
祁氏
祁氏法名德濟。江南興化人。歸同裏王生。年未四旬。慨然以濁世爲厭。誓願求生安養。日誦佛名叁萬聲。歸依溪谷和尚。旋受優婆夷戒。
年八十九。染微疾。其年叁月八日。告所親曰。我十六日當西去。或謂之曰。十六乃紅沙日。不吉。
祁氏曰。我修行人。不依俗忌。有何不吉耶。雖然。勿令俗人議我。致退善心。即以十四日去何如。
至十四日。晨起。披缦衣。持佛名而逝。時在嘉慶中。(染香續集)
祁氏法名叫德濟,是江南興化人,嫁給同裏的王生。還不到四十歲,她就很厭惡此五濁惡世,誓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她每天誦佛號叁萬聲。皈依溪谷和尚之後不久,很快的就又去受優婆夷戒。
八十九歲那年,她小病。叁月八日那天,她告訴親人說:“我本月十六要去西方了。”有人說:“十六是紅沙日,不吉祥。”
祁氏說:“我是修行人,世俗的忌諱對我沒有什麼影響,有什麼不吉祥的。雖然如此,還是不要讓世俗之人議論我比較好,免得因此而使得他們退失了向善之心。那這樣我十四走怎麼樣?”
十四祁氏起床之後,就披了缦衣,持佛名號而逝。當時是嘉慶年中。(染香續集)
王氏
王氏。鄞縣東鄉樹橋人。生不茹葷。自幼皈依叁寶。法名淨隆。既嫁。信向念佛法門。其夫性暴。時加…
《善女人往生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