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2

  ..續本文上一頁這時候感到十分的害怕,立即就折返家中。回到家之後,就教誡他的兒子說:“你們讀書做官,千萬別擔任審判案件論人罪刑的職務啊!我擔任法官,因爲清廉謹慎畏懼,所以常常因循依照往例來判決,以至冤枉殺死了那麼多人,我今天就是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啊!”沒多久,李龜正就死了。

  【再析】

  像李龜正這樣清廉謹慎畏懼的法官,都會誤判而殺錯了人;那麼那些不清廉、不謹慎、不畏懼的法官,看到李龜正的下場,不知道會不會有警惕之心啊!

  殺人取財。

  【解釋】

  故意把人殺害,以奪取他的錢財。

  【分析】

  把人殺死以奪取死者的錢財,這種的惡行,不一定全都是強盜才會做的;例如貪官汙吏,爲了貪取非分之財,就用刑罰的手段,將嫌犯殺死在監獄中;豪門巨富貪財無厭,欠他們錢的人,縱然是到了顛沛流離的困境,這些豪門巨富,仍然是昧著良心,逼迫他們限期還錢,而且還加重利息;心狠手辣的人,爲了貪取錢財,竟然乘人之危奪取錢財,根本就不理會別人的死活;庸醫爲了貪財,枉顧病人的性命,乘人病情危急的時候,榨取病患的醫療費用;這些人都是因爲貪財而起了殺人的動機,做出了殺人的行爲啊!然而這些殺人取財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被厲鬼索命而死的;而他們所奪取來的錢財,到最後也都化爲烏有了啊!

  故事一:

  長江沿岸有一個船戶名叫龔撰,乘著江上起大風的時候,把一位富商推下水淹死;然後再奪取富商遺留在船上的錢財,龔撰因此搖身一變成爲富翁,在維揚定居下來;不久之後,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長大以後,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視父親爲仇人,龔撰因此感到非常的忿怒,就到廟裏叩問乩仙,乩仙說:“庚子八月西風惡,揚子江中波浪作;二十年前一念差,貴君試把心頭摸!”龔撰聽了大吃一驚,知道二十年前,那位被自己在揚子江上推擠下水淹死的富商,已經投生做了他的兒子,來向他報仇了啊!于是龔撰嚇得棄家而去,最後落得不得好死。

  【再析】

  由此可知,凡是謀得而來的錢財,自己決定不能夠安心的享用,仍然會被所謀害的怨家占有;而自己所得到的下場,則是落得二十年來,都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最後也不得善終。而且陰間的判官,尚且還沒有向自己算這筆帳;若是到了陰間算帳的時候,那種的痛苦就更加不堪聞問了啊!

  故事二:

  從前有一位在衙門當差的衙役,有一天清晨,他很早就出了門;當他走過荒郊野外的時候,被一位身上帶著財物的出外人看見了;這位出外人看到衙役帶著兵器走過來,怕他會對自己心懷不軌,就立刻藏身在草叢裏面;這時候衙役也搞不清楚,只聽到草叢裏面有稀稀疏疏的聲音,又沒看見附近有人,恐怕是老虎和豹藏在草叢裏面;因此就用長槍向草叢裏面亂刺,結果刺中了這位出外人,拖出草叢一看,人已經死了,衙役這時才知道自己誤殺了人;在無可奈何之下,就取下了出外人身上所帶的財物;並且把屍體丟棄在草叢裏面,這件事沒有被人發現;衙役因此而變得富有,妻子也生下了一個女兒。有一天,衙役在門口,忽然看見被他誤刺而死的出外人,他立即把門關起來,躲在門後偷看,出外人竟然走進了對門鄰居皮匠的家中;不久之後,皮匠就生下了一個兒子。衙役知道其中的因緣,就對皮匠非常好,並且很照顧疼愛皮匠的兒子;自己的女兒長大之後,就准備把女兒嫁給皮匠的兒子;皮匠非常的歡喜,就要求兒子要好好的孝順衙役,就如同孝順自己的父親一樣。有一次正逢到夏天,天氣很熱,衙役喝醉了酒,就睡在床上;身上的汗不斷的冒出來,皮匠的兒子在旁邊侍候,就用刀輕輕的把衙役身上的汗刮掉;衙役因爲喝醉了,糊裏糊塗,感覺有東西在他身上動來動去,就用手去拍打,于是刀一偏,就插入了衙役的肚子裏面;這時候衙役還沒死,于是便呼喚家人,說出了這件事情的原委,並且立即把女兒嫁給皮匠的兒子,家産也都還給了皮匠的兒子。

  傾人取位。

  【解釋】

  陷害別人,以奪取他人的官位。

  【分析】

  世間的一官一職,雖然都有定命;但是做部屬的,只要肯努力斷惡修善,就有機會升官,升到非常顯赫的地位。平常人只要多做善事,也有機會得到官祿;若是爲了自己想升官,就不擇手段陷害他人,以奪取他人的官位;然而因果循環,天理昭彰,陷害他人的人,最後還是會被別人陷害的;奪取別人官位的人,最後自己的官位,也會被別人奪走;而且報應之快,幾乎馬上就可以看得到啊!

  故事:

  宋朝的大臣彌德超,看見樞密曹彬的功勳聲望日益隆重;因此就向皇上誣告曹彬密謀不軌,想要造反;皇帝因而聽信彌德超的讒言,于是就罷免了曹彬的官職,而起用彌德超擔任樞密的重要職務。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沒有多久,宰相趙普竭盡所能的爲曹彬辯解洗刷冤情;皇帝終于恍然大悟,就把彌德超流竄到很遠的地方,對待曹彬一如以往一樣的禮遇。看到這個故事,則陷害別人就是陷害自己的道理,豈不是更加的明確嗎?然而這種的害處,還算是小的呢!至于唐朝李林甫當宰相的時候,反覆的傾陷別人,以鞏固自己的位子;當時邊疆的元帥,都是由朝廷的名臣擔任;功勞卓著的就可以入朝拜相,李林甫想要阻塞這條拜相之路,就向皇帝進言說:“文臣的膽子小,不敢抵擋外敵武力的入侵;若是起用胡人來擔任元帥這個職務,胡人就一定能夠拼死命的保護大唐江山了。”皇帝因誤信而采納了李林甫的建議;因而導致了以後安祿山造反而天下大亂。這就是爲了要保住自己爵位自私的念頭,而使得天下蒼生受害的例子;最後李林甫被朝廷判了私通判逆的罪名,死了之後還被剖開棺材斬斷屍首,這原非是他所犯的罪啊!然而他陷害賢人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而重用了安祿山;所以朝廷就用叛逆的罪名,加到他的頭上,這豈不是皇天在冥冥中默默定下的公案啊!唉,食君之祿,做臣子的應當報效君王國家才對,怎麼可以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呢!

  【嘉言】

  從前人說:“既然是委身事奉君王,那麼這個身體,就應當不再是自己的了;所以應該要念念都爲君王國家,怎麼可以再顧及自己的身家性命呢?這樣的臣子,怎麼會不忠于國家呢?”古人所說的這些話,的確可以做爲前面這些人的金玉良言啊!

  誅降戮服。

  【解釋】

  賊寇若是已經投誠降服,反而把他們殺死,最是大大的違逆天理。

  【分析】

  用兵打仗是凶事,戰事實在太危險,聖人不得已才用兵;所以古時候因爲戰爭而殺死了許多的敵人,則會替他們感到悲哀,可憐他們戰死沙場;戰勝的一方,並且會爲戰死者舉行喪禮;至于投降歸順的敵人,更是應該要憐憫安撫勸谕他們;若是已經投降順服的敵人,而又把他們給殺掉,這種的居心,實在是太殘忍了,所造下的惡業,也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將來遭到的災禍,沒有比這個還要大啊!

  明朝的顔茂猷先生說:“慈悲心重的人,不能夠帶兵打仗做將軍啊!難道說當了將軍,就是死路一條了嗎?其實並非如此,將軍若是能夠救百姓、平暴亂、使國家安定,則做將軍就有了生路可走;所以因爲挽救蒼生,不得已才用殺戮,則功勞沒有比將軍還要大的了,爲什麼呢?因爲犧牲少數人而能救活千萬的生命,這和尋常的行善相比,固然是有所不同;若是爲了要成就自己的功名,就以屠殺的手段來殺害衆生,則罪過也就沒有比將軍還要大的了!爲什麼呢?因爲打敗仗則多殺自己的部屬,打勝仗則多殺敵人的軍隊;若是軍紀不嚴,則會濫殺無辜的百姓,這些都是主將的責任啊!所以派遣將軍不可不謹慎;而將軍派遣屬下,尤其更是不可以不謹慎小心啊!古人說:“叁代都做將軍,是道家所忌諱的啊!”然而使用殺戮的手段來阻止殺戮,也是必然會有的事情,但是可以放心的使用嗎?所以在遣將運用時,則必須遵守下面叁點不可以的原則;第一、怕會無事生事,犧牲了百萬將士的生命,而博取個人的挂印封侯。第二、怕會以暴易暴,冒殺了百姓平民,爲了爭功而砍下更多的人頭。第叁、怕會雙方軍隊艱苦的激戰,彼此都殺害許多對方的將士。親身擔任此項作戰任務的人就會說道:“殺人由己,這樣可以達到立威的目的啊!”又會說道:“殺人由人,聽任他們冒殺劫掠,虛張聲勢,而我就可以拿來做爲自己的戰功啊!”要知道爲將之道,最重要在于嚴格的禁止軍隊殺戮;而嚴格的治軍,則士兵就不會受害,而能夠所向有功,這就是以生道而行殺戮的道理啊!”

  故事:

  漢朝的大將李廣,武功高強善于射箭,匈奴人對李廣非常的畏懼,李廣因而就被稱做飛將軍。唐朝的大詩人王昌齡,寫了一首出塞的詩,稱贊李廣的英勇說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然而李廣的官運卻不好,他的戰功雖然彪炳,但是始終都不能夠封侯;李廣曾經對相士王朔說:“我李廣自少年從軍以來,每次和匈奴作戰時,沒有不搶先在前,拼命的殺敵立功;漢兵追擊匈奴的時候,我也每次都參與;然而比我晚從軍的後輩,都已經封侯了;而惟獨我卻不能封侯,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啊!”王朔說:“將軍請您仔細的想想,在您的一生中,有沒有做過使您感到遺恨的事情呢?”李廣回答說:“我曾經殺死已經投降的胡人八百人,事後我也感到非常的後悔遺恨啊!”王朔說:“災禍莫大于殺死已經投降的敵人,這就是您所以不能夠封侯的原因啊!”後來李廣出征匈奴,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李廣因此而自殺身亡;他的孫子李陵也做了將軍,在一次戰役中,被匈奴俘虜而投降了匈奴;李陵的家族,因此就被漢朝的天子下诏滿門抄斬。

  貶正排賢。

  【解釋】

  貶谪正直的官吏,到邊遠的地方;排擠賢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

  【分析】

  正人君子,賢良之士,都是國家的棟梁,所以應當要重用他們,這樣朝廷中才能人才濟濟,國內國外也都會知道而有所畏懼警惕;若是因…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