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爲妒忌他們的才能節操,和自己不同道,就想盡辦法排擠他們,放逐貶谪他們到邊遠的地區;這種妨害賢良毒害國家的罪孽,實在是太大太大了啊!

  要知道,世有伯樂而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才的遭遇,道理也是一樣啊!假使在位掌權的人,都像伯樂一樣,懂得發掘人才而善用人才;那麼有道德心量大的人,就可以使他當宰相;識大體的人,便可用他作谏官;有方策謀略的人,便可以付與他掌管兵權;操守廉潔的人,便可以用他掌管錢糧;愛護人民的人,便可使他作郡守或縣令;如此則政府大小的官職,都能夠由適當的人才來擔任,而沒有被遺漏的人才,那麼國家就一定會興旺!

  明朝顔茂猷先生說:“凡是排擠貶谪賢良的人,和包容賢良的人,原來相差並不遠,只是因爲被“我見”所影響。例如有聽到賢人的名聲,對他非常的仰慕;等他到了面前,對他便有一兩件事情忍耐不過,積久之後,便成了仇恨。故包容關系較遠的賢人比較容易,包容身邊的賢人則比較困難;包容的時間短比較容易,包容的時間長則比較困難,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彼此的氣,互相的抵沖,而彼此的才能,也互相的抵觸了。彼此的名聲,在互相的排擠下,造成彼此的影響互相的打擊的緣故啊!而且這些賢人,也未必都能夠做到了平等心、無我相的地步;所以在彼此交往久了之後,就看見對方的短處了;以往仰慕對方的德行,現在則認爲是錯敬了對方;今天嫉妒賢人,反而覺得自己的心中是沒有偏差的,其實這就是自己的心量不能夠容下賢人君子啊!所以有君子相遇,而最後卻弄得反目成仇,毛病就是出在這裏。必須平日就要有克己忍辱的功夫,不爲名、不著相,實實在在的爲國爲民;對于一切的毀謗贊歎,絲毫都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爲子孫和百姓造福啊!”

  故事一:

  宋朝的謝泌,最懂得知人,他從來不輕易的許諾推薦人,他一生向朝廷推薦的不過幾個人而已。他每次向朝廷發出推薦函的時候,必定是焚香禱告,朝向皇帝的宮阙禮拜說:“老臣又爲陛下求得了一位人才啊!”範仲淹、王旦都是他所推薦的。謝泌臨命終的時候,能夠自己盥洗沐浴焚香,然後端坐而逝;斷氣之後,連頭都不歪一點;若不是他平日修持有功夫,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的瑞相呢?

  故事二:

  周朝春秋時代,晏子向齊景公說:“國家有叁件不吉祥的事情,而妖精鬼物並不在內。第一件就是國家有賢人,而君王不知道,這是一不祥;第二是知道了賢人,而不用賢人,這是二不祥;而用了賢人卻又不信任他,這是叁不祥。”所謂的不吉祥,就是指的這件事情了;所以正人賢人怎麼可以排擠貶谪呢?

  故事叁:

  唐朝的盧杞,很討厭顔真卿,一直想把顔真卿趕出朝廷;當時剛巧李希烈叛變,盧杞就向皇上奏道:“臣想只要得到一位儒雅的重臣,爲李希烈分析叛變的福禍,就可以不用勞動軍隊,而使得李希烈臣服朝廷;顔真卿乃是叁朝的舊臣,忠心正直,剛烈果決,而且名重海內,大家都佩服他;所以臣想他是最恰當的人選了!”皇上因此同意盧杞的建議,下诏派遣顔真卿,代表朝廷去安撫李希烈;後來李希烈想要留下顔真卿當他的宰相,顔真卿抵死不從,因而爲國殉難;所以這件事,實在是盧杞所造成的。後來李懷光向皇上奏報:“盧杞殘害忠良,奸臣誤國。”盧杞因此就被貶官流放到新州,而且就死在新州。

  【再析】

  明朝的顔茂猷先生說:“小人之所以嫉妒,只是因爲恐怕他人攻擊自己,陷害自己;卻不知道智巧謀略,總是敵不過造化的道理啊!命裏注定要失敗的,就算你用盡了心機,使盡了手段,也是無能爲力啊!盧杞這些人,並非不知道這種道理,而自己卻是無可奈何,這就是因爲當初的一念,想要鞏固皇上對自己的寵愛和信任;事到臨頭的時候,卻是已經成了騎虎難下之勢了;所以應當在開始的時候,就要非常的小心謹慎啊!”

  淩孤逼寡。

  【解釋】

  欺淩孤兒,逼迫寡婦。

  【分析】

  淩孤逼寡這句話的大意,在前面的“矜孤恤寡”的注解中,已經提到了;太上既然勸誡“矜恤孤兒寡婦”于前,又再勸誡“淩逼孤兒寡婦”于後,反覆的叮咛,十分的懇切;因爲孤兒寡婦是人生的不幸,所以爲天地所重視;怎麼可以乘他們無依無靠的機會欺騙他們,殘害他們呢?甚至侵占奪取他們的財産,或是使用詭詐的手段,派遣他們勞役差事,或是依仗著權勢,迫使孤兒寡婦流離失所,冤屈無處控訴啊!我們暫且不論鬼神的明察,和報應的不爽;只要想到孤兒,他們也是人家的兒子;寡婦,她們也是人家的妻子,請將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妻子,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想想,也就不會做出這種傷天害理淩孤逼寡的事情了。

  故事:

  方城這個地方,有位叫鞏固的人,與一位周姓富翁爲鄰居,周富翁的家中,忽然之間男的女的都死了,只剩下了一位老婆婆和年幼的小孫子;鞏固就藉著請他們吃飯的機會,騙老婆婆說:“你的小孫子年紀太小,身體又單薄,光靠著留下來的財産過日子,並不是很好的方法啊!不如把財産都賣給我,我就負責撫養你們祖孫倆人;老婆婆聽了這話非常的高興,立刻就訂契約,比半價還要便宜,把財産全部賣給了鞏固。鞏固才拿到契約,立刻就逼迫他們祖孫二人搬家;鞏固晚上就夢到有人責罵他說:“鞏固,你竟敢圖謀我的家産,趕走我的妻子和孫子;我已經把這件事情告到上帝那裏;明年你的家人都會死光啊!”第二年,來了一群盜賊,打劫了鞏家,把鞏固全家殺的一個活口都沒留下;而老婆婆和小孫子,因爲去年就被鞏固趕出家門,因此而免除了這場的浩劫。鞏固全家死了以後,婆孫二人就得以重返老家,産業也都物歸原主。

  【結語】

  看到這個禍及全家的慘案,那些敢淩逼孤寡的人,也應該可以反省悔改了啊!至于兄弟同族之間,而敢淩逼孤寡,簡直就是滅絕天倫沒有人性,那麼他們所得到慘烈的報應,就更加的嚴重了。

  棄法受賂。

  【解釋】

  做官的竟然敢抛棄法律,接受人家的賄賂。

  【分析】

  從“棄法受賂”,一直到“見殺加怒”,都是就官員審問刑案上面來說的。凡是衙役或是書辦,也包括在內,並非專指法官而已。太上說“曲直輕重”,首先就說到“棄法受賂”;因爲“曲直輕重”自然會有它一定依循的法則;而其惟一的目的,就是想要得錢;所以才會任意的接受,賄賂之人所請求的條件,而顛倒了法律規定;若是法官、衙役或是書辦,枉顧了法律的規定,竟敢抛棄法律,僅憑自己的好惡,來判定人犯的死生,那麼人民將不知道如何是好,而且會不知所措;難道他們沒想到,這樣做的話,一定會弄得天怒人怨,而且自己也必定會遭到奇禍啊!

  明朝顔茂猷先生說:“能夠考取功名做官,都是熟讀詩書禮樂的人啊!怎麼會不知道,應該要崇尚廉潔呢?只是因爲看慣了官場上的文化,爲了營求官位,請人推薦提拔,不惜借債送禮,若是沒有錢,怎麼行的通呢?在最初開始貪汙的時候,還有點分寸,心中還有羞愧不安;日子久了以後,則積習難返,愈貪就愈厲害;這時候的性情,已經被染汙的和腥膻一樣的肮髒臭穢不堪了;而且人心貪得無厭,貪得了一百兩的金子,就會想:若是能夠貪得一千兩金子,豈不是更好嗎?等到貪得了一千兩的金子,必定會想:若是能夠貪得了一萬兩的金子,豈不是更佳嗎?更厲害的則是權位勢力喧赫一時,金銀財寶堆了滿屋,有的財寶甚至因爲積存的時間過久而變舊了,這時候還感到不能滿足;旁觀的人都在笑他,而當局者迷,卻是渾然不自知啊!實在是因爲他已經愛錢成癖了。這些貪汙的人,大都是爲了要使子孫能夠長久的享有富貴,卻不知道有許多愚癡的豪門子弟,因爲這種的緣故,而遭到滅門之禍;而也有許多清白的貧窮子弟,卻能夠發達富貴。要知道,福跟祿都有定數啊!若是多得了不義之財,留下了怨業債,給子孫來償還,這並不是福啊!至于有做官的,爲了要建立廟祀幫助宗族,救濟窮困的親戚,固然這些都是好事;然而心裏若是想要很快的完成這些好事,則會貪得更多更凶;還不如積德行善能夠招來吉祥,官做久了,自然就會富有,這樣福報豈不是更能夠綿遠流長啊!凡是做官的人,喜歡喝酒,愛好女色,喜好殺生,都是因爲貪財的緣故啊!貪財的毛病,也都是從放縱自己的意念,養成了習慣;到了習慣久了,心性也就變了,就是舍掉了老命,也還是要貪財;自然就不會去管貪來的錢財,到頭來是有用還是沒用了!在剛剛做官的時候,有的人還能夠有所矜持,不肯貪汙;等到年紀大了,官做久了,卻是把持不住而隨波逐流了。這就是因爲自己漸漸的把官場,當做了是自己的家,把錢財當做了是自己的命啊!然而這種的人,比起那些一當上了官,就迫不急待大貪特貪的人,要好得多了。

  另外做人家長官的,也不能光是自己清白不貪汙,就以爲只要自己能夠明哲保身,這樣就足夠了啊!更應當要嚴格的禁止部屬貪汙才對,爲什麼呢?因爲長官的耳目畢竟有限,所有的案件幾乎全都要靠機關內部的部屬經手處理,所以部屬也因此而有了許多接觸賄賂的機緣;做長官的,如果平時不能夠以身作則,教導部屬“身在公門好修行”的道理,等于是助長了部屬貪汙,罪過也是很重的啊!”

  故事一:

  明朝的耿九疇,在做兩淮鹽運司的時候,他操守廉潔的名聲,遠近皆知。有一次耿九疇坐在河邊,有位小孩就對他說:“河水的清澈,比不上您操守的清廉啊!”天順初年,朝廷想要推舉操守廉潔的官吏,做爲全國官吏和百姓的榜樣,就任命耿九疇爲掌管全國官吏風紀的都禦史,後來又任命他爲尚書。他的兒子耿子裕遵守他的教誡,操守也是十分的清廉,官做到了太子太保,吏部尚書。

  故事二:

  從前有位名叫樊光的官員,在他擔任交趾郡郡佐的時候,有一天,他正在衙門裏辦公,忽然間雷電大作,刮起了大風;樊光與兒子和狗,都被雷給打死了…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