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妒忌他们的才能节操,和自己不同道,就想尽办法排挤他们,放逐贬谪他们到边远的地区;这种妨害贤良毒害国家的罪孽,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啊!

  要知道,世有伯乐而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的遭遇,道理也是一样啊!假使在位掌权的人,都像伯乐一样,懂得发掘人才而善用人才;那么有道德心量大的人,就可以使他当宰相;识大体的人,便可用他作谏官;有方策谋略的人,便可以付与他掌管兵权;操守廉洁的人,便可以用他掌管钱粮;爱护人民的人,便可使他作郡守或县令;如此则政府大小的官职,都能够由适当的人才来担任,而没有被遗漏的人才,那么国家就一定会兴旺!

  明朝颜茂猷先生说:“凡是排挤贬谪贤良的人,和包容贤良的人,原来相差并不远,只是因为被“我见”所影响。例如有听到贤人的名声,对他非常的仰慕;等他到了面前,对他便有一两件事情忍耐不过,积久之后,便成了仇恨。故包容关系较远的贤人比较容易,包容身边的贤人则比较困难;包容的时间短比较容易,包容的时间长则比较困难,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彼此的气,互相的抵冲,而彼此的才能,也互相的抵触了。彼此的名声,在互相的排挤下,造成彼此的影响互相的打击的缘故啊!而且这些贤人,也未必都能够做到了平等心、无我相的地步;所以在彼此交往久了之后,就看见对方的短处了;以往仰慕对方的德行,现在则认为是错敬了对方;今天嫉妒贤人,反而觉得自己的心中是没有偏差的,其实这就是自己的心量不能够容下贤人君子啊!所以有君子相遇,而最后却弄得反目成仇,毛病就是出在这里。必须平日就要有克己忍辱的功夫,不为名、不著相,实实在在的为国为民;对于一切的毁谤赞叹,丝毫都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为子孙和百姓造福啊!”

  故事一:

  宋朝的谢泌,最懂得知人,他从来不轻易的许诺推荐人,他一生向朝廷推荐的不过几个人而已。他每次向朝廷发出推荐函的时候,必定是焚香祷告,朝向皇帝的宫阙礼拜说:“老臣又为陛下求得了一位人才啊!”范仲淹、王旦都是他所推荐的。谢泌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自己盥洗沐浴焚香,然后端坐而逝;断气之后,连头都不歪一点;若不是他平日修持有功夫,怎么可能会有这种的瑞相呢?

  故事二:

  周朝春秋时代,晏子向齐景公说:“国家有三件不吉祥的事情,而妖精鬼物并不在内。第一件就是国家有贤人,而君王不知道,这是一不祥;第二是知道了贤人,而不用贤人,这是二不祥;而用了贤人却又不信任他,这是三不祥。”所谓的不吉祥,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了;所以正人贤人怎么可以排挤贬谪呢?

  故事三:

  唐朝的卢杞,很讨厌颜真卿,一直想把颜真卿赶出朝廷;当时刚巧李希烈叛变,卢杞就向皇上奏道:“臣想只要得到一位儒雅的重臣,为李希烈分析叛变的福祸,就可以不用劳动军队,而使得李希烈臣服朝廷;颜真卿乃是三朝的旧臣,忠心正直,刚烈果决,而且名重海内,大家都佩服他;所以臣想他是最恰当的人选了!”皇上因此同意卢杞的建议,下诏派遣颜真卿,代表朝廷去安抚李希烈;后来李希烈想要留下颜真卿当他的宰相,颜真卿抵死不从,因而为国殉难;所以这件事,实在是卢杞所造成的。后来李怀光向皇上奏报:“卢杞残害忠良,奸臣误国。”卢杞因此就被贬官流放到新州,而且就死在新州。

  【再析】

  明朝的颜茂猷先生说:“小人之所以嫉妒,只是因为恐怕他人攻击自己,陷害自己;却不知道智巧谋略,总是敌不过造化的道理啊!命里注定要失败的,就算你用尽了心机,使尽了手段,也是无能为力啊!卢杞这些人,并非不知道这种道理,而自己却是无可奈何,这就是因为当初的一念,想要巩固皇上对自己的宠爱和信任;事到临头的时候,却是已经成了骑虎难下之势了;所以应当在开始的时候,就要非常的小心谨慎啊!”

  凌孤逼寡。

  【解释】

  欺凌孤儿,逼迫寡妇。

  【分析】

  凌孤逼寡这句话的大意,在前面的“矜孤恤寡”的注解中,已经提到了;太上既然劝诫“矜恤孤儿寡妇”于前,又再劝诫“凌逼孤儿寡妇”于后,反覆的叮咛,十分的恳切;因为孤儿寡妇是人生的不幸,所以为天地所重视;怎么可以乘他们无依无靠的机会欺骗他们,残害他们呢?甚至侵占夺取他们的财产,或是使用诡诈的手段,派遣他们劳役差事,或是依仗著权势,迫使孤儿寡妇流离失所,冤屈无处控诉啊!我们暂且不论鬼神的明察,和报应的不爽;只要想到孤儿,他们也是人家的儿子;寡妇,她们也是人家的妻子,请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妻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想想,也就不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凌孤逼寡的事情了。

  故事:

  方城这个地方,有位叫巩固的人,与一位周姓富翁为邻居,周富翁的家中,忽然之间男的女的都死了,只剩下了一位老婆婆和年幼的小孙子;巩固就藉著请他们吃饭的机会,骗老婆婆说:“你的小孙子年纪太小,身体又单薄,光靠著留下来的财产过日子,并不是很好的方法啊!不如把财产都卖给我,我就负责抚养你们祖孙俩人;老婆婆听了这话非常的高兴,立刻就订契约,比半价还要便宜,把财产全部卖给了巩固。巩固才拿到契约,立刻就逼迫他们祖孙二人搬家;巩固晚上就梦到有人责骂他说:“巩固,你竟敢图谋我的家产,赶走我的妻子和孙子;我已经把这件事情告到上帝那里;明年你的家人都会死光啊!”第二年,来了一群盗贼,打劫了巩家,把巩固全家杀的一个活口都没留下;而老婆婆和小孙子,因为去年就被巩固赶出家门,因此而免除了这场的浩劫。巩固全家死了以后,婆孙二人就得以重返老家,产业也都物归原主。

  【结语】

  看到这个祸及全家的惨案,那些敢凌逼孤寡的人,也应该可以反省悔改了啊!至于兄弟同族之间,而敢凌逼孤寡,简直就是灭绝天伦没有人性,那么他们所得到惨烈的报应,就更加的严重了。

  弃法受赂。

  【解释】

  做官的竟然敢抛弃法律,接受人家的贿赂。

  【分析】

  从“弃法受赂”,一直到“见杀加怒”,都是就官员审问刑案上面来说的。凡是衙役或是书办,也包括在内,并非专指法官而已。太上说“曲直轻重”,首先就说到“弃法受赂”;因为“曲直轻重”自然会有它一定依循的法则;而其惟一的目的,就是想要得钱;所以才会任意的接受,贿赂之人所请求的条件,而颠倒了法律规定;若是法官、衙役或是书办,枉顾了法律的规定,竟敢抛弃法律,仅凭自己的好恶,来判定人犯的死生,那么人民将不知道如何是好,而且会不知所措;难道他们没想到,这样做的话,一定会弄得天怒人怨,而且自己也必定会遭到奇祸啊!

  明朝颜茂猷先生说:“能够考取功名做官,都是熟读诗书礼乐的人啊!怎么会不知道,应该要崇尚廉洁呢?只是因为看惯了官场上的文化,为了营求官位,请人推荐提拔,不惜借债送礼,若是没有钱,怎么行的通呢?在最初开始贪污的时候,还有点分寸,心中还有羞愧不安;日子久了以后,则积习难返,愈贪就愈厉害;这时候的性情,已经被染污的和腥膻一样的肮脏臭秽不堪了;而且人心贪得无厌,贪得了一百两的金子,就会想:若是能够贪得一千两金子,岂不是更好吗?等到贪得了一千两的金子,必定会想:若是能够贪得了一万两的金子,岂不是更佳吗?更厉害的则是权位势力喧赫一时,金银财宝堆了满屋,有的财宝甚至因为积存的时间过久而变旧了,这时候还感到不能满足;旁观的人都在笑他,而当局者迷,却是浑然不自知啊!实在是因为他已经爱钱成癖了。这些贪污的人,大都是为了要使子孙能够长久的享有富贵,却不知道有许多愚痴的豪门子弟,因为这种的缘故,而遭到灭门之祸;而也有许多清白的贫穷子弟,却能够发达富贵。要知道,福跟禄都有定数啊!若是多得了不义之财,留下了怨业债,给子孙来偿还,这并不是福啊!至于有做官的,为了要建立庙祀帮助宗族,救济穷困的亲戚,固然这些都是好事;然而心里若是想要很快的完成这些好事,则会贪得更多更凶;还不如积德行善能够招来吉祥,官做久了,自然就会富有,这样福报岂不是更能够绵远流长啊!凡是做官的人,喜欢喝酒,爱好女色,喜好杀生,都是因为贪财的缘故啊!贪财的毛病,也都是从放纵自己的意念,养成了习惯;到了习惯久了,心性也就变了,就是舍掉了老命,也还是要贪财;自然就不会去管贪来的钱财,到头来是有用还是没用了!在刚刚做官的时候,有的人还能够有所矜持,不肯贪污;等到年纪大了,官做久了,却是把持不住而随波逐流了。这就是因为自己渐渐的把官场,当做了是自己的家,把钱财当做了是自己的命啊!然而这种的人,比起那些一当上了官,就迫不急待大贪特贪的人,要好得多了。

  另外做人家长官的,也不能光是自己清白不贪污,就以为只要自己能够明哲保身,这样就足够了啊!更应当要严格的禁止部属贪污才对,为什么呢?因为长官的耳目毕竟有限,所有的案件几乎全都要靠机关内部的部属经手处理,所以部属也因此而有了许多接触贿赂的机缘;做长官的,如果平时不能够以身作则,教导部属“身在公门好修行”的道理,等于是助长了部属贪污,罪过也是很重的啊!”

  故事一:

  明朝的耿九畴,在做两淮盐运司的时候,他操守廉洁的名声,远近皆知。有一次耿九畴坐在河边,有位小孩就对他说:“河水的清澈,比不上您操守的清廉啊!”天顺初年,朝廷想要推举操守廉洁的官吏,做为全国官吏和百姓的榜样,就任命耿九畴为掌管全国官吏风纪的都御史,后来又任命他为尚书。他的儿子耿子裕遵守他的教诫,操守也是十分的清廉,官做到了太子太保,吏部尚书。

  故事二:

  从前有位名叫樊光的官员,在他担任交趾郡郡佐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在衙门里办公,忽然间雷电大作,刮起了大风;樊光与儿子和狗,都被雷给打死了…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