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前來向您求救啊!”劉錫之就說:“那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救你呢?”曹翰說:“禽獸每當被人宰殺屠割的時候,真是痛苦不堪,難以形容;這時候聽到念佛的聲音,才能夠解除痛苦。所以希望您凡是見到牲畜被宰殺,或是被烹煮的時候,發大悲心;應當念阿彌陀佛,或是持大悲咒,准提咒,回向衆生,這樣不但能解除我被殺的痛苦,而且還有超脫的大利益啊!”曹翰說完了之後,就很悲傷懇切的向劉錫之道謝離去。
故事四:
從前有位叫鄭鄰的人,突然的就暴斃死了;後來冥王發現,原來是抓錯了人,就把鄭鄰放回,閻王對鄭鄰說:“你回到陽間以後,應該要認真的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爲它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那些被宰殺的生靈,因此就能夠投胎轉世,而你也可以得福啊!”
【再析】
由此可知,念佛的確能夠超度薦拔亡者,而自己現世也能夠增福添壽,這一生的壽命報盡的時候,也必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或有人問:“只是念佛的名號,爲什麼自己和他人,都能夠因此而獲利益呢?”我回答說:“衆生因爲久遠劫來,迷失昧卻了本性,想要他覺悟,實在是遙遙無期,太難太難了啊!但是只要一聽聞到佛的名號,這種迷昧就會覺醒;況且他人以殘忍的手段殺害生靈,而我則以慈悲拔苦的心,來爲被殺害的衆生念佛,那麼舍惡從善之路,就在這裏了啊!所以見到衆生被殺,爲他們念佛,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啊!”
明朝的憨山大師說:“我在平常的時候,每當聽聞到牲畜被宰殺的聲音,不覺得就會感到心痛;就立刻爲它們念佛和念往生咒,我這樣做,也只是爲這些被宰殺的生靈,盡我的一份心罷了。”看到以上的兩件公案,才知道衆生被殺受痛苦的時候,能夠聽聞到佛號的音聲,那麼他們事實上就能夠獲得大利樂;所以我們凡是看見或是聽見衆生被殺,或是看到在砧板上、湯鍋裏被殺被煮的生靈,隨時隨地都應該要發這個大悲心,爲他們念佛;這樣就能夠做到真正慈悲,拔除衆生的痛苦了。若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發這個慈心叁昧,那就全都是菩薩度脫衆生的大事啊!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啊!
【結語】
審判和獄政,是屬于國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與此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太上立言,首先就要嚴格的禁止行賄;至于理曲理直判刑輕重之間,尤其重視負責審判的官吏;因爲他們握有權力,容易幫助人行方便啊!然而官吏一人的耳目,是非常的有限;所以擔任部屬的書辦衙役,若是能夠除去自己的惡習,跟著長官行善,救人于患難之中,這樣就可以造無量無邊的功德了。要知道善跟惡的分際,就在自己心中的一念啊!而借著風向拉起帆布,做起來就更容易了。別人說:“公門不可入啊!”我卻道:“公門好修行啊!”古人說的話,怎麼會騙我呢?至于殺人殺物,無論是別人殺,還是我殺,這都是殺啊!縱然不能夠做到挽救被殺生靈的性命,難道虔心的爲它們念佛,也會花費自己的錢財,浪費自己的力氣嗎?這個道理,請大家要仔細的想一想啊!
知過不改。
【解釋】
明明知道自己的過失,卻是不肯悔改。
【分析】
文殊菩薩向佛陀請教說:“少年的時候造孽,到老的時候才修行,這樣能夠成佛嗎?”佛陀回答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圓悟禅師說:“那一個人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能夠改,就是善莫大焉啊!”所以唯有君子能夠改過遷善,那麼他的道德也就日新又新;而小人則是掩蔽隱藏,甚至文飾他的過失,所以他所造的惡業,也就愈來愈顯著了。因爲小人犯了過失,必定會找許多的理由,來爲他的過失,做合理化的解釋;這就是爲什麼太上所以諄諄教誡的原因啊!何龍圖先生說:“人犯的過失,可分爲叁類,有口犯的過失,有身體犯的過失,有心上犯的過失;善于改正過失的人,只要自己能夠靈敏警覺,認真的去掉執著吝啬的習氣,對于道理,則一定要深入的研究探討,窮究到底,這樣自然就能達到誠意正心了。聖學、佛學、玄學,都是非常的博大精深,不容易講得清楚;然而最根本的學習方法,而且可以貫通儒、釋、道、叁教的,就是改過了。
故事一:
宋朝的司馬光,在他五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想要脫去胡桃皮,弄了半天,就是脫不掉胡桃皮;後來家中的婢女看到了,就幫忙他把胡桃放在熱湯裏面浸泡一下;因此很容易的就把胡桃皮脫去了;剛巧他的姊姊從外面進來,就問他說:“是你自己把胡桃皮脫去的嗎?”司馬光回答說:“是啊!是我自己把胡桃皮脫去的啊!”司馬光的父親聽到了,就責罵他說:“小孩子,不可以說假話!”司馬光吃了一驚,從此以後,就悔悟改過,一生當中都不敢再說假話了。
故事二:
宋朝的徐節孝積,在初次面見安定先生的時候,頭稍微偏了一點,安定先生就很嚴厲的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徐先生就立即的悔改覺悟,並且說道:“頭要擺正,不可以歪斜,那麼心又怎麼可以不正呢?”從此以後,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過一點點的歪斜。或有人問他:“什麼是處世修身的要訣?”他一定寫了“正直”兩個大大的字給那個問他的人。
故事叁:
宋朝的大文學家曾子固(曾鞏)與王安石的交情頗佳,神宗皇帝就問曾鞏說:“你覺得安石的爲人怎麼樣呢?”曾鞏回答說:“安石的文章行誼,並不比漢朝的揚雄差,但是因爲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揚雄啊!”皇上說:“安石的爲人並不重視富貴錢財,你怎麼說他吝啬呢?”曾鞏說:“臣所謂的吝啬,是指安石雖然勇于任事,有所作爲;但是他卻是吝于改正自己的過失啊!”神宗聽了曾鞏的話,就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再析】
唉!王安石以宰相的才幹,竟然因爲掩飾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以至于最後弄到禍延天下,爲害蒼生百姓,留下萬世爲人臭罵的惡名。況且是現在那些剛愎自用而又沒有才幹的人,每天都在過失之中,而且又不知道要改過啊!
見善不爲。
【解釋】
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說:“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所以做善事,貴在要日積月累的儲積。知道是善事,就馬上要去做;而且還要很認真努力的去做。老子說:“九層高的樓臺,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啊!千裏之遠的行程,最初也是開始從腳下一步一步的走啊!”人若是能夠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則可以消除一項的罪業;若是能夠日行一善,則可以增加一個福報的基礎。紫虛元君說道:“道生于安靜,德生于謙退,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禍患是從多欲中生出來的,過失是從輕慢中生出來的。所以要戒眼,眼不要去看他人的過失;要戒口,口不要談論他人的短處;要戒心,心不要放縱貪嗔的念頭;要戒身,身不要隨著邪惡的伴侶;性命就好像在風中燃燒的蠟燭一樣,隨時都有可能被風吹熄滅啊!所以要常常想到,死了之後,神識往那裏去呢?這個身體只是暫時的寄托在這個塵世間,千萬別去造那罪業中的罪業啊!要知道善惡都存在于心中,而且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人若是能夠巧于機詐計謀,那麼天就更是能夠巧于報應了啊!”由此觀之,人若是能在一天之中,或是聽到一句善言,看見一件善行,做了一件善事,那麼這一天才算沒有虛度空過啊!若是有人明明知道善事就在眼前,而卻不肯去做,這種人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心肝腸肺,簡直就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浪費生命,而自絕于天下,實在是太愚笨了啊!
故事一:
唐朝有位名叫蘇成的人,天性十分的頑劣,生平沒有做過一件善事;他每次看到書中所寫的嘉言懿行,必定會說:“這一定是假的啊!”看到別人勤奮的做善事,必定會笑他說:“這個人一定是奸詐邪惡的小人啊!”蘇成到了壯年的時候,身體就逐漸的縮小,兩只手要趴在地上才能行走,他跟狗在一起吃飯睡覺,這樣過了一年就死了。
故事二:
周朝末期的時候,齊桓公有一次經過郭氏的廢墟,就問住在附近的老人說:“郭氏家族是怎樣衰敗滅亡的啊?”老人回答說:“因爲郭氏家族喜歡善事而厭惡惡事的緣故啊!”齊桓公就說:“喜歡善事,討厭惡事,怎麼會衰敗滅亡呢?”老人說道:“因爲郭氏家族喜歡善事,而不能夠去做善事;討厭惡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惡事,所以才會衰敗滅亡啊!”
【再析】
從這個故事看來,現在的人自己迷失了神識,不能夠覺悟本性;加上萬緣交互的幹擾,心思整天都在疲于奔命,窮于應付;一個念頭來了,又一個念頭去了;一日一夜之間,就有了八億四千個念頭啊!這就好像風在空中飛舞,而無處可以依止;又好像石頭壓草一樣,一下子停止了,但是一下子又生了出來,那裏有專心爲善的日子啊!所以縱然是知道善事應當要去做,但是卻被自己的物欲所變更;就算是整天都在講經說法,往往卻多是帶著名聞利養,就像樹葉外表雖然茂盛,但是樹根已經開始腐爛,最後自取敗亡覆滅,這樣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嘉言】元朝天如維則禅師,普勸世人說道:“古德時常說:“我看見他人死了,我的心焦急得跟火燒一樣,我並不是在急別人,而是看到就快要輪到我了啊!”像這種的話,那個人不知道呢?但知道則固然是知道了,只是不肯修行;說你不肯修行,也是委屈了你;現前的諸位大德,多是下手認真做工夫來的啊!只是尚未到了千了百當的田地;這個過失在甚麼地方呢?這個過失在于不夠勇猛、不夠精進、不夠堅固、不夠久長啊!只是暫時的發了肯心,不久之後又退心了。所以說:“佛法無多子,長遠難得人。”學道的人都像初發心那樣的認真,作佛都有余啊!所以說始終不變,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如今能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始終不變呢?往往十個人當中,就有五雙都是退失了道心啊!探討他們退失道心的因緣,大概也都各有各的所累而造成的啊!那麼所累的是什麼呢?所累的有叁種累;第一是無問他是僧俗男女,各各都是爲了身口所…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