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前来向您求救啊!”刘锡之就说:“那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救你呢?”曹翰说:“禽兽每当被人宰杀屠割的时候,真是痛苦不堪,难以形容;这时候听到念佛的声音,才能够解除痛苦。所以希望您凡是见到牲畜被宰杀,或是被烹煮的时候,发大悲心;应当念阿弥陀佛,或是持大悲咒,准提咒,回向众生,这样不但能解除我被杀的痛苦,而且还有超脱的大利益啊!”曹翰说完了之后,就很悲伤恳切的向刘锡之道谢离去。
故事四:
从前有位叫郑邻的人,突然的就暴毙死了;后来冥王发现,原来是抓错了人,就把郑邻放回,阎王对郑邻说:“你回到阳间以后,应该要认真的积德行善;看见有人杀生,你就为它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那些被宰杀的生灵,因此就能够投胎转世,而你也可以得福啊!”
【再析】
由此可知,念佛的确能够超度荐拔亡者,而自己现世也能够增福添寿,这一生的寿命报尽的时候,也必定能够往生西方净土。或有人问:“只是念佛的名号,为什么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因此而获利益呢?”我回答说:“众生因为久远劫来,迷失昧却了本性,想要他觉悟,实在是遥遥无期,太难太难了啊!但是只要一听闻到佛的名号,这种迷昧就会觉醒;况且他人以残忍的手段杀害生灵,而我则以慈悲拔苦的心,来为被杀害的众生念佛,那么舍恶从善之路,就在这里了啊!所以见到众生被杀,为他们念佛,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啊!”
明朝的憨山大师说:“我在平常的时候,每当听闻到牲畜被宰杀的声音,不觉得就会感到心痛;就立刻为它们念佛和念往生咒,我这样做,也只是为这些被宰杀的生灵,尽我的一份心罢了。”看到以上的两件公案,才知道众生被杀受痛苦的时候,能够听闻到佛号的音声,那么他们事实上就能够获得大利乐;所以我们凡是看见或是听见众生被杀,或是看到在砧板上、汤锅里被杀被煮的生灵,随时随地都应该要发这个大悲心,为他们念佛;这样就能够做到真正慈悲,拔除众生的痛苦了。若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发这个慈心三昧,那就全都是菩萨度脱众生的大事啊!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啊!
【结语】
审判和狱政,是属于国家施政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死,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太上立言,首先就要严格的禁止行贿;至于理曲理直判刑轻重之间,尤其重视负责审判的官吏;因为他们握有权力,容易帮助人行方便啊!然而官吏一人的耳目,是非常的有限;所以担任部属的书办衙役,若是能够除去自己的恶习,跟著长官行善,救人于患难之中,这样就可以造无量无边的功德了。要知道善跟恶的分际,就在自己心中的一念啊!而借著风向拉起帆布,做起来就更容易了。别人说:“公门不可入啊!”我却道:“公门好修行啊!”古人说的话,怎么会骗我呢?至于杀人杀物,无论是别人杀,还是我杀,这都是杀啊!纵然不能够做到挽救被杀生灵的性命,难道虔心的为它们念佛,也会花费自己的钱财,浪费自己的力气吗?这个道理,请大家要仔细的想一想啊!
知过不改。
【解释】
明明知道自己的过失,却是不肯悔改。
【分析】
文殊菩萨向佛陀请教说:“少年的时候造孽,到老的时候才修行,这样能够成佛吗?”佛陀回答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圆悟禅师说:“那一个人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能够改,就是善莫大焉啊!”所以唯有君子能够改过迁善,那么他的道德也就日新又新;而小人则是掩蔽隐藏,甚至文饰他的过失,所以他所造的恶业,也就愈来愈显著了。因为小人犯了过失,必定会找许多的理由,来为他的过失,做合理化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太上所以谆谆教诫的原因啊!何龙图先生说:“人犯的过失,可分为三类,有口犯的过失,有身体犯的过失,有心上犯的过失;善于改正过失的人,只要自己能够灵敏警觉,认真的去掉执著吝啬的习气,对于道理,则一定要深入的研究探讨,穷究到底,这样自然就能达到诚意正心了。圣学、佛学、玄学,都是非常的博大精深,不容易讲得清楚;然而最根本的学习方法,而且可以贯通儒、释、道、三教的,就是改过了。
故事一:
宋朝的司马光,在他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想要脱去胡桃皮,弄了半天,就是脱不掉胡桃皮;后来家中的婢女看到了,就帮忙他把胡桃放在热汤里面浸泡一下;因此很容易的就把胡桃皮脱去了;刚巧他的姊姊从外面进来,就问他说:“是你自己把胡桃皮脱去的吗?”司马光回答说:“是啊!是我自己把胡桃皮脱去的啊!”司马光的父亲听到了,就责骂他说:“小孩子,不可以说假话!”司马光吃了一惊,从此以后,就悔悟改过,一生当中都不敢再说假话了。
故事二:
宋朝的徐节孝积,在初次面见安定先生的时候,头稍微偏了一点,安定先生就很严厉的说道:“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徐先生就立即的悔改觉悟,并且说道:“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那么心又怎么可以不正呢?”从此以后,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过一点点的歪斜。或有人问他:“什么是处世修身的要诀?”他一定写了“正直”两个大大的字给那个问他的人。
故事三:
宋朝的大文学家曾子固(曾巩)与王安石的交情颇佳,神宗皇帝就问曾巩说:“你觉得安石的为人怎么样呢?”曾巩回答说:“安石的文章行谊,并不比汉朝的扬雄差,但是因为他吝啬,所以比不上扬雄啊!”皇上说:“安石的为人并不重视富贵钱财,你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臣所谓的吝啬,是指安石虽然勇于任事,有所作为;但是他却是吝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啊!”神宗听了曾巩的话,就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再析】
唉!王安石以宰相的才干,竟然因为掩饰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以至于最后弄到祸延天下,为害苍生百姓,留下万世为人臭骂的恶名。况且是现在那些刚愎自用而又没有才干的人,每天都在过失之中,而且又不知道要改过啊!
见善不为。
【解释】
明明看见善事就在眼前,却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说:“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所以做善事,贵在要日积月累的储积。知道是善事,就马上要去做;而且还要很认真努力的去做。老子说:“九层高的楼台,最初也是开始从累土渐渐累高的啊!千里之远的行程,最初也是开始从脚下一步一步的走啊!”人若是能够每天改掉一个过失,则可以消除一项的罪业;若是能够日行一善,则可以增加一个福报的基础。紫虚元君说道:“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祸患是从多欲中生出来的,过失是从轻慢中生出来的。所以要戒眼,眼不要去看他人的过失;要戒口,口不要谈论他人的短处;要戒心,心不要放纵贪嗔的念头;要戒身,身不要随著邪恶的伴侣;性命就好像在风中燃烧的蜡烛一样,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熄灭啊!所以要常常想到,死了之后,神识往那里去呢?这个身体只是暂时的寄托在这个尘世间,千万别去造那罪业中的罪业啊!要知道善恶都存在于心中,而且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人若是能够巧于机诈计谋,那么天就更是能够巧于报应了啊!”由此观之,人若是能在一天之中,或是听到一句善言,看见一件善行,做了一件善事,那么这一天才算没有虚度空过啊!若是有人明明知道善事就在眼前,而却不肯去做,这种人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心肝肠肺,简直就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浪费生命,而自绝于天下,实在是太愚笨了啊!
故事一:
唐朝有位名叫苏成的人,天性十分的顽劣,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善事;他每次看到书中所写的嘉言懿行,必定会说:“这一定是假的啊!”看到别人勤奋的做善事,必定会笑他说:“这个人一定是奸诈邪恶的小人啊!”苏成到了壮年的时候,身体就逐渐的缩小,两只手要趴在地上才能行走,他跟狗在一起吃饭睡觉,这样过了一年就死了。
故事二:
周朝末期的时候,齐桓公有一次经过郭氏的废墟,就问住在附近的老人说:“郭氏家族是怎样衰败灭亡的啊?”老人回答说:“因为郭氏家族喜欢善事而厌恶恶事的缘故啊!”齐桓公就说:“喜欢善事,讨厌恶事,怎么会衰败灭亡呢?”老人说道:“因为郭氏家族喜欢善事,而不能够去做善事;讨厌恶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恶事,所以才会衰败灭亡啊!”
【再析】
从这个故事看来,现在的人自己迷失了神识,不能够觉悟本性;加上万缘交互的干扰,心思整天都在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一个念头来了,又一个念头去了;一日一夜之间,就有了八亿四千个念头啊!这就好像风在空中飞舞,而无处可以依止;又好像石头压草一样,一下子停止了,但是一下子又生了出来,那里有专心为善的日子啊!所以纵然是知道善事应当要去做,但是却被自己的物欲所变更;就算是整天都在讲经说法,往往却多是带著名闻利养,就像树叶外表虽然茂盛,但是树根已经开始腐烂,最后自取败亡覆灭,这样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嘉言】元朝天如维则禅师,普劝世人说道:“古德时常说:“我看见他人死了,我的心焦急得跟火烧一样,我并不是在急别人,而是看到就快要轮到我了啊!”像这种的话,那个人不知道呢?但知道则固然是知道了,只是不肯修行;说你不肯修行,也是委屈了你;现前的诸位大德,多是下手认真做工夫来的啊!只是尚未到了千了百当的田地;这个过失在甚么地方呢?这个过失在于不够勇猛、不够精进、不够坚固、不够久长啊!只是暂时的发了肯心,不久之后又退心了。所以说:“佛法无多子,长远难得人。”学道的人都像初发心那样的认真,作佛都有余啊!所以说始终不变,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如今能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始终不变呢?往往十个人当中,就有五双都是退失了道心啊!探讨他们退失道心的因缘,大概也都各有各的所累而造成的啊!那么所累的是什么呢?所累的有三种累;第一是无问他是僧俗男女,各各都是为了身口所…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