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6

  ..續本文上一頁累。其次,有眷屬的人,則是爲眷屬所累;有家計的人,則是爲家計所累;這叁種的累,簡直就累殺了天下的人啊!盡天下的人,都遭受這叁種的累,所以才忙了一世,鬧了一世,苦了一世,幹弄了一世,空過了一世啊!何況又因爲這叁種累,起了無量的貪嗔癡煩惱,因此而造了無量的大小惡業啊!由于這種的業報,而墮落在叁途八難的苦海之中,生死輪回,受了無量的苦惱,而不得解脫啊!雖然遭受了無量的苦惱,只是始終都不覺醒;而不覺醒的人,都是因爲不覺悟的緣故啊!他們不覺悟的是什麼呢?他們不覺悟的是身體眷屬家計,都不是自己的啊!如今說道身體不是你的,你尚且未相信,山僧現在就盡情的爲你從頭說破吧!你最初來到母親的腹中,投胎的時候,單單只是一個識神,何曾有個身體來的啊!這個身體乃是父母赤白精血和合,結成的一塊頑肉,本來沒有知覺,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癢;不知道冷,也不知道熱;不知道饑,也不知道飽;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啊!因爲你這一個識神,附著在這一塊頑肉之中;從此以後,知道了痛癢,知道了冷熱,知道了饑飽,知道了苦樂;等到出了母胎之後,就索性認著,喚作是我的身體了。剛才所說,身體並非是我所有的這個道理事實,也就決不肯相信了。因此佛祖慈悲憐憫衆生的愚癡,所以又苦口婆心向你說道:“這個不是你的身體啊!這是精血結成的臭皮袋啊!不屬于你管,不由你差遣安排,以至生老病死,都不是由你處分的啊!怎麼會知道是這樣的呢?就像你最初投胎之後,住在母親的胎中,七日就一變,次第的生長,稱作五髒六腑,百骸九竅,四肢六根,筋骨皮肉,漸漸的都成形了;乃至于出胎,都是熱風所吹。業力所使的啊!而你則是不知不覺,何曾是由你所差遣安排的啊!既然出生之後,長到叁四十歲,他便發白、齒搖、面黃、肌瘦、漸漸的都變來了,漸漸的都老來了,衰老之相也就都現前了啊!接著病又到了,病既然到了,死亡便接著來了。如此像這樣的變化變壞,一一都是不由你啊!你本來也是不願意如此,只是奈何管不動他啊!就論你從生到死,向這個臭皮袋上,不知道用了多少的恩愛情義,種種的保養他,種種的愛護疼惜他,種種的醫治安排他,可是他卻是忘恩負義,如此的惹人討厭啊!何況還更有惹人討厭的地方,只例如在夏天炎熱的時候,有一位壯健的好漢,忽然在黃昏的時候,得了一個急症死了,死到二更半夜的時候,便會覺得屍體臭穢逼人,不能夠靠近啊!于是就急急忙忙用棺材,把屍體裝進去蓋好入斂了,等不到鍾鳴天亮,就急急忙忙的扛出去燒掉了。縱然是至親至愛的眷屬,也不容他多停留一下啊!”從這件事看來,昨天晚上,還是一個壯漢,今天早晨起來,便成了一堆骨灰了!不知道他的識神,又向何處去了;如此的急變,並由不得你啊!既然是你的身體,就應當是由你管;既然是不由你管,如何卻又妄認他是你的身體呢?這樣只是徒然的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啊!你的眷屬,也是一樣,彼此都是拖了個臭皮袋,彼此都不自由,彼此都是管不到;一旦無常到來,彼此也都不能替代啊!當活著的時候,彼此都被一種恩情所纏繞,喚作是眷屬;可是在眼光一閉之後,彼此都不認識了;如何妄認他爲眷屬,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你的家計,也是一樣啊!在你眼開腳健健康的時候,在那裏計較經營,悭吝守護著家計,並且認爲百千萬年都可以得到他的受用;誰知道一氣不來的時候,一毫也將他不去啊!如何妄認他是你的家計,遭他所累,退卻道心呢?今天你們既然聽聞到這些道理,便應該要回光照破,痛自的醒悟,對于這叁種的累上,不要認著、不要戀著、不要貪著,安住在定分上,安分的隨緣度日;必須要撥轉念頭,向生死的大事上,奮發勇猛的精進;而且道心發的要堅固久遠,在這件事情上面,一定要探究個明白。”

  自罪引他。

  【解釋】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認;反而牽引他人,希望脫卸自己犯罪的責任。

  【分析】

  罪是自己犯下的,等到東窗事發的時候,就牽引嫁禍別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拖人下水啊!他的動機,不是希望掩飾疏漏自己的罪行,就是想要報仇嫁禍他的仇人;卻不知道,自己的過失,終究是遮掩不住;而誣賴別人,也終究是誣賴不成啊!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縱然是僥幸逃過法律的製裁,但是仍然難免會遭到天誅啊!

  故事:

  趙業曾經在旁觀看賈奕殺牛,賈奕死了之後,就向陰間的判官說:“我殺牛的時候,趙業也在旁邊幫我殺啊!”他這樣說,是希望趙業能夠分擔自己的罪過。等到趙業的魂魄被鬼卒拘捕到陰間,幾乎不能辨認賈奕了;不久就看見一面大鏡子,直徑大約有一丈多長,懸在空中;這時候,可以很清楚的看見,賈奕手裏拿著刀在殺牛,而趙業則是靠在門的旁邊,心中有不忍之意;這時賈奕才肯服氣認罪,而趙業的魂魄才能夠重返陽間。

  【再析】

  按照佛經說:“一切世間的衆生,都是生死相續;在臨命終的時候,暖觸尚未舍除以前,一生所做的善惡事情,一時之間,都會浮現出來;大概臨終所現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平日心地的境界啊!所以地藏菩薩的罪珠,就是我的心珠;閻王殿前的業鏡,就是我的心鏡啊!而且我們現在做了一件不善的事情,就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印像,往來萦繞著磨滅不掉,所以怎麼可以妄自的牽引誣賴他人呢?”

  壅塞方術。

  【解釋】

  故意阻撓醫蔔星相或是一技一藝等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用所學的方術,來養家活口濟助世人。

  【分析】

  醫蔔星相以及一技一藝,都可以算是方術;功夫淺的人,可以藉著方術來養家活口;功夫高的人,則可以用來濟世救人。若是故意的壅塞阻撓這類的方術,使他們不能夠行使,這就是我們的心量不夠廣大,而國內就會有許多饑寒失業的人了!至于是邪師庸醫,會傷害到教化,會誤人的性命,以及燒丹煉汞這類的方術,就不可以援用這個例子,而是應當要加以禁止。一般讀書人的家中,必須要嚴謹門戶;凡是叁姑六婆,都應該要戒絕往來;縱然是有所往來,也應當要重視她們的人品是否端正,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漸的方法。

  故事:

  翟乾祐在世的時候,因爲他能夠考召神明而頗有名聲。他每每念到雲安境內江河,水流危險的地方,就有十五處之多;因此他就召來灘神,想辦法要弄平這些灘險,使險灘不再危險;共有十四處的灘神應他召請而來。獨獨有位女灘神,頭上戴著高帽子,身上穿著大長袍,向翟乾祐慷慨的進言說:“據我觀察,您要平灘險的用意,不過是爲了要方便往來的船只;您不知道從事船只生意的人,獲利相當的豐厚;縱然是多花些小錢,對他們來講,也不足以構成損失;而沿江居住窮苦的人家,就有叁四百戶之多;他們沒有田地可以耕種,沒有桑樹可以養蠶,全都靠著用勞力拉船,渡過險灘討生活啊!今天若是把這些險灘弄平了;對行船的人而言,固然是方便多了;可是對那些住在江邊,靠著拉船過日子的窮人來說,以後他們要靠什麼過活呢?太上的意思,決定不是這樣的,我深恐您到時候會因此而獲罪,不免爲您擔心,所以向您建議希望您能改變這個決定!”翟天師歎氣的說道:“您的考慮是如此的周延深遠,不是我能夠比得上的啊!”于是就再命令十四位灘神,各自的重新恢複灘險。

  【再析】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非獨方術不可以阻撓壅塞,就是靠勞力賺錢糊口的小生意,也應當要爲他們設法流通,處處都爲他們留些余地,使他們的生活,不至于爲饑寒所困,這樣才是一位仁慈的人所用的心啊!

  讪謗聖賢。

  【解釋】

  對于古聖先賢,不能夠恭敬的崇奉,竟然敢任意的毀謗。

  【分析】

  有兩種人喜歡戲侮毀謗聖賢,一種人是因爲自己的愚癡,不知道聖賢偉大的教化,對世間有深遠的影響,這種人就像是躲在甕裏面從甕口看天,卻埋怨天空爲什麼那麼的渺小。另外一種是世智辯聰的人,仗著自己的聰明辯才,煽動鼓惑他人毀謗聖賢,這種人就像是在水中捉月亮一樣,徒勞無功;而聖賢是不會因爲他們的煽動鼓惑別人毀謗,而受到任何的影響。這裏所謂的聖賢,是指儒、釋、道叁教的聖賢。儒教是以“正”來設教的,釋教是以“大”來設教的,道教是以“尊”來設教的;我們看到儒釋道叁教,都是善于保護生靈,而厭惡殺害衆生;同樣都是仁心的表現,都是要求自己對待別人,就和對待自己一樣;同樣的,都是平等大公無私,戒止嗔恨,節製欲望,禁止過失,防止犯錯;同樣的,都是自我要求修持的功夫,都能夠像雷霆一樣,震醒衆生的迷惑,啓發衆生的智慧;同樣的,也都能夠發揮風俗教化的功能,簡單的說,天下的道理,不過是善跟惡這兩條路;而叁教的本意和目的,也無非是教人改過從善啊!如果從內心的修持功夫來論的話,則叁教無不是歸于一啊!所以宋孝宗曾經對韓愈所作的排斥佛道的文章—原道,做了一個辯解,他說:“以佛來治心,以道來治身,以儒來治理世間。”宋孝宗實在是一位真正懂得心、身、和世間,都是同等的重要,不容許有一樣是不治的。那麼這樣說來,儒釋道叁教,豈能夠容許有一教不存在呢?都是應該要同時並存的啊!

  現在的儒者,或是以聖人來反駁否定佛教,或是以爲佛教淩駕聖人之上。現在的僧人和道士,或是爲了佛而消滅道教,或是爲了道教而議論批評佛;總而言之,都因爲個人的見解執著,而在錯誤的分別大道啊!怎麼會了解叁教原來是並沒有什麼不同的啊!最怕是個人産生了錯誤的想法,用自己的意思來猜測,以浮躁的心在強辯;而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果然能夠平心靜氣的,把這些道理融會貫通,窮本溯源,直探它的源頭;就能夠知道佛教講的明心見性,去迷求悟;道教講的清心寡欲、積功累行;儒教講的正心誠意,都能夠攝受教化衆生,而且沒有沖突;總而言之,都是要引人入道而已,又有什麼名相可以執著的…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