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7

  ..續本文上一頁呢?所以由此可知,叁教都是正法,同爲千萬年來一切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准繩。爲什麼那麼的愚癡,去毀謗聖賢,造下來生墮入拔舌地獄的惡因啊!至于經典、書籍、和字紙,乃是聖賢的精神所寄托,作踐經典、書籍和字紙的人,與讪謗聖賢的罪過相同啊!

  故事一:

  高之绶不信仙佛,而且還想盡辦法極力的毀謗。他曾經用法華經來糊牆壁,有人送他一尊佛像,高之绶就說:“這個佛像可以拿來做成器具使用啊!”于是就用鋸子鋸開,做成環形的飾物十枚;後來高之绶因爲譏諷批評朝廷的施政,被皇帝下诏,把他送到刑部審判問罪,最後被判腰斬,並且在市集上公開的執行。

  故事二:

  明朝大將戚繼光,平日持誦金剛經;有一天,忽然夢到一位已經死去的士兵,向他請求誦一卷金剛經,以增加在冥間的福報。戚繼光早晨起來之後,就爲這位亡故的士兵,誦完了一卷金剛經。卻又再夢到這位士兵向他說道:“承蒙將軍您的大恩大德,爲我念了一卷金剛經;然而我卻僅得到半卷的功德,因爲其中夾雜了“不用”兩個字啊!”戚繼光想了半天,才想出這“不用”兩個字的原因來;原來是他在誦經的時候,婢女爲他送茶餅來,這時候他揮了揮手表示拒絕,口裏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心中卻有“不用”兩個字。所以第二天的早晨,他就關起門來念經。後來又夢到那位亡故的士兵向他道謝說:“報告將軍,我現在已經獲得超度了啊!”

  【結語】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讀誦聖賢的經典,尚且不可以夾雜一個雜念,況且是毀謗聖賢呢?

  侵淩道德。

  【解釋】

  遇到有道有德的人,不尊敬他、不親近他,反而侵犯他、欺淩他。

  【分析】

  世間有道德的人,例如讀書明理的儒者,刻苦修行的僧人或道士;他們的言語,可以做爲世人的法則;他們的行爲,可以做爲世人的楷模。這些有道德的人,所以出類拔萃超群出衆,乃是因爲天地正氣之所鍾啊!我們愛敬他們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侵犯欺淩他們呢?

  故事一:

  國清禅師講經說法度化衆生;但是有某位官員,向來就不相信佛法,就把禅師綁起來,打了二十大板;這位官員晚上就夢到死去的父親很生氣,而且哭泣的向他說:“你竟敢汙辱禅師,閻羅王爲了這件事情,也打了我二十下的鐵鞭,連你的官位也被削除了啊!”

  故事二:

  淳于崇德二十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學宮讀書;他的個性十分的怪異邪僻,凡是有道德的讀書人,他必定會大肆的加以欺淩诋毀。有一天晚上,忽然見到一位神明對他說:“你千方百計的侵犯欺淩有道德的人,所以我來奪走您的智慧!”神說完了,就拿刀一砍,淳于崇德就當場昏倒在地上;醒來之後,竟然笨的跟呆子一樣,過沒幾年,就死了。

  故事叁:

  漢朝的張良,在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到下邳遊玩,橋上有位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老人就對張良說:“年輕人,到橋下面幫我把鞋子撿上來。”張良念到老人家年紀大了,就勉強的忍住自己的脾氣,走下橋去,幫老人撿鞋子。鞋子撿好之後,這時老人又舉起腳來說道:“年輕人,幫我把鞋子穿上。”張良就跪著幫老人穿鞋,老人說:“你是一位可以教的孩子啊!”于是就拿出一卷書對張良說:“你讀了這卷書,就可以成爲帝王的老師了。”老人說完之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張良一看這本書,原來是姜太公兵法;因此就認真的研讀,後來幫助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被漢高祖封爲留侯。

  【再析】

  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有道德的人,可以成就許多的人才,那些侵犯淩侮道德之士的人,就像是逆著風在撒灰塵,徒著手在遮天一樣,只是讓別人看到自己多麼的不自量力啊!

  射飛逐走。

  【解釋】

  射殺飛禽,逐捕走獸。

  【分析】

  射—不只是用弓箭射而已,凡是用火槍、鳥铳、藥弩、彈弓、粘竿、扣索、網缦,都算是射啊!或是爲了賣錢,或是爲了貪圖口腹之欲,就在四處布下了殺機陷阱,使得飛禽喪命,有的頭被斬斷了,有的胸被貫穿了,不知道有多麼的痛苦啊!我們應當要加倍的發慈心來救護它們。吃它們肉的人,爲何忍心要跟它們結上這個往後必定會報複的怨仇,而一定要用它們來充當我們可以調整減少的菜肴啊!而捕殺禽獸爲業的人,何苦要造下這種無窮的怨孽,來賺這種有限的利潤呢?

  故事一:

  董某喜歡用網來捕捉飛禽,捉到以後,就用竹子貫穿鳥兒的腦袋,用稻稈燃燒鳥兒的羽毛,再拿去賣錢,所殺的鳥不計其數。董某到了老年,就得到了一種怪病;遍體都生出了粗皮,粗皺得就像樹皮一樣;癢的時候,董某就用稻稈燒粗皮來止癢;頭痛的時候,就叫人用竹子拍打他的頭,最後竟然因爲這個怪病而死。而劉冬兒則是專門用弩箭射殺飛禽,被他射殺的飛禽,不知道有多少;有一天,他靠在門旁射麻雀,偶然覺得耳朵好癢,就用箭頭搔癢;這時候忽然風吹門,而門就撞擊到他拿箭搔癢的手,箭頭就穿過了耳朵,血流如注,劉冬兒就這樣的死掉了。

  【結語】

  唉!用箭射自己,用稻稈燒自己,一一都是自己所造作過的惡業,爲什麼報應會如此的巧妙啊!

  故事二:

  唐朝的韋臯,養了一只鹦鹉,這只鹦鹉每次聽到念佛,就會非常的興奮,專注的傾聽;叫它念佛,就會大聲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一天,鹦鹉就端立著往生了;火化之後,得到十顆的舍利,韋臯還爲這只鹦鹉立了一個塔埋葬它。又宋朝元祐年間,有位出家人,養了一只鸲鹆,這只鸲鹆一直都隨著出家人念佛。有一天,鸲鹆低著頭,收了翅膀,站著就往生了;寺裏的主僧可憐它,就把它埋葬了。忽然就在它埋葬的地方,生出了一朵青色的蓮花來,而且異常的芳香。大家感到十分的奇怪,就挖開埋葬鸲鹆的土堆,發現這朵蓮花,竟然是從鸲鹆的舌根生出來的啊!全郡的人都前往觀看,太守還特別的爲這只鸲鹆作了一首偈子:“天産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飛禽尚證無生忍,我輩爲人豈不如。”

  【再析】

  從這兩個故事觀察,天下大小的物類,都是屬于生靈;而我佛慈悲,全都平等的攝受愛護,而人爲什麼還要戕害物類的性命呢?

  明朝的顔茂猷先生說:“現在的人都說,天生萬物,是用來養活人的,所以這些飛禽走獸,本來就應該給人吃的;卻不知道,人也是生長天地之間的一物啊!人若是能夠修養真性、善護生靈,這樣才夠資格配稱“人爲萬物之靈”,不然就跟動物又有什麼差別呢?而且人若是沒有依照正法修行,那就出離不了六道,仍然在六道中輪回!今生做畜牲的,他的前生或許是人;而今生得到人身的,他的前生或許是畜牲;因此貪嗔貪殺,互相的吞食,在這生與死的路頭上,最是可怕;而一旦入了陰間,則今天在追捕走獸的人,又怎麼知道不會被他所殺害的走獸追逐呢?”

  或有人問:“人若是都不殺生食肉的話,那麼禽獸豈不是會充滿了這個世間嗎?例如豺狼虎豹將會吃人,這豈不是養畜牲來害人嗎?”我回答他說:“佛說:人若是具備了慈心和功德,那麼一切的刀兵水火,都不能夠傷害到他;一切的惡獸毒蟲,也不能夠傷害到他。從前有一位造惡的國王,驅趕著凶猛的象群,沖向佛來,想要把佛害死;而佛陀心中則生起了慈悲心,憐憫惡王和大象的無知;就在這個時候,象群見到佛的五指,化爲獅子大吼,于是大象們紛紛倒地臣服在佛前。所以涅槃經極爲贊歎慈心的功德,就是這個緣故了;因爲慈心到了極點,就能夠感化天下最殘暴的禽獸啊!”

  故事叁:

  在東漢光武帝的時候,洪農郡的轄內,有很多的老虎;太守就下令叫民衆設下了許多的陷阱,拿著弓箭來防治老虎爲患;然而老虎爲患,卻是更加的嚴重。等到劉昆擔任洪農郡的太守就說:“老虎爲患,乃是暴政所導致的啊!”于是就下令民衆把陷阱都填掉,弓箭都折斷;積極的推行仁政,體恤照顧老百姓的疾苦;老虎因此就成群結隊的渡河,離開了洪農郡。

  【再析】

  太守劉昆並沒有修行證道,他只是以一念的仁心,于是馬上就能夠平息凶猛的虎患,何況是學習佛陀慈悲的人呢?又例如證道的聖僧,伏虎降龍以及現代的“伏虎僧”廣欽老和尚的事迹,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甚至還是親眼見到的事實,絕不是捏造虛構;假使人人都能學佛學聖僧,則縱然虎豹之類凶殘的野獸充滿了世間,也不能夠爲害啊!所以何必去憂愁禽獸會害人呢?因爲殘暴的人,全都化爲了慈悲,那麼害人的猛獸,也都化爲麒麟和鳳凰了啊!于是我們才知道,有的動物雖然是非常的凶猛惡毒,但是也有可以感化它們的地方啊!就只怕我們自己不能夠慈悲啊!

  發蟄驚棲。

  【解釋】

  發掘蟄伏在土裏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

  【分析】

  天冷的時候,蟲都蟄伏在土裏面,若是把蟲挖掘出來,它們一定就會凍僵死掉。所以太上在這裏特別寫出來,以禁戒人們不要做;而諸佛菩薩尤其更是愛惜憐憫這些小蟲,人怎麼可以不體會這個道裏,而隨便的去挖掘蟄伏在土裏面的蟲呢?

  故事:

  宋朝的大將曹彬,在冬天的時候,決不整修房屋和牆壁;有人就問他原因?曹彬回答說:“冬天修理屋牆,恐怕會傷害到蟄伏在裏面的蟲啊!”

  【再析】

  曹彬和他的孫子,累代都被皇帝封王,他的福報是如此的大,但是卻不肯種下挖掘蟄蟲的惡因;而現在居然有無故焚燒山林草木的人,竟敢以此做爲玩樂遊戲,逞快意于一時,卻傷害到萬億的生靈,我們爲何不用曹彬愛護蟄蟲的故事,互相的告誡提醒呢?若是碰到了有人焚燒草木山林,就應該要馬上的撲滅;至于村民小孩因爲無知而做這種行爲,尤其應當要好好的勸導;若是有人用熱水傾倒在地上,或在地上焚燒紙陌祭祀祖先,這些都應該要隨時的留意勸導,以保全地面下的蟄蟲不受傷害,這樣的存心實在是太慈悲了啊!

  【分析】

  鳥既然已經棲息在樹上,就好像人已經上床睡覺一樣;這時候忽然有所驚動搔擾,豈不是全家都被驚擾的大…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