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民之互助,方得生養存活,故吾應有以酬其益報其惠焉。否則,吾身于世即有所損,既增他人之累,亦加自己之責;墮落不免,勝進奚冀!故學佛之道,即完成人格之道。第一須盡職業,以報他人資吾身命之恩;第二乃勤志業,以淨自心進吾佛性之德。必如是,佛乃人人可學;必如是,人乃真真學佛”!
叁月(“二月”),武漢信衆迎高野山學密歸來之持松任洪山寶通寺方丈,學密之興趣倍深(自傳十六;海五、四“事紀”)。四月,仇亦山、張慎盦來訪,時將去英國。大師與談政治,稱美中國政治:“爲治之根本,皆爲隨順人情之所好惡而調劑之,使之無過不及,合乎中道”;于西洋政治,立法以強人服從爲未善(談東西學術及政治;書與仇張二君談話後)。大師應泰東圖書局趙南公請(康寄遙轉請),爲撰“王陽明全集序”──“論王陽明”。于“良知”及陽明“四句教法”,以唯識義而解其深密,頗多新意(自傳十六;海五、五“通訊”)。是年春,王又農從大師出家,字以大剛。大勇則以暮春去北京,從白喇嘛進學藏密(自傳十一;十六;菩提道次第略論序)。按:自傳以大勇初夏去北京,誤。舊“四月初二”,大勇已來函報告抵京。二十叁日,印度詩哲泰戈爾抵北京。佛化新青年會道老等,于二十六日,開會歡迎,賞丁香花于法源寺,徐志摩傳譯,莊蘊寬等作陪(佛化新青年月刊泰戈爾專號;海五、五“事紀”)。席間,泰戈爾贊美佛法。大師乃作“希望老詩人的泰戈爾變爲佛化的新青年”,勉以勿如中國“無行文人”、“無聊政客”說過完事!大師時作“佛法之分宗判教”,立“化俗”、“出世”、“正覺”叁教,遮破內院“教一乘叁”、“法相唯識分宗”。五月十一日,佛誕。武漢佛化新青年會(廬山世界佛化新青年會改名),就中華大學開成立大會。大師及宗藻生、李隱塵、李慧空等均有演說(海五、五“事紀”)。十六日(“十叁日”),日本融通念佛宗布教師清原實全,過佛學院訪問大師(海五、五“事紀”)。
二十六日(“二十叁日”),大師于武昌佛教會,開講金剛經,六月十一日(“五月初十”)圓滿。薰琴筆記,成“金剛經述記”。陳元白始從大師受皈依(自傳十六;海五、五“事紀”;海五、七“事紀”)。按:自傳以此爲十二年十月間事,誤。暑假期前,大師爲武院學生“論教育”,滿智記。析教育爲“動物教育”、“人倫教育”、“天神教育”、“佛化教育”四類。德國樂始爾博士來佛學院,訪大師以大乘佛法,陳維東譯語(與德國樂始爾博士之談話)。六月十五日(“五月十四日”),武院暑期畢業,得六十余名。大師初擬徹底改革辦法:酌留優材生爲研究部;續招新生,以比丘爲限,(志在建僧)注重律儀,施以嚴格生活管理,模仿叢林規製,以樹整理僧製之基。惟以李隱塵表示異議,未能通過,乃曲從諸董事意,一仿過去辦法(自傳十六;十八;海六、一“事紀”)。
十七、十八日(“五月十六、十七兩日”),佛學院禮請持松來院,開壇傳密(海五、七“事紀”)。暑期前後,泰戈爾來武昌(“今來鄂渚,榴火正紅”──歡迎詞)。武漢佛化新青年會,參加武昌之泰戈爾歡迎會。大師與泰戈爾及徐志摩,曾作一席談(自傳十六;訪記)。按:自傳以此,爲十二年夏事,誤。是年春夏,大師門下,以狂熱爲教之革新精神,引起長老不安,成新舊之爭。“春月”,湖南旅鄂沙門漱芳、居士唐大定等,有“上湖南省諸山長老暨諸檀護書”,以興辦佛學院爲請(海五、四“通訊”)。次有江浙同學,“致江浙各叢林寺院啓”,“再致江浙諸山長老書”,以“組織江浙僧界聯合會”,“辦有系統之佛學院”,“設慈兒院”叁事爲請。時圓映、禅齋等,均答以贊勉之覆函(海五、七“通訊”)。北京之佛化新青年會,以“道階、覺先、太虛、現明、明淨、圓映、轉道、會泉、性願、持松、空也”等名義,發出快郵代電,謂佛教:“叁十年來,一迫于戊戌維新,再挫于辛亥革命,叁排于外教,四斥于新潮。若無方便護持,將歸天演淘汰;此固非面壁獨修者所關懷,亦非玄談業緣者所能救也”!于是提出八大使命,充滿革命情緒:“第一件使命,在革除數千年老大帝國時代舊佛教徒的腐敗習氣,露出新世運非宗教式的佛教精神。……第二件使命,在打破一切鬼教神教,中西新舊偶像式銅像式的陋俗迷,圈牢式的物質迷……”。電出,各方震動,北京僧界致書大師,表示“有關佛教大局,萬難承認”。此外,傳單攻讦老僧,亦不一而足,如印老致唐大圓書雲:“妄造謠言,編發傳單。……光生而愚拙,概不預社會諸事。而以不附和故,妄受彼等誣謗,加以第一魔王之嘉號。而谛閑爲第二,範古農爲第叁,以馬一浮爲破壞佛法之罪魁。其傳單有叁數千言,想亦早已見過矣”!
(上來文件,並見海五、八“通訊”)。佛化新青年會之動機與八大使命,應有其理論根據與時代背景。然不求以事實獲取信衆同情,張皇鹵莽,徒欲以虛聲奪人,致受打擊而挫折,爲可惜也!七月七日(“六月六日”),日本權田雷斧于潮州開壇,傳授密法,一星期而畢(王弘願“震旦密教重興紀盛”)。王弘願得傳法灌頂,爲廣東居士傳密之始基。大師先聞權田來,曾致書王弘願曰:“讀敬告海內佛學家書,知日本雷斧僧正將至中國,此誠一大事因緣也!以近年聞密教之風而興起者,多得力于居士所譯雷斧諸書者;而雷斧于日本密教之學者中,洵亦一代泰鬥!然雖冒僧正之名,實缺僧行。聞之演華師,其年七十余時猶娶妾(聞日本僧皆如此,已成通俗),所行殆不亞居士非議于淨土真宗之某某上人者。夫密教貴行,空言無行,則祗能以哲學者視之,不能以密教阿阇黎視之也。故私意,當請其周行講學,等之杜威、羅素,而不應有開壇灌頂之事。質之居士,以爲何如”?
王弘願大不以爲然,且因此深植僧俗、顯密之诤根。時東密勃興,動辄以“六大緣起”爲究竟,淩铄諸家。大師乃作“緣起抉擇論”以折之:“(業感、賴耶、真如、法界、六大)五種緣起,于所知法,于能知人,皆當以六大緣起爲最淺”!大師綜緣起說爲六,大分爲叁:以六大緣起、業感緣起爲“色心緣起”;以空智緣起、無明緣起爲“意識緣起”;以真心(法界)緣起、藏識緣起爲“心識緣起”。論意識緣起,以爲:“起信論之緣起義,乃以登地以上菩薩心境而說。無漏無間續生無漏,無漏無間忽生有漏,可雲真如緣起或如來藏緣起。有漏無間忽生無漏,有漏無間續生有漏,可雲無明緣起”。此約等無間緣說緣起,以通起信論,爲其後“起信論唯識釋”之所本。論心識緣起,以爲:“各現各種,現現增上遍諸法;頓起頓滅,起起不到攝十世”。
此二義爲唯識與華嚴之共義。大師年來講成唯識論,于唯識之緣起義,欣尚日深,故極贊:“立言善巧,建議顯了,以唯識爲最”!是月,大師偕武漢缁素上廬山,召開世界佛教聯合會。中國到湖北了塵、湖南性修、江蘇常惺、安徽竺庵、江西李政綱、四川王肅方等十余人;日本推法相宗長佐伯定胤、帝大教授木村泰賢來會,史維煥爲傳譯;英、德、芬、法而自承爲佛教徒者數人(中有艾香德)(自傳十七;海五、八“事紀”)。會期叁日:七月十叁(“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商討中日交換教授學生,喚起緬暹等聯合;議決明年于日本開會,定名“東亞佛教大會”。會期中,常惺、木村泰賢、黃季剛、李政綱均有演講。大師講“西洋文化與東洋文化”,以爲“西洋文化乃造作工具之文化,東洋文化乃進善人性之文化”(自傳十七;海五、八“事紀”;海五、十二“事紀”)。其後,木村泰賢發表其觀感(“支那佛教事情”):
“其間計劃周詳,規模宏遠,屹立長江上遊,有宰製一切之威權,操縱一切之資格者,則爲武漢之佛學院與佛教會。佛化報,海潮音,佛化新青年等雜志,皆其宣傳之機關報。對于佛化運動,甚爲活潑而有力也!是等運動,不出于職業宗教家之僧侶,而出于側面之護法精神。彼等所唱之高調,碻信能救濟世界之人心”。大師以明年須出席東亞佛教大會,應合法推出代表,乃與李隱塵等發起籌組中華佛教聯合會,先成立籌備處(海五、八“事紀”;五、十“事紀”)。會畢,大師偕常惺東下。時常惺嗣泰縣光孝寺培安法,以寺産過豐,紳學界常與爲難;因發起禮請大師講經,以資調和(自傳十八;常惺法師塔銘並序)。大師抵滬,覓大勇未見,即晚往鎮江(康寄遙“上太虛法師書”)。超岸寺主晴峰,約退居守培、焦山智光、觀音閣仁山、盧潤州等宴敘(自傳十八)。
按:大師自傳,忘經滬之行。大師偕守培等過揚州,寂山(反對佛教協進會者)伴遊瘦西湖、平山堂諸勝(自傳十八)。大師偕寂山、仁山、讓之、守培、智光、晴峰、常惺、象賢等,抵泰縣光孝寺。時大愚閉關于此;機警(大醒)始于是見大師。二十五日(“六月二十四日”),大師開講維摩诘經;八月十八日(“七月十八日”)圓滿(自傳十八;海五、七“事紀”;五、八“事紀”)。法會中,奘老自甯波來聽經,法會傳爲盛事。八月十叁日,大師爲盧敬侯等士紳二、叁十人,授叁皈依;一改向來輕蔑佛教之風。大師教以結念佛社,作“泰縣念佛社序”,爲泰縣佛教居士林前身。求受皈依者接踵而至,方便開示,無慮千人(自傳十八;海五、八“事紀”)。二十日,大師,應如臯紹叁等請,往如臯。經淨業寺,小憩說法。抵如臯,佛教利濟會(讀大師志業與職業一文而組織)潘海觀等,熱烈歡迎。設座縣議會,大師講“佛教與東西洋之文化”(自傳十八;海五、九“事紀”)。按:自傳之中途經姜堰西方寺,停一日;准嘿庵所記“太虛法師在泰縣淨業寺說法記”,知淨業即西方,但留半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先期派張純一來如臯禮請。二十叁日,大師偕常惺、張純一等去上海。二十四、五兩日,大師講于居士林,題爲…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