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迄大林寺法会开始,大为旅庐日人属目。日本领事江户,以日本佛徒名义来参加,并电日本,约派代表明年来会。大师乃著手于明年夏季召开第一次世界佛教联合会之筹备;由此地方转呈中央备案(自传十七)。大师之世界佛教运动,于是开始。其间(“六月十六”),庐山复有世界佛化新青年会之组织;未成立时,先设汉口佛教会(海四、十“宣言”)。武汉之佛化新青年会,则大师已先期(“五月廿五日”)嘱移于北京宣内象坊桥观音寺(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主持者,张宗载、宁达蕴而外,有道阶、觉先、悲观、邵福宸、杨蝶父等。不久,胡瑞霖等为之向各学校介绍:“有京津沪各大学从根本觉悟之青年学生多人,本佛化之慈悲,作真理之贡献,共成立佛化新青年会。……加入运动者,达三千余人。此真青年学生之良药,新道德之标准也!如此大好阳春,尚恐有脚未至,特此函达,希同情共表,代将此意遍布贵学生!……胡瑞霖、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黄炎培、范源濂、许丹、张慰西、江亢虎、傅铜、李佳白、庄士敦同启”(海四、十“通讯”)。八月,大师离庐山。以湖北黄梅黄季蘅等邀请,乃偕超一、严少孚去黄梅。十五日(“四日”),大师在黄梅讲“黄梅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等(自传十六;海四、八“事纪”)。所至悉纪以诗,存“老祖山”、“黄梅吟”等五首(诗存)。大师回武昌。二十三日(“七月十二日”),汉口佛教宣教讲习所毕业,大师致训词(海四、十二“附录”)。秋季开学,大师讲成唯识论、解深密经,兼授教观纲宗与古潭空月。唐大圆笔记成唯识论之悬论为“唯识纲要”。解深密经则略叙纲要,默庵记,由唐大圆续讲(自传十六)。
大师时感禅林管训,难达预期思想;而学生程度参差,尤感教授不易。乃决缩短学程(三年)为二年,另定改善办法(自传十六)。发表“我新近理想中之佛学院完全组织”,主张:维持本院研究部现状而外,先自小学部办起,自小学而中学而学戒而大学而研究之五级,以二十四年学程,养成行解相应之僧才。整齐程度,严格训练,实为针对佛学院缺点而提出者。惟规模过于远大,事难卒行。是秋,大觉以病回川(大觉芯刍塔铭并序)。九月一日(“七月二十一日”),日本大地震。(“三十日”),大师会同武汉佛教徒,发启日灾祈安会,以表救灾恤邻之意。是日,到日本领事林久治郎等(海四、八“纪事”)。十月(“九月”),汉阳水警厅长何锡繁,请大师莅厅说法;杨开甲、孙自平、唐大圆偕行(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史一如病,海刊自九期起,改由唐大圆编辑(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
是年秋,广东孙科大卖佛教寺产。十二月八日(“十一月七日”),佛学院国文教师唐畏三,从大师出家,字大敬,去宝华山受戒(自传十一;海五“武汉癸亥佛教年鉴”)。时李时谙,已先期(“九月初八日”)秘密去宝华山受戒,伪称从大师出家,自号大愚。是年,大愚与严少孚(大智)、邓天民(大悲)(同皈依大师)同受戒宝华,与大敬合称“四大”(自传十一;大愚“两家夫妇同受具足戒纪略”;大愚“致大师书”)。按:自传十一,忘大敬而以合大愿为“四大”,误。大悲依镇江某师出家,法名心普;大智依汉口某师出家,法名永空。自传亦谓二人“另有剃度师”。大愚亦大师勉予承认者。大师自传记此极乱,以“两家夫妇同受具足戒纪略”为正。是冬,穆藕初来访,咨询佛法(答穆藕初问)。“论宋明儒学”,“曹溪禅之新击节”,应是时作。大师析大程与小程(理
气一、理气异)二流,以朱、陆别承之。于儒者之得于佛,出于佛,有所说明。曹溪禅之新击节,乃约唯识义通之。“四教先乱般若,五教尤乱瑜伽”,颇引起学者疑难。是年,大师之佛学院,与欧阳竟无之内学院,每为法义之诤。初有史一如与聂耦庚关于因明作法之争;次有唐畏三(慧纶)与吕秋逸关于释尊年代之辨;后有大师与景昌极关于相分有无别种之诤。大师与大圆、一如、维东等,表现中国传统佛学之风格。大师告景昌极云:“君等乍游佛法之门,能执利器(名相分别)以防御邪外,固所乐闻。若将深入堂奥,则当舍干戈而从容趣入之,未应持械以冲墙倒壁为事也!否则增自之惑,益人之迷,两害无利,何取多言”!大师泛承旧传诸宗,内院特宗深密瑜伽一系。在大师,则辟起信,非清辨,类持械之冲墙倒壁;在内院,则视为显正摧邪,势不得已。彼此所说,应互有是非。其立场不同,是非盖亦难言,问题在千百年来旧传诸宗,是否俱佛法之真。是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之“续藏”(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癸亥──甲子),大师三十六岁。
一月二日(“十一月二十六日”),大师致书张纯一,对其年来佛化基督之唱道,备致赞勉(书)。十三日(“腊月初八日”),武昌正信会成立;会长杨选丞,礼请大师受菩萨戒(海五、一“事纪”)。二十日,广州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联俄容共。二十二日(“十七日”),日本龙谷大学教授秃氏佑祥等来访(海五、一“事纪”)。二十七日(“二十二日”),大勇开坛传授密法(十八道一尊法)于武院;二月二十七日(“正月二十三日”)圆满。大师基于八宗平等发展之信念,以得见密宗之复兴为志。海刊一卷,载有王弘愿译“曼陀罗通释”;三卷至五卷,载有“大日经住心品疏续弦秘曲”。比闻大勇归国,传密于杭,即以严切手书,责以速来武汉,乘寒假期中传修密法。是次就学者,有李隐尘、赵南山、孙自平、杨选丞、杜汉三、黄子理──六人,女众三人,选拔院内优秀生十八人,共二十七人。其余传一印一明,至三月十七日(“二月十三日”)止,入坛者共二百三十七人。武汉密法,忽焉而盛(自传十六;海五、一“事纪”;海五、三“事纪”)。按:自传所说日期、人数,均误。二月五日,甲子元旦,太师编“慈宗三要”。大师特弘弥勒净土,至此乃确然有所树立。序曰:“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徵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谓瑜伽之真实义品,及菩萨戒本,与观弥勒上生兜率经;……如次为慈恩境行果之三要也”。
“夫世亲尝集境行果三为三十颂,回施有情;护法诸师解之,大义微言灿然矣!是曰成唯识论。第明境繁细难了,而制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乐以忘疲,不觉老至,造修趋证者卒鲜。今易以解此真实义,持此菩萨戒,祈此内院生,既简且要,洵为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实义诠境之要,菩萨戒范行之要,闻者殆无间然。至观上生为获果之要,必犹难首肯,兹申论之”:“十方诸佛刹,虽有缘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择趋。惟补处菩萨,法尔须成熟当界有情,故于释尊遗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称一名者,即为已与慈尊有缘,可求生内院以亲近之矣!况乎慈尊应居睹史,与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艰,宁不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经上生,即皆闻法不退菩提,与往生他土犹滞相凡小者,殊胜迥然矣”!时又作“志行自述”以告众,于学佛之特重菩萨戒行,言之殊切!略曰:“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余则志在整兴僧(住持僧)会(正信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之冬,而迄今持之弗渝者也”。“云志在整兴僧会者,除散见各条议之外,关于住持僧之项,大备于整理僧伽制度论。而此论于佛教正信会之项,亦略曾兼举及之”。“云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者,佛法摄于教理行果,其要唯在于行。……行无数量,摄之为十度,又摄之为三学;严核之,则唯在乎戒学而已矣!何者为戒?恶止善作为戒。夫恶无不止,则杂染无不离矣。善无不作,则清净无不成矣。杂染无不离,清净无不成,非如来之无上菩提耶?而戒独能达之,故曰唯在乎戒也。彼定与慧,则戒之辅成者耳”!“知法在行,知行在戒,而戒又必以菩萨戒为归。以菩萨之戒三聚,……饶益有情之戒聚,实为菩萨戒殊胜殊胜之点。梵网璎珞诸本,戒相之详略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复偏于摄律仪、摄善法之共戒。旧译之弥勒戒本,亦犹有讹略;惟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中之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繁兴二利。广修万行之大标准!而一一事分别应作不应作,又初心菩萨之切于日行者也。窃冀吾侪初行菩萨,皆熟读深思其义,躬践而力行焉!故曰行在瑜伽戒本”。“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吾之志行如是,如有同志同行者,则何乐如之”!时贤首家有不满大师之抑贤首者,大师乃作“略说贤首义”,以明“所崇重于华严者,虽不若墨守贤首家言之甚,而于平等大乘之上,别标华严之殊胜处,实不让持贤首家言者也”。春季开学,大师续讲成唯识论;及关于净土之弥勒上生经,关于戒律之瑜伽菩萨戒(自传十六)。大师为武院员生,讲“学佛者应知应行之要事”,提出职业与志业说;有感而发,实为佛徒之针石:“高者隐山静修,卑者赖佛求活,惟以安受坐享为应分,此我国僧尼百年来之弊习,而致佛化不扬,为世诟病之大原因也。予有慨乎是,宣化萌俗;近岁人心丕变,皈向渐多。然细按之,新起之在家佛教徒众,仍不脱僧尼之弊习,且有倾向日甚之势。此由未知学佛之正行──八正道,故不为凡夫之溺尘,即为外道之逃世也。今所应确知以实行者,……应知职业志业之分是也。学佛者,志业也,从吾志之所好,以趋践佛之淑吾身,善吾心,增进吾之德性,达到吾之乐地者也。故应以三皈之信,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为柢,而毫忽不得藉此形仪名称以为谋一家一身之生活计者。而职业,则于或家、或国、或社会、或世界,随其势位之所宜,才力之所能,任一工,操一劳,用与人众交易其利,以资一身一家之生活者也。此因吾身藉家亲…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