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逐加整理,爲學生講二十唯識論(自傳十八;大醒爲編者說)。“世間萬有爲進化抑爲退化”,“以佛法批評社會主義”,“佛法是否哲學”,“佛教心理學之研究”,均此時爲研究員講。大師評社會主義,確認其目的之正確,而嫌其手段之偏謬:“見環境而忘本身”,“專物産而遺心德”,“齊現果而昧業因”,“除我所而存我執”。故主“改造本身”,“究源心德”,“進善業因”,“伏斷我執”,以正其偏而庶乎能實現其目的。論心理學,大師依楞嚴經,析爲情的,想的,智的。時革命空氣漸高,大師乃作“大乘之革命”。其“革命之工具,即二空觀”。是月,北京佛化新青年會複活,邵福宸負責進行(海六、一“佛化新青年會通啓”)。甯、張在川,亦有重慶及四川(在成都)分會之設立。“張宗載宣言”,誇張猶昔(海六、一“宣言”;海六、二(“宣言”)。二月八日(“十五日”),李隱塵等約蕭衡珊(耀南)、何韻香、陳叔澄等,發起就中華大學,請大師開講護國仁王般若經。講數日,講務由善因代座。鍾益亭、汪奉持等,是年受皈依(自傳十九;海六、二“事紀”)。叁月六日(“二月十一日”),大師偕王森甫等一行二十余人北上。至京,莅車站歡迎者數千人,駐錫慈因寺(海六、叁“事紀”;自傳十九)。按:自傳“正月底到京”,“二月初間開講”,誤。十四日(“十九日”),大師于中央公園社稷壇,開講仁王護國般若經,聽衆日常千人。法尊、法芳譯語兼記錄,成“仁王護國般若經講錄”。四月十六日(“叁月二十叁”)圓滿,克蘭佩、衛禮賢、多傑覺拔、貢覺仲尼,均來法會參聽(自傳十九;海六、四“事紀”;法會“致班禅書”)。講次,值孫中山先生逝世,停靈社稷壇(經筵臨時旁移數日)。大師往谒遺體致敬,挽雲(自傳十九;人物志憶六):“但知愛國利民,革命曆艱危,屢仆屢興成大業。不忘悟人覺世,舍身示群衆,即空即假入中觀”。大覺亦于叁月十二日(“二月十七日”)卒于重慶之歸元寺(大覺苾刍塔銘)。時段祺瑞執政,召集善後會議。通電呼籲和平,有“誰本孔子一貫之旨,凜佛家造孽之誡”語,大師乃舉叁義以致書執政(書)。太原大同學校,試驗理想教育之德人衛西琴(禮賢),讀及大師有關教育之論文(載晨報),特來京訪晤,咨詢佛之教育法(自傳十九)。其後常通音問,友誼頗笃。四月,大師與白普仁、莊思緘等,設中華佛教聯合會籌備處于北京,呈內政部備案,以便推派代表,出席今秋東亞佛教大會(自傳十九;略史;海六、四“事紀”;海六、五“事紀”)。大師作“中華佛教聯合會應如何組織耶”,主在家、出家分組而後合組。
法會期間,大師兼爲藏文學院講“攝大乘論”,法尊記,僅至“所知依分”(海六、叁“通訊”)。大師論及大乘叁宗,于平等中顯有淺深之迹:“一、法空觀慧宗,……重破小乘法執。二、法相唯識宗,前宗雖以空慧洗盡法執,然離執之法相則未廣明,故以此宗繼之。……真如淨德宗,凡有言說可安立者,前宗攝盡而無余。此宗所明者,乃法空觀慧所生所顯,法相唯識所明所證之體也”。十九日,大師應燕京大學約,往講“爲學所以求真實”。熊東明由此發心學佛(自傳十九;論)。是春,班禅來京谒段執政(“班禅大師傳略”)。非宗教同盟,一時風起。文殊誕(四月二十七日)左近,大師偕胡子笏(妙觀)朝五臺山,宿碧山寺廣濟茅蓬。適風雪彌天,僅禮北臺菩薩頂(自傳十九;詩存)。五月,大師偕子笏抵太原。以莊蘊寬、汪大燮、葉恭綽、許世英、孫寶琦、熊
希齡、湯芗銘等先容,受閻百川之招待。惟晤談之余,意趣不盡惬洽(自傳十九;海六、十“通訊”)。大師訪山西村政;遊晉祠(五月五日)等名勝。于洗心社之自省堂,講“佛法與孔子之道”(自傳十九;海六、六“太原四團體歡迎太虛法師之演講錄”)。大師經石家莊回北京。時大勇決改組藏文學院爲留藏學法團,專學藏密(自傳十九;海六、六“事紀”)。因乞大師開示,書四偈示之:“心佛衆生,一如無別;下同悲仰,上齊慈力(本依)。率身律儀,澡心冰雪;嚴己正人,住持體立(嚴正)。寬消峻怨,和凝厚德;事緣吉羊,成由福德(寬和)。隨順時機,施行法教;攝化無方,廣學善巧”(攝化)。大勇後以六月四日(“閏四月十叁日”)成行(海六、六“事紀”)。能海之入藏學密,亦是年叁、四月(“叁月”)事(海六、五“事紀”)。大師離京南下,沿途經濟南、南京、常州、無錫、蘇州,並小住遊覽,所至均紀以詩(自傳十九;箴新僧;詩存)。時佛化新青年會複活,而武院同學會,是春又出版新僧──大醒、迦林、寄塵負責,老僧爲之驚恨。大師遊曆歸來,作“箴新僧”,以緩和老僧惡感(文)。大師抵上海,天童寺退居淨心,住持文質,已在滬迎候(海六、五“事紀”)。偕赴甯波,禮育王舍利塔已,去天童寺講楞伽經。六月初開講,陳慧秉記錄,成“楞伽經義記”(自傳十九)。經期中山居閑適,遊天童諸勝,皆有題詠(自傳十九;詩存)。“悲圓居士集序”,“大覺苾刍塔銘並序”,均作于此時。大師爲東亞佛教大會,撰“敬告亞洲佛教徒”,蔡伯毅爲譯成日文(海六、八“通訊”)。講畢,大師抵滬。七月二十九日、叁十日(“初八初九兩日”),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講演佛乘(自傳十九;海六、七“事紀”)。
按:居士林說法,自傳誤爲北京初回,未去天童之間。八月四日(“六月十四日”),大師抵廬山大林寺。十日起,開暑期講演會叁日。北大教授張怡荪,臺灣故友善慧,並參預演講。大師講世俗谛的人生觀(海六、七“事紀”),發揮“仁義禮樂之仁德”:“今雖欲行儒之行,而本之于佛而又歸之于佛也”。大師是年多以儒爲方便。致段執政書:“撷華夏之文化,體佛用儒”;複衛禮賢書:“先從大乘佛化,以得到符合內外上下,渾然一體之宇宙人生實際之孔家儒化與大乘佛化,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太原,講“佛法與孔子之道”;其後複作“中國人用中國法之自救”。自謂:感于中國之日亂,列強之不足恃,主張發揚宋元來之“國民性道德”──叁教融合之精義,淬砺而振作之。其項目爲“一、建佛法以建信基”,“二、用老莊以解世紛”,“叁、宗孔孟以全人德”,“四、歸佛法以暢生性”。大師晚年論發揚中國文化,要不出此。
是年夏秋,大師設廬山學宭于大林寺,以會覺、大醒、滿智、迦林爲學員,令習英文與佛學(熊東明從學佛法于山),爲寰遊歐美布教之預備(自傳十七;寰遊記一;略史)。大師素以振興佛教(唯中國能振興大乘佛教)救世界,今乃欲先著手于世界運動,格化西人,庶乎國人因西人之信仰佛法而信佛。方針一變。是秋,唐大圓回湘;海潮音移廬山,九期起,改由會覺編輯(南北東西的海潮音;海潮音十五年來之總檢閱)。支那內學院,擴設法相大學。廈門南普陀寺,禮請常惺創辦閩南佛學院(海六、七“事紀”)。國民大學函商增設佛學史,或印度哲學史,請大師爲教授,辭之未就(覆國民大學函)。時東密藏密,泛濫日深。蒙藏喇嘛,“形服同俗,酒肉公開”。東密則:“曰俗形居中臺也,曰定妃爲女形也”,而居士據以傳法;且誇“即身成佛爲
獨具之勝義”。大師慨中國佛教漸陷混亂,有“弁髦戒行,上苴淨業”之危(普陀印老同感)。春日,大師作“今佛教中之男女僧俗顯密問題”。在廬山學宭,更講“論即身成佛”,“中國現時密宗複興之趨勢”。主張:納于教理,軌以戒律,嚴其限製。望大心比丘,深入東密藏密而冶爲中密。讀大師致王弘願書(七),可概見當時爭論情形:“比年天下洶洶,人失其性,莫非值利譽則貪癡即縱,處人己則瞋慢相陵。播流四毒,構成衆凶。乃知非先自降伏煩惱,則凡百皆爲資福之具耳。宏法!宏法!多少人將假此名以行其惡!語之曷勝痛心。去春雷斧之事,日僧演華等續續來信,且宣誓以證其所雲之皆實。余以君等已心喪其主,客氣用事,不能止惡,徒以長瞋,因之默爾而息。其意在不添火宅之焰,非有他也。近衡時局,稍發危言。乃聞門弟述君于所撰之報紙,公然惡口相加;余惟有痛自慚愧,祝君心快而已,他複何言”!
大師廬山講學,更有“阿陀那識論”,“論法相必宗唯識”,“議佛教辦學法”。大師立法相定義:“空前之法執非法相”,“遮破法執之空慧非法相”,“安立非安立圓融之法界非法相”;據是遮落聲聞、般若等經論,法相爲慈氏系獨得,而明其必宗唯識。是年,編廬山講稿爲“廬山學”,由泰東書局印行(自傳十七)。十月九日,大師由廬山過南京,大醒等隨行(學宭停辦)。大師訪歐陽竟無,參觀法相大學;受邀說法,講“認識的地位論”。時武院研究生,有數人于此受學(自傳十九;海六、十“時事”)。按:自傳以此事爲去廬山之前,誤。十日,抵蘇州。應北寺昭叁,及張仲仁等請,講仁王護國般若經于北塔寺,有李印泉(根源)等參聽。二十六日(“八日”),受皈戒者叁百余人;法會圓滿(自傳十九;海六、十“時事”“攝影”;人物志憶十二;追悼熊秉叁張仲仁兩先生)。當日還滬。
按:志憶謂:曆叁月余,指包冬季再來而言。法會期中,大師于東吳大學講“我之宗教觀”;師範學校講“人生問題之解決”;基督教青年會講“佛法”(自傳十九;海六、十“時事”)。大師論及宗教之將來,以爲:“人世既長有不滿足而邀求無限永存之心意,即宗教有長在之余地”。“人心要求滿足之心不一致,……由宗教要求而有宗教之存在,宗教即不能統一”。其時,大師雖再受任爲武昌佛學院院長(海六、七“事紀”),然以信衆離心,未能實現建僧本意,大有舍棄之心(空也“致張化聲函”;會覺滿智“致大師書”)。得昭叁同意,擬接收北塔寺,籌辦中華佛教大學(自傳十九)。廬山所講“議佛教辦學法”,即此…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