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同”,孫中山之“天下爲公”,而目標則仍在佛教:“宗教修養,即大同的道德教育之綱骨”。“修養之究竟,莫過于圓成正覺,普濟群生”。是年夏,謝慧堅(鑄陳)編成“太虛法師文鈔”。初集凡叁編:雅言,世論,佛學;交中華書局印行(無言“太虛法師文鈔初集跋”)。
大師約晤胞妹于上海敬心寺。時止安將往廈門,于敬心寺親見之(止安爲編者說)。考自傳原稿,于生母病卒下,有“母親遺在李家的叁個弟妹,也更無消息。在民國十六年,偶過長安,聞一熟人談及”。書至此,即勾去之。大師必從是得弟妹消息,故一度約晤。七月大師至杭州靈隱寺休夏,得住持慧明、監院玉皇之厚遇(自傳二十一)。時歐陽竟無發表“論作師”一文,主在家得爲出家者之師,得受出家者之禮拜。大師不以爲然,作“與竟無居士論作師”,決言住持佛法爲出家者之責。結論雲:“于穢土中,七衆律儀,大小共遵。非別出家在家即爲小乘,而大乘無出家在家之分宜也。于此七衆律儀,不惟住某衆不守某衆戒條爲毀犯,其住某衆不安某衆之分,如以近事淩躐比丘,尤爲毀壞七衆全部律儀,亦即爲毀一切菩薩律儀。故具大悲方便而護法護有情者,此宜知慎”!大師編“佛法救世主義”,亦名“淨化主義”,十九爲剪裁舊作綴輯而成。論以“心的淨化”(立志、修行、成德),“器的淨化”,“衆的淨化”爲次。時大師休夏靈隱,“靜居觀物變,渾欲入山深”(詩存),態度頗爲消極。潮音編者雲(海八、八“圖”):“友人造訪歸來言:法師近似抱有消極之觀念。嘗曰:今佛法既衰,僧亦不振,外摧內腐,其何以自存哉!余雖力竭聲撕,其奈如聾若啞之僧徒何”!
七月十五日,武漢政府反*。八月十二日,蔣中正辭職下野。夏秋間浙江省府有逐僧之議。上海程雪樓、施省之、王一亭等,組佛教維持會,向當局呼籲(追念王一亭長者)。時弘一在杭,致書有關當局,推薦由大師與弘傘出爲整理(林子青“弘一大師年譜”)。九月,蔣中正電邀大師遊奉化雪寶寺(黃膺白時稱道大師于蔣氏之前,因有此約)。大師抵雪窦,與蔣氏長談竟日。因相偕(及吳禮卿,張文白)遊千丈岩。翌日(十日),“中秋”,大師寓溪口文昌閣。相與賞月,爲蔣氏夫婦(經國之母),及張吳等略說心經大意(自傳二十二;詩存)。大師即景賦詩,有“千古相知有明月,一生難忘是中秋”句。國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從狂風暴雨中複歸安定,得以泄沓混日,確與此夜此人有關。大師和玉皇贈蔣歸隱詩以贈(詩存):“黨國安危系,青山未是歸。出曾驚鬼侮,退豈贻人譏!此日藏雲豹,他年縛海豨。大雄能大忍,莫使素心違”!十一日,大師返甬,致函申謝,並告以赴歐美遊化之意。蔣氏因囑陳果夫,以叁千元爲助(自傳二十二;寰遊記)。二十七日(“九月二日”),大師于廈門主持閩院秋季開學禮。時常惺以王竹村邀,先于暑期離閩,赴滇弘法;教務由蕙庭主持,會覺、滿智爲教師(自傳二十一;常惺法師塔銘並序;海八、十“佛化新聞”)。大師留廈期間,于閩院講“救僧運動”,談玄記。大師極言:住持佛教,“必須有出家的真僧”。所論救僧之道,積極則:“真修實證以成果”,“舍身利衆以成行”,“勤學明理以傳教”。消極則:“自營生計以離譏”,“嚴擇出家以清源”,“寬許還俗以除僞”。“帝製于神民製于佛之根據”,亦此時講。十月十四日,觀音誕。大師致書常惺,勸以勿去西藏學密:“融攝魔梵,漸喪佛真之泛神秘密乘,殊非建立叁寶之根本。“經書十倍華土”,“聖證多有其人”,藏僧誇言,未堪保信!且試探藏密,僧俗已有多人;法師自可遊心叁十七菩提分法,以之奮追千古,宏範叁界,何用門頭戶底去依傍之也!因有相知之雅,敢盡進言之責。非太虛不能言此,非法師不足信此!若息緣之處,則泉州雪峰亦上選也。願法師決之”!大師偕會泉、陳定谟,遊漳州南山寺,訪白雲岩朱熹解經處(自傳二十一;詩存)。時湘省佛教,以唐生智老師顧淨緣,組佛化會,秋初辦兩湖佛教講習所,強力接收寺院財産,逮捕住持,槍殺佛學院學生素禅,全湘騷然。迨唐以十一月下野,佛化會解散,僧魂乃得稍定(海九、叁“通訊”)。十月,大師回杭,住靈隱寺,潛心著述。撰現實主義(自傳二十一)。後改名真現實論,且以當時編集,爲真現實之宗依編。本論規模宏大,極其量,足以貫攝一切佛法,破攝一切世學。大師獨到之思想,多含攝其中。其以現實論爲名,蓋深有苦衷。如“救僧運動”雲:“今時從唯物論産生出來的科學思想,根本與佛教異趣。……現代最普遍之思想,則有人本主義與實驗主義。這二種,立足在人身眼耳鼻舌所能見能聞能嗅能味之上。佛法“以心爲本”,而所說的叁世因果,五趣流轉,幾成爲他們射矢之的”。大師爲此而論現實,論徹底之現實。即常前具體之變現事實而析其因素(現變實事──無始恒轉),因素非事變外,故不得執色等質素爲本以成事。據此變現事素而明實性(現事實性──無性緣成),實理非事素外,故不得執實理爲本以起事。即此現事理性以如實覺(現覺實性──無相真如),則如理實證,不偏不謬。本此現覺以觀實變(現覺實變──無元心樞),則變非心外,乃顯“無元心樞”之不思議現實。此本現實如是,而唯佛能實證實說,唯佛法能盡現實之量:大師如此以成立“以心爲本”之佛法。進言之,則唯佛法乃爲真現實,如雲:“何謂現實主義乃佛陀無主義之主義耶?除佛陀外,莫不爲非現實而有主義之主義故。宗教執唯神故;哲學與科學,執唯我或唯物故;實驗主義或實際主義、實用主義、又現實主義、實證主義,似爲現實主義,然未脫唯我或唯物之執;孔家哲學似爲現實主義,然未窮現實之量而猶有拘局;故佛陀爲無主義主義之現實主義者。而現實主義,雖鏡涵萬流,含容一切,要非佛陀不足以正其名也。以簡別世俗現實主義,故名曰真現實論”。十一月基督將軍馮玉祥,下毀佛令,河南佛教被摧殘殆盡。十二月大師著自由史觀,爲大師名作之一。大師謂:“第叁活動系(有情),完備“聚散變化”、“死限生殖”、“永續統攝”、“自覺進化”之四潛能也,故有充分自由活動而表現爲有情類也”。“動物而至人類,其自由性遂臻高度,然其被囚之桎梏猶在焉。得身體而生也,則爲身體饑寒、淫疲、病死所因;依社會而存也,則爲社會製度、習慣、風尚所囚;藉根境而知也,則爲心境、時空、名數、事物所囚。故吾人正當之所爲,唯自用自由源泉之心知活動,自解放重重被囚之桎梏,以增進其自由而完成其自由之本性耳”。大師以爲:專權而反自由之原理,爲唯神、唯我、唯物。近代史上之自由運動,爲唯神、唯我、唯物之各式帝國主義所障礙而未能完成,故應以佛陀現實主義之自由原理──四真觀境,八正道行,叁德藏果──而完成之。其要在:創建自由史觀之世界教育,社會經濟,國際政治。而“真社會主義之經濟,與真民治主義之政治,皆待真共和之世界教育而成功”。此項思想,蓋仍民元來社會革命觀點而完成之(自傳四)。是冬明春大師多評論世學之作:“評郭沫若論文化”,“評(邁格文)佛家哲學通論”,“說四度以上的事”,“論(韋爾斯)世界史綱”,“評(渡邊秀方)中國學術史概論”,“東方雜志短評四則”,“評胡適戴震哲學”等。大師于論世界史綱,提出“無始進化說”,有其獨到之見:“其法,應剖叁史:曰人文史,曰地質史,曰天體史。以現今實際之人物地球星系天空爲立足點。從作史之年,逆推而上。……先廣搜地球人類一切文語傳記,旁參諸現存之古刹古物爲材料,細心推析,以忠實之純客觀,察果求因,以敘其後先之變嬗。上推至無複文語傳記而止,約六千余載,曰人文史。從是,石器岩層更上推之,曰地質史。遠至地球由日裂生、與各星及天空中無數恒星系;且觀此太陽系未成以前,此處爲一空洞無物之以太電子界,曰天體史。于是爲察因求果之推斷,結論今此地球人類之果,由若何演成;並預言今後之人物地球當若何,以至今後此一太陽系終當壞滅,再爲空洞無物之以太電子果”。如此,則世界爲無始恒轉之世界,不斷流轉于“成住壞空”之曆程,進化僅爲片面之真理。時吳稚晖受梁漱溟等影響,誤會佛法,以佛法爲“人死觀”,大師特致長函,與論佛法及政治(書)。發表告徒衆書。大師初冬有海潮音停刊之議,徒衆多有籌商維持者。大師因指出佛教運動之重大危機,爲“俗之僧奪”,“僧之俗變”,而告覺社以來之根本主張:“夫此(佛法救世)運動之失敗,舊佛徒不足責,獨責出家在家之新佛徒,昧于分宜耳!在家新佛徒昧其分宜,不及者,則腐化僻化于舊僧,于是遂欲以齋公齋婆放生念佛了之;或由有錢及欲發財以過安閑生活了之;江浙之在家佛徒比比然也。太過者,則以僧之無能而不足崇也,欲奪住持佛教之僧位而代之,爲法相、真言之學者又比比然也。殊不知其分內所宜爲者,當上摧隱逸之僻化,下破迷俗之腐化,敬佛法僧,信業果報以安定心志,行十善法、作四攝事以立身處群”。“出家新佛教徒昧其分宜,不及者,亦腐化僻化于舊僧,遂欲以當寺職、充院主了之;或欲以逸居無事,念佛等死了之。太過者,則唯知以辦學、宣傳、服務、作工爲事,而欲取僧之寺院産業,皆化爲基督教青年會式而後快。無法以達之也,則紛紛退僧而返俗,以自尋其新式之生活。殊不知其分內之所宜爲者,固當以持戒、忍辱、苦行爲本,深入僻僧中以自爲出世之修證,而開發彼爲法爲衆之悲願;深入腐僧中以潛行應世之教化,而引起彼求學持戒之慚愧”。覺社以來對于佛法之一貫宗旨,即叁寶觀。今摘其第一項:“佛之根本觀念,必在釋迦牟尼佛”。“一切經律,皆源本佛所宣說之聲教,由佛徒曆次結集而成者”。“勝義僧寶,雖在叁乘聖衆或賢衆中,但此土之住持僧寶…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