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师出席江夏堂之欢送大会。大师原拟游历宣化,远去欧美;以不惯热带生活,乃决意回国(白传二十;略史;寰游记一;海七、十“事纪”)。十日,国民革命军克武昌。佛学院及汉口佛教会,均陷于停顿。善因离佛学院返湘;学院由大敬守屋(佛学院院董会略史;自传十一)。十一日,大师乘德加大轮船启程回国。与前厦门大学校长黄琬(孟圭)同舟,倾谈颇不寂寞(自传二十;海七、十一“事纪”)。十五日,重九,舟过香港。大师偕黄琬登太平山顶。次日,曾星瑚等陪游青山寺。值寺中开戒,寺主显奇率众欢迎,请为开示(自传二十;记归舟过香港之所感;从香港的感想说到香港的佛教)。十八(九?)日晚,轮过厦门,会泉、转逢、常惺、王拯邦等来迎,强大师小留。曲从众意,上岸宿日光岩(自传二十;海七、十一“事纪”)。二十日,过厦门,经市场向南普陀寺,沿途受盛大之欢迎。洪鸿儒、余超、缪子才、神田慧云等,预欢迎之行列。至寺,赴闽南佛学院之欢迎会(自传二十;海七、十一“事纪”)。二十一日,南普陀寺,柬约绅商学僧界领袖,举行隆重之欢宴。与大师同席者,林文庆、周树人(鲁迅)、孙贵定、张颐(真如)、沈士远、庄泽宣、顾颉刚、陈定谟、罗培常、缪子才等(自传二十;人物志忆十)。鲁迅对大师之印象,为“和易近人,思想通泰”(孙伏园“鲁迅先生眼中之太虚法师”)。陈定谟由是发心学佛。按:志忆以此为十八年欧美归来事,误。二十二日,大师偕常惺、蕙庭等,赴厦门大学参观,应约为讲“缘起性空之宇宙观”,常惺记(自传二十)。二十三日,各界假教育会,欢迎大师说法,大师为讲“大乘佛法的真义”,为现实与精进(海七、十一“事纪”)。二十五日,观音诞。大师往游白鹿洞、虎溪岩等(海七、十一“事纪”)。时有“南普陀题石”一律:“南海普陀崇佛刹,虎溪白鹿拟匡庐。千岩百洞奇难状,陨石飞星古所都。水鸟皆谈不生法,云林巧绘太平图。山狮十八惊呼起,一吼当令万象苏”!大师抵沪之翌日,送别日本之中华佛教视察团于轮中(自传二十;法舫译“日本佛教徒之现代中华佛教观”)。由佛化教育社,约集上海新闻界戈公振等,大师发表南洋游化之谈话(自传二十)。十一月十四日,大师应尚贤堂李佳白约,讲“佛法应如何普及今世”,李氏译之以载字林报。其中论及天神创造说等之谬妄,引起西人之难问,大师复为文答之(自传二十;爱之崇拜;海七、十二“言论”)。韩人玉观彬,因听讲而发心皈信,大师名以“慧观”(自传二十;海七、十二“时事”)。某星期日,大师于尚贤堂讲“爱之崇拜”。李佳白以中国当时之反宗教运动,由于缺乏爱之观念。大师乃谓:不应盲从我执之爱,爱亦为战争苦恼之因,故应崇拜依觉悟人生万物而起之大慈悲(文)。其时,大师电孙馨远,就其辖内,宣传佛化教育;得孙氏赞许。大师乃约王一亭、刘仁宣、张煌等会商,决定五项办法(大云七十四期)。后联军刘参谋催往讲演,大师携嘿庵同行(致嘿庵书)。十二月二十六日(“十一月二十二”),大严卒于宝华(“华山大严上人事略”)。时大师有“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之作。所论大乘三宗,有以“法性空慧”为不了之意。
法性空慧宗────显空未具显不空┐法相唯识宗──┐├───无为真有为非真┌──┴─空不空具显──┘法界圆觉宗───────────────为无为皆真
是年冬,两湖佛教,陷于革命之大混乱中。僧界组湖南民众佛化协会以适时,有“佛法不是宗教”,“拥护佛法即是拥护革命”,“要以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精神努力革命”等口号。晓观、开悟等,集僧侣千余人,一致加入国民革命会(海七、十二“现代佛教史料”)。然占寺夺产之风未曾稍戢。时大愚掩关庐山,痛心湘鄂赣间之大混乱,悲心激切,志求速得神通以救世(自传十一)。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丙寅──丁卯),大师三十九岁。
一月九日,日人石井澄来沪视察佛教,访大师于佛化教育社(海八、一“佛教时事月纪”)。
十六日,大师开讲“佛之修学法”于尚贤堂,凡三讲(逢星期日)(李佳白“致太虚法师书”),唐大定记。大师对佛法之重要意见,悉摄于此,兹列为科目表以见一班:
┌─绝对独立之特德┌─独立与发展─┤│└─无限发展之自由佛学之根本精神─┤│┌─缘起性空之和合└─和合与增上─┤└─相应互资之增上┌─圣心与凡识之异┌─来源与施设─┤│└─应机与随执之异佛学之特殊性质─┤│┌─有漏与无漏之别└─无漏与离言─┤└─著言与离言之别┌─参用史实之考证┌─考据与仰信─┤│└─尊重果觉之仰信
修学之适当态度─┤│┌─广探教海之义理└─教义与宗趣─┤└─寻究宗极之行趣
时教难因革命军事扩展而日益严重。显教、大醒、悦安等,集询应付办法。大师知“僧伽制度论”已失时效,乃作“僧制今论”(自传二十一;略史;整理僧伽制度论跋)。定僧数为二十万人,合教区为五区,析僧众为长老、学行、服务、尼四众;析信众为皈戒、研究、女──三众。论曰:“今佛化重心移信众。而时代趋势又侧重生计,僧众亦不能不为生利分子以谋自立于社会”。“此七众:一者、可广摄学理之研究者;二者、可别开僧众中之从事于资生事业者。此依今此佛化众情状,及适应现社会,不得不然也”。按:“自传”与“整理僧伽制度论跋”,以此为十五年(或冬)作。“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辞”及“建僧大纲”,则谓十六年作。十五年冬,应是指旧历说。二月二日,“丁卯元旦”,大师于上海筹备之“法苑”,举行开幕礼。章太炎王一亭、谢铸陈、王森甫、陈维东等,并来参法会。法苑乃本“整理僧伽制度论”而设立,为一改良经忏(除去其迷妄,扩大其内容)组织。谋于此获得经济基础,以作新僧运动。经济之援助者,为玉慧观。助理进行者,为嘿庵、悦安等(自传二十一;海八、一“破天荒之新僧运动”)。时革命风暴,迫在目前,大师不依“僧制今论”,与研究佛学者相联络,导一般僧众从事资生工作,乃欲藉改良愚迷陋习之经忏生活以谋发展,似非善策!使当年三民主义革命而真能实现,则“经忏”决为取消而非改良也!是年大师,多与章太炎晤谈。章氏书(陈白沙赠太虚上人诗句)“性空彼此无差别,力大乾坤可跌交”一联以赠(人物志忆二)。二十四日(“二十三日”),法苑之祈祷息灾会开始,凡七日。大师略说“楞伽大意”。时李开侁、陈元白、汤芗铭等,并因战事集沪,时来法苑。李开侁从持松修密(自传二十一;薝葡集序;海七、十二“时事”;海八、二“佛教时事月纪”)。大师于法苑,为张歆海及王森甫,依佛式婚仪主婚,引起旧派之猛烈反对,甚或指法苑为共党机关。法苑之经忏来源,因以大受影响(自传二十一;退休僧“致太虚法师书”;臧贯禅与唐大定往来书)。三月,国民革命军入上海、南京。南京法相大学解体;内学院亦陷入窘境。时张宗载西抵武汉,忽以锄奸会名义,遍发传单,大骂僧尼,诬加罪状(孙荣嘉“致太虚法师书”)。在汉口办无畏月刊,以涉及顾净缘,被捕多月(自传二十一;乐观为编者说)。佛化新青年会,于是而息。佛化新青年会,初意未尝无建树之热忱(陈维东、宁达蕴、邵福宸,始终未失信仰)。然以经济来源之不正常,佛教信解之不充分,而大师又未尝予以坚强之领导;乃于革命潮来,灰飞烟灭!大师感于政教之失序,发表“以佛法解决现世困难”;“告强资阶级”以施舍,“告贫弱阶级”以戒忍;“告催残道德文化者”,“告保持道德文化者”;“告毁坏佛教者”,“告佛教内外护”。告保持道德文化者之言论,可发人深省:“勿空言以保持道德文化为号召!不发真切慈悲之意,不求适宜方便之行,徒以陈腐古板,违时鸣高为保持,则愈招反动之摧残;名为保持,实销灭之矣!慎之!勉之”!海潮音自第四期起,由楞伽山民(悦安)编辑(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四月二日,南京开始清党。时厦门南普陀寺,住持会泉任满;大众感于僧寺之危机,因常惺推荐,公举大师为住持。转逢、常惺、转岸来沪礼请。法苑适陷于维持为难,遂允就其请;而法苑宣告结束(自传二十一;常惺法师塔铭并序;海八、四──五“佛化时事杂记”)。
大师偕常惺先去福州,谋定护持福建僧寺之本。晤方声涛、陈石遗等,语以维护。军政当局欢宴大师于功德林,大师为说信仰佛法与从事革命之相成(为军政当局开示)。值胡任支,因得李子宽(基鸿、了空)从中调护,闽省僧寺稍安。大师在福州,应青年觉(般若)社,圆觉学社等信众之欢迎;兼游鼓山、怡山诸胜(自传二十一;海八、九“杂记”)。二十九日(“三月二十八日”),大师于厦门南普陀寺,行住持进院礼,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寺务,以转岸、觉斌为监院,转逢为都监以统理之(自传二十一;海八、四──五“佛化时事杂记”)。大师为阅院员生,讲“行为学与唯根论及唯身论”,蕙庭记。大师不满行为派心理学之强调行为以代替心理,以其为佛法之大障。特引楞严之唯根论,范缜神灭论之唯身论,明行为心理学近似于佛法;然此为不了义说,究竟则为阿陀那识为本之唯识。是年一月,大师有“行为学与心理学”之发表;冬,有“再论心理学与行为学”,“候尔特意识学与佛学”之作。大师于唯物论之行为派心理学,严切注意如此!五月初(七日前),大师回沪(自传二十一;叶青眼“致太虚法师书”)。六月五日,大师于上海作“说革命”(文)。大师时撰“以大同的道德教育造成世界和平”,将偕陈定谟出席坎拿大之世界教育会议,进而游化欧美。由杨明尘兄弟,及南普陀寺助以旅费。濒行,以事未果,乃托郭秉文代为提出(寰游记;自传二十二;文)。此为理想教育之又一型。虽缘饰于礼运之“…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