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P26

  ..續本文上一頁。是晚,大師與倫敦佛教會長亨利士,公開講演佛學與某社(寰遊記)。十一月一日,章士钊來寓訪晤,談東西文化(寰遊記)。大師遊觀所得,乃知“東方文化一名,所指極廣。……決非舉一二種可爲之代表;亦非立一二種概念,如所謂西方是物質文化,東方是精神文化等類所能說明”(東方文化正名)。叁日,大師以蔡孑民之介,得羅素電約,偕陳濟博訪于海濱之山舍(寰遊記;陳濟博“與羅素先生之談話”)。其談話,略雲:“師:吾爲研究佛陀所說大小乘法之理論者。……于先生之學說,亦頗曾涉略。……喜先生之卓見迥不猶人!……今日深幸得與先生一談。羅:吾亦思研究佛學,但恨未能耳!不知吾之哲學,與佛學有相同之點否?師:先生之哲學,頗多與佛學同點。……先生既祗認有如飛而遊之感覺,與感覺“今有”,而又創說有“中立特體”。此之中立特體,其即感覺或感覺今有耶?抑爲感覺與感覺今有之下,更根本之另一法耶?若爲另一法,則有違只認有感覺與感覺今有之主張!若即感覺與感覺今有,則何須更說此中立特體焉?羅:此問題,吾尚在思考中,猶難更爲決定。師:先生所謂之中立特體,爲各各獨立存在之非因緣生法耶?仰與若心若物等同爲因緣所生法耶?羅:此中立特體,是否亦爲因緣所生法,乃如旅行到荒漠中,尚未能決定其方向一樣。

  師:若中立特體爲各各獨立存在之非因緣所生法,則近于佛學中小乘一切有部之實有法。若亦爲因緣所生法,則近于大乘緣生性空之法。此有小乘之阿毗達磨毗婆沙論,及大乘之中觀論等,主張其說,似可供給先生之解決前二問題之參考。先生亦曾研究之乎!羅:若于佛學書,只看過幾冊英文譯本。所舉二論,恐唯中國文所有,惜不能研究之!吾昔年遊曆中國,知中國爲今後世界中極有希望之一國。大師新從中國來,中國之政治情形,可言其大略乎?師:據吾離開中國時所知者以言,則中國已統一于國民黨政府。內部能融合一致而不分裂,則中國從此走上安內攘外之政治軌道”。四日,大師應摩诃菩提會倫敦分會(秘書達耶海瓦維塔恩)之約,往講“小乘與大乘之關系”,陳濟博譯語。大師勉以爲世界佛教聯合之組織(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五日晚,赴倫敦佛教會,講“佛學聯合研究之必要”,曾憲孚譯語。並議定:該會所出佛學月刊,任傳譯中國佛學之責。由會長亨佛利士,任聯絡英國佛學界,籌設世界佛學院倫敦籌備處(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今存倫敦無線電臺廣播之“告全球佛學同志”,疑即此晚所講。六日,大師偕陳濟博抵比京(寰遊記)。七日,訪王公使景歧;偕赴中比友誼會之聚餐會。大師與王公使、比駐華公使華洛斯、國那社社長泰士合影(寰遊記)。八日,大師偕陳濟博,應齊爾教授之約晤;會見梵文教授杜門,希臘文教授格列古爾,波多大學哲學教授兌生,星洲新國民報記者胡鑒民。大師與齊爾談其自由哲學,與大師自由史觀,意見爲近。翌日,鑒民以所譯自由哲學來,大師因爲之作跋。鑒民作“太虛法師在歐州”,載于星洲日報;介紹大師學業,頗致推崇(寰遊記;跋自由哲學;鑒民“太虛法師在歐洲”)。九日,應東方學會約,晤會長普善,荷蘭佛學者費式爾等(寰遊記)。十一日,參加王公使夫人發起之海外拒毒後援會成立會(寰遊記)。

  十二日,大師與陳濟博,訪滑鐵盧之古戰場,觀戰地寫真之油畫(寰遊記)。十叁日,應東方學會之茶會。費式爾贈大師以菩薩地經(殘片)梵丈法文華文之會譯(寰遊記)。十四日,鄭松堂以德國佛郎府大學中國學院衛禮賢院長之函來迓(寰遊記)。十五日,費爾式來寓,咨訪佛學。大師爲略說成唯識論大意。是晚,大師偕鄭松堂(太樸)乘車去德,王公使等均來送別(寰遊記)。十六日,大師抵德之佛郎府。寓雷博爾脫私家宿舍,幽靜閑曠,乃暫息征塵(寰遊記)。十七日,晤衛禮賢。商定:鄭君爲大師譯華成德,編書交敏興之雪洛斯書店出版。中國學院學員詹顯哲,常來爲大師譯語(寰遊記)。某日,大師訪詩人歌德之遺屋(寰遊記)。

  某日,達姆斯達德城之開在林伯爵,得張君劢介紹,函約大師往遊。開氏于佛學頗有所見;大師與談禅宗(寰遊記;與德人談話鱗爪)。二十九日,大師講“身命觀與人生觀”于佛郎府大學,衛禮賢譯語;聽者六、七百人,多半爲該校員生。大師舊識蔔爾熙公使,亦專誠來聽。是講稿,以緣起之“和合”“相續”爲身命,而以唯識、中觀義說之。德人讀此稿,多有來函商討者(寰遊記)。按:海刊十卷一期“佛教史料”,講題作“佛陀哲學原則”,誤。十二月一日,大師偕衛禮賢,詹顯哲去敏興(寰遊記)。按:海刊十卷一期“佛教史料”,謂大師于敏興中國學院講“佛學大綱”,衛禮賢譯語。實爲衛君代講之誤。五日,大師返佛郎府。寓中國學院,常占一室以誦經(寰遊記)。十二日晨,大師著衣誦經次,蔔爾熙公使來。蔔使約大師及衛禮賢,作萊茵河探勝之遊。與蔔使談及:國際間相忌相侵,終無以得人世之和樂(寰遊記;與德人談話鱗爪)。十四日,大師講演“佛學之變遷大勢及其新傾向”于中國學院,衛院長譯語。聽者二、叁百人,皆熱心東方文化及哲學與佛學之研究者(寰遊記;海十、一“佛學要聞”)。其間,大師與衛禮賢商決:以中國學院爲世院之德國通訊處,招集發起人。于院刊譯載中文佛經(寰遊記)。十七日晚,詹顯哲陪大師赴萊勃齊,應海裏士、萬燦之教授之請。至則時值寒假,乃改訂後期(寰遊記)。十八日,萬燦之來訪。以海裏士之邀,往參觀東方學院,與海裏士、魏勒晤談(寰遊記)。下午,應杜裏舒教授之約晤(蔡孑民、張君劢介紹)。大師詢其“隱德來希,爲原始唯一而終歸于一,抑生物始終各有其一”?杜氏承認前說,而以始終之間, ,則各生物各有其一(寰遊記)。十九日,應愛吉士教授之邀晤。愛氏謂:“在科學思想上能建立世界新宗教者,唯有佛教”(寰遊記;與德人談話鱗爪, )。, 二十日,抵柏林。時詹顯哲應國府之法院編修職,大師乃與話別(寰遊記)。某日,訪中國公使館,晤梁秘書穎文。年底無事,日與留德學生俞大維、趙懋華、周自新、錢子甯、李祖冰、鄧名方等相晤談。並晤鄧演達、黃祺翔、任右民、巴玉藻諸君。遊覽過年(寰遊記)。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戊辰──己巳),大師四十一歲。

  一月叁日,大師赴學生總會,共慶新年(寰遊記)。四日,遠東協會總秘書林待,以衛禮賢之介,約大師往晤;見會長叩爾納等(寰遊記)。五日,以駐日德使索爾夫之介,民族博物院萊辛(曾從梅光羲學)教授,約大師往晤(寰遊記)。六日,大師應約赴德國外交部,晤東方司長脫老乎脫孟,課長密歇爾遯。脫氏以上次歐戰,由于缺乏道德修養。大師告以:“歐洲以前本亦有宗教信仰,以爲道德涵養。但因近代科學知識之進步,歐洲以前所信之宗教,在科學理智上已難成立其信仰。故應有從科學理智而上達于最高最圓滿之佛法,以爲現代歐洲之新信仰,促進于道德之修養”(寰遊記;與德人談話鱗爪)。八日,大師出席德國遠東協會、外交部、大學院、柏林大學之聯合歡迎晚餐,商世界佛學院事。獲悉駐日索爾夫大使不日回德,因決留柏林小住(寰遊記)。其間,疊應哈勒、萊辛諸教授之茶會與晚餐(寰遊記)。十六日,大師四十初度,攝影自題(詩存):“浮生四十今初度,幻質飄零尚未央。風燭無常願無盡,海天雲水正茫茫”!旋偕鄭松堂,應(張君劢介紹)倭伊铿夫人約,去耶納,寓倭伊铿紀念室。

  晤倭夫人,甚致慨于近代之歐化,而表示仰慕中國古文化之熱忱。晚,開演講會,大師講“佛法與哲學”,鄭松堂譯語。聽者以倭伊铿哲學會會員爲多(寰遊記;與德人談話鱗爪;海十、一“佛教史料”)。十七日晨,參觀大學及擊劍會。午後,赴萊勃齊。晚,講“佛法與科學”于萊勃齊大學,鄭松堂譯語,聽衆近千人。杜裏舒、愛吉士、海裏士等,送大師回, 寓,設茶點再作長談(寰遊記;海十、一“佛教史料”)。十八日,還柏林(寰遊記)。是日,國務會議議決,公布“監督寺廟條例”二十一條,有以全部寺産充社會公益趨勢(略史;海十、一“佛教史料”)。二十日,維德海伯爵來訪,詢禅定與神通(寰遊記)。二十一日,博爾士滿教授,邀過其家茶敘(寰遊記)。二十二日,萊辛陪大師赴普魯士教育部長伯克之約晤。伯克允爲世院發起人;有成立佛學院意,大師乃以佛學之內容,應分教理與行果二部,由萊辛譯成德文以告之(寰遊記)。二十四日,聞蔣雨岩公使來柏林,大師偕萬燦之往訪(寰遊記)。二十五日,大師講學于民族博物院,萊辛譯語。聽衆六、七百人,以柏林大學師生爲多。旋赴柏林佛學者司泰恩凱成立之柏林佛學會,講“人生佛學”,聽衆百余,並信佛士女(寰遊記)。按:“中國近代之民族生活”,原注“在德國耶納城講,余乃仁記”。考遊記,耶納既無此講,余乃仁亦未至德國。據題推察,疑即于此民族博物院所講!二十六日,大師應留德學生總會約,集有志研究佛學之中國學生,爲之講演(寰遊記)。二十七日,司泰恩凱來訪。司氏于禅定頗多熏習。衛禮賢來訪,知徵求世院發起人,已得各國六十余人之贊允;大師乃與話別(寰遊記;與德人談話鱗爪)。

  二十八日,大師以法國外交部電邀等事,乃與柏林友人話別,離德去法,蔣公使來送行(寰遊記)。叁十日下午,大師還抵巴黎,余乃仁、胡詠麟、楊婁峰、信源等來迎(寰遊記)。二月一日,大師訪齊代辦。晚應希爾筏勒肥之約晤。時日本聞風興起,亦派僧侶來法傳教。希氏素與日友善,欲設法日佛教學院(寰遊記)。二日,大師奉藏佛及佛畫二幀,張供巴黎佛學會(設龍舒女士別墅)。集會員,與之商訂章程(寰遊記)。叁日,大師至東方博物院,應法國外交部之歡迎會,到伯希和、葛…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