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卯(一八九一──一八九二),大師叁歲。
光褚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一八九叁),大師四歲。
光緒十九年,癸巳(一八九叁──一八九四),大師五歲。
是年夏,大師生母再適于石門洲全鎮之李姓。大師依外祖母于離長安鎮叁裏之大隱庵,護視教養,賴外祖母一人(自傳一)。
次舅子綱,設蒙塾于庵,大師因從學讀書,學名沛林(自傳一)。是年起,大師常患瘧疾,發則纏綿數月。體虛弱,因時患夜遺(自傳一)。
光緒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一八九五),大師六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一八九六),大師七歲。
二叁年來,大師雖隨舅氏讀書,然以體弱多病,時學時辍;強記善忘,直等于
于不讀(自傳一)。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一八九七),大師八歲。
是年,從舅讀書于錢塘江邊之蒙館,受四書。晚間,一燈熒然,聽舅氏講解,兼及今古奇觀之類,解力日漸萌發,能對叁五字聯(自傳一)。
光緒二十叁年,丁酉(一八九七──一八九八),大師九歲。
是年,大師從舅還大隱庵(自傳一)。秋,外祖母去安徽九華山晉香,大師強以隨行。中途經平望小九華寺,鎮江金山寺,並入寺瞻禮。往返二叁月,爲大師遠遊之始(自傳一)。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一八九九),大師十歲。
正月,隨外祖母朝普陀山,住天華堂。順道禮甯波之天童、育王、靈峰諸刹;
于寺僧生活,深致歆慕(自傳一)。按:無言“太虛大師行略”,作“十叁歲又隨朝普陀”,誤。八月,戊戌政變。冬,外祖父張公其仁卒,年七十余;舅家日趨衰落(自傳一)。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一八九九──一九00),大師十一歲。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一九00──一九0一),大師十二歲。
大師九歲以來,多病多遊散,未能致力讀書(自傳一)。夏,北方有義和團之亂。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一九0一──一九0二),大師十叁歲。
春,大師入長安鎮沈震泰百貨商店爲學徒(自傳一)。
夏,大師生母張氏去世,年二十八,遺李姓子女叁。大師從外祖母久,母子情疏,雖得訊奔喪,竟未痛哭(自傳一)。八月,政府令各省州縣設學堂。佛教之寺院寺産,由是漸有被提及被占者。是年,外祖母離大隱庵,別住某村小庵(自傳一)。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一九0二──一九0叁),大師十四歲。
年初,大師以瘧疾時發退業,還依外祖母于某庵,養息溫讀。年來漸有文思,始學爲文(自傳一)。冬,去石門縣祭掃祖茔。大師承外祖母意,擬變賣或租賃祖遺産業,得資供膏火,以事科舉。未爲族人所允可,仍回長安(自傳一)。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一九0叁──一九0四),大師十五歲。
是年,大師入長安朱萬裕百貨商店作學徒。然以體弱不堪(爲店主)作繁瑣家
事,未能安心學習,時憧憬于佛門之自在(自傳一)。
光緒叁十年,甲辰(一九0四──一九0五),大師十六歲。
四月初,大師藉故離長安,擬去普陀山出家(自傳一)。大師幼失怙恃,長養于庵院,深受外祖母之宗教熏陶。以穎慧之資,處艱困之境,受神異之化;數曆名山大海,宜其想像富而不能以市井終老。其出家初志,雖因緣不一,而主要則在求神通。大師自謂:“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家”(禅律密淨四行論)。“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我的宗教經驗)。五月,大師出家于蘇州木渎浒墅鄉。初離長安,展轉抵平望。散步莺豆湖邊小九華寺;猛憶九歲之秋,曾隨外祖母入寺晉香。宿緣契合,因入寺求度。士達監院允之,攜往蘇州木渎浒墅鄉某小廟,爲之剃落,法名唯心(自傳二)。
九、十月間,士老挈大師往鎮海縣,依師祖奘老于團橋鎮之玉皇殿;爲立表字太虛。奘老慈祥護惜,見其有瘧疾,爲求醫藥,病乃漸愈(自傳二)。十一月,奘老陪大師往甯波天童寺受戒。戒和尚寄禅,教授阿阇黎了余,尊證阿阇黎道階,開堂師傅淨心,見大師年少質美,鹹以法器相許。時戒弟兄爲大師屬意者,有普陀山昱山(自傳二;人物志憶七)。寄禅,法名敬安,湘潭人。年十八(同治七年),投湘陰法華寺出家。于歧山悟入心地。尋至阿育王寺,燃指供養舍利,因自號八指頭陀。少失學,長而善詩,海內士大夫稱之。光緒二十八年,來主天童。任賢用能,百廢俱舉;夏講冬禅,一無虛歲,天童稱中興焉。是年,年五十四(中興佛教寄禅安和尚傳)。道階,法名常踐,湖南衡山人。從南嶽默庵學,宗天臺而兼賢首、唯識。是年,寄老請講彌陀疏鈔于天童,時年叁十七(南嶽道階法師小傳)。
十二月,寄老識大師神慧,囑奘老加意護持,爲修書介紹,往依甯波永豐寺歧昌受經(自傳二)。歧昌,別署水月,鄞縣人。少出家于江東永豐寺。能詩文,精音聲佛事,以表唱水陸忏文名于時。歧老無疾言,無遽色,品德粹然而精,大師歎爲不能及。時年五十一(自傳二;歧昌老和尚八十冥壽啓)。是年,日僧水野梅曉來華。助寺僧于長沙辦湖南僧學堂,以抵製官紳之占寺奪産;爲中國僧寺辦學保産之始(議佛教辦學法;從中國一般教育說到僧教育)。
光緒叁十一年,乙巳(一九0五──一九0六),大師十七歲。
是年,大師從歧老受法華經。間閱指月錄、高僧傳、王鳳洲綱鑒。始以禅錄中“話頭”默自參究(自傳二)。是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于東京。
光緒叁十二年,丙午(一九0六──一九0七),大師十八歲。
春,大師進受楞嚴經,兼習詩文。時圓映每袖詩過訪歧老,大師因得與爲文字交(自傳二)。圓映,法名宏悟,福建古田人。年十九,投鼓山出家。曾從天甯冶開習禅。二十六歲,來天童,依八指頭陀參究禅宗(葉性禮“圓映法師事略”)。是年,年二十九,漸以擅長文字見稱(自傳二)。夏,大師入天童,聽道老講法華經,始知佛與仙神不同。曾覆講“十如是”章,瓶寫無遺,聽者無不驚異(自傳二──叁;我的宗教經驗)。大師初住禅堂,習爲禅堂生活。一夕,大師入丈室請益,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和尚(寄老)下座,扭住大師鼻孔,大聲斥問;“是誰”?大師擺脫,禮拜而退。或以爲參禅有省,其實非也(自傳叁)。其後,受道老器識,命移住法師寮。飯余,爲講教觀綱宗、相宗八要。每與
圓映、會泉,學立叁支比量。大師于法師寮,得讀弘明集、廣弘明集、法琳傳等護教文獻,遠植日後弘護佛教之因(自傳叁)。七月望,“佛教自恣日”,大師于天童禦書樓,與圓映訂盟爲弟兄(自傳叁)。圓映手書盟書,今猶存。文雲:“夫綱常之大,莫大于五倫,而兄弟朋友,乃五倫之二也。世有生無兄弟,以異姓結手足之親;分列友朋,竟同盟寄腹心之托。即如桃園結義,管鮑通財,同安樂,共死生,千載鹹欽氣義。而吾侪身居方外,迹托塵中,雖曰割愛辭親,尤貴擇師處友。然友有善者焉,有惡者焉。善者固可有益于身心,惡者難免轉妨乎道業。悟自投身法苑,訪道禅林,所見同袍如許,求其如弟之少年聰敏,有志進修者,亦罕逢其匹也!兼之氣求聲應,心志感孚,是以欲結同參,以爲道助。恭對我佛座前,焚香致禱,披誠發願:願得同究一乘妙旨,同研叁藏玄文,同爲佛國棟梁,同作法門砥柱,同宏大教,同演真诠,乃至最末後身同證菩提,同成正覺!互相愛念,全始全終!今則謹立義規數則,以爲助道因緣,其各永遵,俾成法益!一則以心印心,親同骨肉;不可少懷異見,陽奉陰違!一則白首如新,曆久彌敬;不可泛交朋黨,背親向疏!一則以善勸勉,有過箴規;不可弗納忠言,任從己意!一則疾病相扶,患難相救;不可忘恩負義,袖手旁觀!一則安危與共,憂樂是均;不可但顧自身,不思大義!一則事必相商,言當忍納;不可諸般瞞昧,片語分離一則出處行藏,追隨晤對;不可輕離忍別,致歎參商!一則各自立志,宏法利生;不可虛度韶光,甘居人下!以上義規,各宜慎重!右錄盟心律一首:天涯聚首兩歡然,魚水相親夙有緣。手足情同交莫逆,安危誓共義周全!盟心志在真心印,助道功成覺道圓。並建法幢于處處,迷津廣作度人船。時維光緒叁十二年自恣日,于太白名山奎煥樓,盟兄今悟書。時年二十九歲。本命戊寅宮,五月十二日子時建生”。
按:太白名山即天童。今悟,爲圓映出家時之法名,乃曹洞宗派,“耀古複騰今”之今。其後,接甯波七塔寺法,乃改名弘悟,故與“圓映法師事略”不同。又,奎煥樓乃樓之正名;以樓藏清帝禦書,因俗稱禦書樓。樓有關帝像;然自圓映主席天童,改建法堂上層爲藏經樓,即移供關帝像于法堂樓上。圓映時年二十九,能屈交十七齡未滿之大師,眼力實有足多者!
秋初,仍回永豐寺續受楞嚴,兼閱四書五經(自傳叁)。
冬,奘老朝峨嵋山回,購得滋補參藥,授令服之;多年痼疾,霍然全愈,色身日臻康健(自傳叁)。是年(“出家二年”),大師初攝肖影,且自爲題(昧盦詩錄):“你!你!我認識你!我認識你!你就是你。你自題”。
光緒叁十叁年,丁未(一九0七──一九0八),大師十九歲。
是年夏,大師再去天童,聽道老講楞嚴經。閱楞嚴蒙鈔,楞嚴宗通,愛不忍釋
。暇從道老受相宗八要及五教儀,于教義乃略植初基(自傳叁)。秋,辭歧老,去慈溪汶溪西方寺閱大藏經。初以道老贊歎閱藏利益,心生向往。圓映力贊其成:初爲修書介紹,次複親送大師去汶溪。西方寺閱藏、大有造于大師之一生,故大師自謂:“後來他(圓映)與我雖不無抵牾,我想到西方寺的閱藏因緣,終不忘他的友誼”(自傳叁)。同閱藏經者,有淨寬(後爲鎮江金山寺方丈)、本一(後爲沙市章華寺方丈)、昱山。昱山(法名慧月,別署懶石,常州人,出家于普陀山普慧庵)與大師同戒,“朝夕晤對,研究唱和者,間續曆二叁載。真摯高純,爲(大師)生平第一益友”…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