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物志憶七;自傳叁;輯定毗陵集跋後)。冬,大師閱般若經有省。蛻脫俗塵,于佛法得新生自此始。如自傳(叁)雲:“積月余,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刹煥然炳現,如淩虛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曆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旋取閱華嚴經,恍然皆自心中現量境界。伸紙飛筆,隨意舒發,日數十紙,累千萬字。所有禅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所學內學教義,世谛文字,悉能隨心活用(自傳叁;我的宗教經驗;告徒衆書;相宗新舊二譯不同論書後)。
是年秋冬,大師目光忽成近視(自傳叁)。
光緒叁十四年,戊申(一九0八──一九0九),大師二十歲。
初春,溫州華山(雲泉)來西方寺。華山蓋開僧界風氣之先者!見大師神慧,乃爲力陳世界與中國之新趨勢,及佛教非速革流弊,振興僧學不爲功。時大師禅慧資心,頗不謂然,與辯十余日而莫決。因請觀其所攜新籍(康有爲大同書,梁啓超新民說,章太炎告佛子書、告白衣書,嚴複天演論,譚嗣同仁學),不覺爲之心折,遂與華山訂莫逆交。大師以佛學救世之宏願,由此勃發而不複能自遏,一轉先之超俗入真而爲回真向俗(自傳四;華山法師辭世記;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按:大師遇華山,辭世記作“光緒叁十四年”。告徒衆書亦謂:“民國前四年起,受(華山攜來)康有爲大同書、譚嗣同仁學”等影響。然自傳敘與華山相遇已,繼謂:“次年夏間,七塔寺請谛閑法師講四教儀”。人物志憶亦謂:“民國前五年,讀到先生以“白衣章炳麟”署名的告四衆佛子書”。是則大師之遇華山,爲光緒叁十叁年冬。二說相左,未知孰正!今謂晚年不免廢忘致誤,取早年之說爲定。夏,聽谛閑講四教儀集注于甯波七塔寺。華山欲乘間有所宣導,故與淨寬力勸大師往聽(自傳叁──四)。一日傍晚,谛老答學衆問次,明“七識無體,八識有體爲別”。大師就理申問,诘難數番,谛老爲齶眙半向。聽衆有非議者,谛老初不以爲忤(自傳叁)。
谛閑,法名古虛,浙江黃岩朱氏子。業藥,困于資,光緒六年投臨海白衣寺出家。九年,初聽法華于敏曦。十二年,初講法華于杭之六通。一再掩關于慈溪蘆山寺,溫州頭陀寺。參禅于金山;得天臺教法于迹端融。法緣甚盛,爲當時講師巨擘。是年,講于七塔寺,年五十(寶靜“谛公老法師年譜”;鮑海秋“谛閑法師幼年略狀”)。時圓映以某寺寺産糾紛,開罪甯波官府,被拘禁于縣衙。大師致函寄老,俠情噴湧,怪其不爲營救,語涉過激。寄老來七塔寺,面施呵責;大師乃不待法會終了,避之于平望小九華寺(自傳叁)。大師于小九華,識革命僧棲雲,爲大師與黨人往來之始。因從棲雲讀及孫文與章太炎之民報,梁啓超之新民叢報,鄒容之革命軍等,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動(自傳四)。棲雲俗姓李,湘人。弱冠出家,嘗從寄老參學。曆數年,舍而去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與徐錫麟、秋瑾等回國潛圖革命。時雖西裝革履,猶複時以僧裝隱僧寺(自傳四)。秋,得寄老諒解,乃返甬(自傳四)。時棲雲以革命嫌疑,陷吳江獄。大師懇奘老,爲求寄老向蘇撫(寄老詩友)疏解,因得開脫(自傳四)。時寄老主辦甯波(府屬)僧教育會,大師與圓映、棲雲襄贊之;大師之從事佛教運動,自此始。先數年,清廷廢科舉,興學堂,各地教育會,每藉口經費無著,提僧産充學費,假僧舍作學堂。僧界遑遑不可終日。日僧水野梅曉、伊藤賢道等乘機來中國,誘引中國僧寺受其保護;杭州即有叁十余寺,歸投真宗之本願寺,遇事即由日本領事館出爲維護。事發,清廷乃有保護佛教,僧衆自動興學,自護教産,另立僧教育會之明令。浙江之寄禅、松風、華山,江蘇之月霞,北京之覺先等,先後相共致力于自動興學之舉。時僧教育會會長有二:一出家長老,一地方士紳。惟長老多無能,士紳多土劣,僧寺雖負擔經費以興學,辦理多難完善(自傳四;略史;叁十年來之中國佛教;華山法師辭世記;議佛教辦學法;從中國一般教育說到僧教育)。冬,寄老應江蘇省僧教育會之邀,參加(鎮江金山寺)成立大會,大師與棲雲隨行,各有演說(自傳四;略史)。歸途,遊蘇州之虎丘(詩存)。回甬度年(自傳五)。按:無言“太虛大師行略”,謂:“宣統元年,年十九,參加江蘇省教育會”,誤。
宣統元年,己酉(一九0九──一九一0),大師二十一歲。
春,大師以華山之策發,棲雲之慫恿,就學于南京祇洹精舍(自傳五;華山法師辭世記;略史)。凡半年,于古文及詩頗多進益。楊仁老授楞嚴,蘇曼殊授英文,谛老任學監。同學有仁山、智光、開悟、惠敏等;與梅光羲、歐陽漸、邱晞明,亦有同學之誼(自傳五;叁十年來之中國佛教)。按:柳無忌“蘇曼殊年譜”,曼殊于去年任教祇洹,十二月由上海去日本
,至是年八月始返上海。大師今春去學,如何得值曼殊授課?疑。按:楊仁老曾隨使節去日本,與南條文雄等遊,因歸心佛教。于南京成立刻經處,流通佛典,民國來佛學之興,頗得其力!光緒叁十四年,得錫蘭摩诃菩提會達磨波羅書,約與共同複興佛教,以弘布于世界。楊氏因于去秋成立祇洹精舍。爲佛教人才而興學,且有世界眼光者,以楊氏爲第一人!惜以經費绌,僅辦一年而辍。秋,大師因華山薦以自代,任普陀山化雨小學教員(自傳五;略史)。十二月,祝寄老五九(預慶六秩)華誕于天童寺(自傳五),呈詩二絕(詩存)。再回西方寺,閱藏過年(自傳四──五)。是年,道老任北京法源寺住持,北方佛學漸興(南嶽道階法師小傳)。圓映住持甯波接待寺,並辦佛教講習所(葉性禮“圓映法師事略”)。大師期望之甚深,賦詩持贈(詩存遺):
“會入一乘皆佛法,才皈叁寶即天人。當爲末劫如來使,刹刹塵塵遍現身。“叁千世界真經典,剖出微塵也大奇!珍重斲輪運斤手,總令機教得相宜”!
宣統二年,庚戌(一九一0──一九一一),大師二十二歲。
正月,棲雲自廣州來西方寺,邀大師去廣州。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月賓,與棲雲善,乃因棲雲邀大師去廣州,協助組織僧教育會(自傳五;人物志憶四)。是月,革命黨起事廣州,不成。二月,汪兆銘謀刺攝政王于北京。革命之機運日迫。二月,大師偕棲雲放海南行。舟次,詩有“幻海飄蓬余結習,亂雲籠月見精神”句,意興甚豪。經福建,香港,抵廣州,時已叁月。以月賓爲湘人,與粵
僧有語言俗習之隔礙,致僧教育會組織未成(自傳五;略史;陰符經稱性直解序)。按:大師于民國六年,編東瀛釆真錄雲:“所遊未踰閩粵江皖”。大師抵閩,應在此時。夏,粵僧志光及魯少皞、鄒海濱、潘達微等,發起于華林寺,迎月賓及棲雲與大師講佛學。大師旋就志光之獅子林,組設佛學精舍,按時講說。講次,編出“教觀诠要”,“佛教史略”,爲大師講學著述之始(自傳五;略史;德音孔昭之鄒校長)。按:佛教史略有:“今國家政體變更”;“今既有佛教總會之設”之句,可知臨刊已有所修正。教觀诠要,雖敷陳臺家大意:然思想自由之適新精神,躍然可見。如雲:“善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依天然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發明真理,裨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布施佛法。終不以佛所未說而自畫,佛所已說而自泥,埋沒己靈,人雲亦雲”。佛教史略,論史猶未足言精確。然大師思想之特色,已充分流露。其一,論曆史之演變重乎人,有望于英雄佛子之興。如雲:“脫有馬鳴、龍樹、無著、天親其人,乘此世界文明過渡之潮流,安知其不能化而爲世界佛教之中興與全盛時代乎!人能宏道,非道宏人,曆史第爲英雄之譜牒,甯不信哉”!“余所以一念及而今而後之佛教,每不禁英雄佛子是祝焉”!其二,論佛教之趨變爲世界佛教,宜變出家本位而重在家。如雲:“我國佛教之不發達,以佛學拘于僧界,以僧界局于方外阻之也。……其以僧界拘方外局者,皆取形式而不取精神者耳!然今日之中華民國,既度入世界時代,政教學術無一不變,佛教固非變不足以通矣”!“我佛教等視衆生猶如一子,……豈規規然拘親疏于缁白之間哉!維摩诘、李通玄,皆在家之菩薩也。今世之學士,苟有抱偉大之思想,沈重之志願,深遠之慈悲,宏毅之魄力者,荷擔此救世之大使命,是則尤喁喁深望者也”!時以佛學與大師交往者,有鄧爾雅、林君複、夏同和、鄒魯、葉夏聲、陳靜濤等。從楊仁老學佛之梅光羲,時在廣州爲司法研究館監督,亦時相往還。梅氏以新刊之成唯識論述記相贈,大師攜以自隨,時一披閱(自傳五;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梅光羲“法相唯識學概論序”)。九月,詩人易哭庵來遊白雲山,訪大師于雙溪寺。易爲寄老詩友,戊申夏,識大師于七塔寺。時任肇慶兵備道,重陽前四日,值易之誕辰,因偕張伯純、汪莘伯、盛季瑩、金芝軒、張檢齋、于明若等詩人名宦來遊。共集安期岩,唱和竟日。大師“登鶴舒臺”詩雲:“一自成仙去,名山鶴有臺。白雲迎客掩,丹桂傍岩開。鑄此靈奇境,應窮造化才。一亭清寂寂,煮茗共傾杯”。
詩爲盛、汪等稱許,每向人吟誦,因得獲知于廣州大詩紳梁節庵、江霞公(自傳五;人物志憶九)。是秋,月賓退住持職。衆以大師得粵中達官大紳推重,因舉爲雙溪寺住持;是爲大師住持寺院之始(略史;人物志憶四)。十一月,與粵中詩僧秋澄,去肇慶訪易哭庵,遍遊鼎湖山、七星岩諸勝。存“舟過羚羊峽”、“鼎湖蓮洞”諸詩(自傳五;詩存)。是年,大師在粵頗與黨人相過從。交有潘達微、莫紀彭、梁尚同等;以是閱及托爾斯泰、巴枯甯、蒲魯東、克魯泡特金、馬克斯等譯著。大師之政治思想,乃由君憲而國民革命,而社會革命,而無政府主義(自傳四;致吳稚晖書)。是年,江蘇成立僧師範,月霞…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