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P5

  ..續本文上一頁、谛閑主持之(叁十年來之中國佛教)。

  宣統叁年,辛亥(一九一一),大師二十叁歲。

  春,大師講維摩诘經于白雲山(自傳五)。發起改雙溪寺爲摩诃講園,並爲序(摩诃講園章程序)。大師唱道之諸宗平等,各有殊勝之義,序文亦見端倪。如雲:“竊謂禅教淨律,實須各殊其途,直指旁通,方能普同其歸。唯各盡其分,乃各成其用;唯各成其用,乃各盡其性。全其性,則無乎不具,而實未嘗離乎此,故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師與黨人往還日密。黨人間多豪放不羁,大師與之俱化,自謂乃不複若昔之循謹。然各種秘密集會,已時參預。令我煆煉敢以入魔,敢以入險的勇氣豪膽者,亦由于此(自傳四)。其參與秘密集會,羅落花“太虛大師轶聞”,曾約略道及:“太虛法師之南來也,在建國前一(二)年。爾時吾黨雲集廣州,圖屋清社。師……偕吾黨出生入死,寄錫白雲雙溪寺。……憶余之谒師也,于鄭仙祠,似十一月之夜。……朱執信、鄒海濱、葉兢生諸先生,挈余繞十八洞行。……至山,門虛掩,昏無人焉。吾輩轉曲廊,……廊盡,荒院數楹,琉璃一點,黯黯欲滅。趨前,從紙窗內窺,見有擁破衲、披鬥蓬之黃面瞿昙,兀坐于室。海濱先生曰:此即太虛師也。余齒稚,第知從諸先生後,挺身擊殺鞑虜;密勿之謀,未之敢預也。諸先生與師作耳語,余則立風檐下,延伫有無瞰我者。昏燈如霧,余隱約辨師爲叁十許人,惡知是時師才二十許耶”?叁月二十九日,有廣州之役;黨人殉者,叢葬于黃花崗。大師哀之,作“吊黃花崗”七古(自傳四;人物志憶九)。按:吊黃花崗舊作,久佚。陳靜濤猶憶其初四句雲:“南粵城裏起戰爭,隆隆炮聲驚天地!爲複民權死亦生,大書特書一烈字”。編寫黃花崗詩話之紫楓,以“吊黃花崗”爲題,披露大師“一天星鬥明明見,滿地胭脂點點看”詩。其實此爲“月夜不寐疊前韻寄汪公笃甫”,非“吊黃花崗”詩,特與此有關耳!

  四月,大師以廣州革命失敗,急退雙溪寺住持,移居盛季瑩所寓江西會館(自傳四──五;人物志憶九)。時官廳偵黨人急,大師自恐不免,頗有韬晦之意。“雜感”雲:“書劍聚成千古恨,英雄都化兩間塵。從今刪卻閑愁恨,臥看荒荒大陸淪。“孤吟斷送春叁月,萬事都歸夢一場!護取壁間雙寶劍,休教黑夜露光芒”!初九日,棲雲爲官方所逮,羁押海南縣民事待質所,陳靜濤每月到所探視及資助之,至八月十九出獄乃止(陳靜濤爲編者說)。于棲雲處得大師吊黃花崗詩,涉革命嫌疑。官方猶以大師爲雙溪寺住持,發兵圍白雲山,索之不得。大師得訊,匿居潘達微之平民報館(自傳四:人物志憶九)。按:人物志以此爲“五月”事,殆誤。棲雲被逮,光複乃得釋。曾隸陳炯明部爲團長;又爲花縣清遠從化叁屬清鄉司令及兵站司令等(自傳四)。後息影滬上;大師圓寂,猶來致哀悼。大師因事不安于粵,又窘于財,思歸故鄉而不得。“寄汪公笃甫”有雲:“年來卻爲嘤咛(指作詩)誤,此際真成去住難”!幸清鄉督辦江孔殷,力爲向粵督開脫;汪莘伯、盛季莘等官紳,亦多爲疏解。汪莘伯等複資助之,因得以離粵而寢其事(自傳四:人物志憶九)。五月,返滬。至甯波,谒奘老、寄老;因寄老識詩友馮君木;因君木又識章巨摩、穆穆齋等(自傳五──六;人物志憶五)。大師往普陀山度夏。寓錫麟堂,自題所居樓曰“萬綠軒”(自傳六;詩存)。錫麟了老,爲大師教授阿阇黎,遇之甚厚,十余年間,常多資助(自傳八)。是夏,時訪昱山于般若精舍,因識楚詩僧豁宣(湛庵),遂成契友,多所唱和自傳六:人物志憶七;輯定毗陵集跋後)。印老閱及大師詩文,深爲贊許,因和掩字韻以相勉;相訪每深談移晷(自傳六)。

  印光,法名聖量,陝西郃陽趙氏子。初業儒,和韓歐辟佛之議。嗣悔前非,出家于終南。二十六歲,參學紅螺山,專精淨業。光緒十九年,于北京圓通寺,遇普陀法雨寺住持化聞,邀之南來。自是卓錫法雨,或閉關,或閱藏,一以淨業爲歸。是年,年五十一(妙真等“中興淨宗印光大師行業記”)。宣統元年,大師任教普陀時,即見知于印老(自傳五)。秋初,大師應寄老召,至天童。時以推行地方自治,占寺奪産之風益急。諸方集會上海,商推寄老進京請願。大師爲擬請願保護及改革振興佛教計劃書(經神州日報主筆汪德淵修潤),且將有隨侍入京之行。旋以川漢鐵路風潮日緊,未果行(自傳六;略史)。其間,大師至上海,寓愛俪園。時烏目山僧黃宗仰,爲愛俪園主羅迦陵所知,經印頻伽精舍大藏經于園(民國二年始完成)(自傳六;人物志憶叁)。按:自傳及人物志憶,並以寓愛俪園事,爲由粵初歸滬上時。今檢詩存,應爲秋初。“寓愛俪園與白慧同作”,有句雲:“萬樹蟬聲身世感,一園

  秋色古今心”。“荷蓋潇潇來夜雨,桐陰寂寂寄秋吟”。“愛俪園贈別白慧”有句雲:“逢君卻喜秋風健”。“贈小隱(即烏目山僧)”,有句雲:“人天各有蒼茫感,淒斷秋聲暮色間”。其爲秋季無疑,自傳及志憶均誤。宗仰,俗姓黃。出家後,得法于鎮江金山江天寺。爲羅迦陵所重,因來滬,爲籌印頻伽大藏。易服從俗,名黃中央。時與黨人往來,且以經濟相資助。後失意,再度出家,任棲霞山住持。卒後,國民政府爲建紀念堂于棲霞。大師應昱山招,叁至西方寺閱藏,凡月余(自傳叁;自傳六;人物志憶七)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不旋踵而各方響應。冬,遊慈溪觀音寺;又隨了老訪赭山心恺(詩存)。大師養屙于甯波西河沿之觀音寺(詩存);寺爲奘老所住持。江浙光複後,大師即出甬,漫遊滬杭以及江淮。以思想言論之相近,與之聲應氣求者,首爲(江亢虎領導)中國社會黨人(自傳四;自傳六;詩存)。

  光複之際,僧衆組僧軍以參加光複之役者,上海有玉皇(卻非)。紹興有開元寺(許)鐵岩,以寺産充軍饷,組僧軍,推紹興戒珠寺住持谛閑任統領,鐵岩副之(自傳六;人物志憶叁)。

  中華民國元年,一九一二(辛亥──壬子),大師二十四歲。

  一月一日(“辛亥十一月十叁日”),孫文就臨時大總統職于南京,通令改用陽曆。大師抵南京,發起組織佛教協進會,設辦事處于毗盧寺。因社會黨員戚君,晉谒孫總統;令與秘書馬君武接談,于協進會事,得其贊可(自傳六;略史;人物志憶六)。大師與仁山等,開佛教協進會成立會于鎮江金山寺,有“大鬧金山”事件,震動佛教界。大師自謂:“我的佛教革命名聲,從此被傳開,受著人們的尊敬,或驚懼、或厭惡、或憐惜”(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其經過情形,略

  如自傳(六)所說:“仁山亦到京,……擬上書教育部,以金山寺改辦僧學堂。我因告以佛教協進會的方針,及此時非辦一學堂的事,須謀新中國新佛教之建設。若能照協進會的會章進行,則辦僧學亦自爲其中的一事。仁山大喜,謂有同學數十人在鎮江,亟邀我同往,就金山寺開成立會。……到金山,住觀音閣,與寺中方丈青權,監院蔭屏,知客霜亭等,籌設開會會場,印發會章宣言,通告鎮江、揚州、南京、上海的各處僧衆,及鎮江軍政商學各界。……開會時,到二叁百僧衆,而各界來賓亦到叁四百人,以鎮江社會黨員占多數。發起人推我爲主席,講明設會宗旨,宣讀會章,尚稱順利。但仁山演說後,即有揚州僧寂山,登臺演說批駁。激動仁山怒氣,再登臺,曆述青權、寂山等向來的專製,提議即以金山寺辦學堂,全部寺産充爲學費。來賓大爲鼓掌。寂山向僧衆高聲呼打,群衆騷動。……通過仁山的提議,並推舉我與仁山負責接收金山寺爲會所;籌備開辦僧學。……當晚,仁山

  率廿余同學入寺,劃定會所房屋。次晨即開始辦公,入庫房查點賬簿,及向禅堂宣布辦學。……以鎮江事概付仁山主持,自去南京。……霜亭等已于某夜(“辛亥十二月二十外”),率工役數十人,打入會所,仁山等數人受刀棍傷。遂起訴法院;經月余,判決青權、霜亭等首從五、六人,數年或數月的徒刑。而會務及金山寺務,均因以停頓,紛不可理”(參看略史)。按:佛教協進會之失敗,大師晚年回憶,似苦難負責。自傳謂:“會章雖含有以佛教財産,辦佛教公共事業的社會革命意味,但系取和平進行步驟”。略史亦謂:“我以和平態度,報告籌備之經過”。至于沖突原因,自傳謂:“仁山剃度于金山寺房頭觀音閣,房頭僧時受寺僧淩壓。仁山在學堂時,亦因以受其排擠”。略史則謂:“他們從前在僧師範學校時,曾與楊鎮諸山長老,發生過很大的磨擦”。故結論謂:“我雖爲理論的啓導,而在鎮江金山寺等的實行者,則另有一群。因實際行動太輕率散亂了,未

  幾招來巨大的反擊,即歸夭折”(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然金山興學,固出自仁山主謀;而大師當時,實以革命手段出之者。如佛教月報創刊紀念(民二夏作)雲:“夫固有以霹雳一聲,震醒大多數人之耳目,複爲大多數人所嫉視,而退居反動之地位,……則佛教協進會是也”。中興佛教寄禅安和尚傳(“癸醜冬”作)雲;“余憤僧衆之萎靡頑陋,擬用金剛怒目、霹雳轟頂之精神,搖撼而驚覺之,與十數同志,創佛教協進會于金山”。此金剛怒目與霹雳轟頂之精神,安得謂之和平!二月,清帝遜位;袁世凱就總統職于北京。四月一日,大師應寄老召,于上海參加中華佛教總會。寄老聞大鬧金山事件,頗憤新進之鹵莽。乃來滬,聯合十七布政司舊轄地僧,籌創中華佛教總會,勸大師停止佛教協進會之進行。是日,開會于留雲寺,惟以籌款助饷,請求保護爲事(自傳六;略史;叁十年來之中國佛教;中興佛教寄禅安和尚傳)。大師起而演說:

  “政府保護僧寺,系當然責任。僧獻軍糧,乃人民當然義務。僧不須以捐獻求政府保護,政府亦不應以保護僧寺要僧籌饷”。許鐵岩大贊成其說,備致傾慕,遂成契友(自傳六;人物志憶叁)。時佛教組織,別有謝無量發起之佛教大同會…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