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盜不止”之說。……嗚呼!演及今世,人智益開,人僞彌甚!衮衮諸公,集大事而享大名者,察其表,觀其言,聖賢豪傑,誠何多讓!但苟一揭去其假面目
,則黑暗之裏幕,醜穢雜肆,殆令人不可響迩!此所以真潔高尚之士,憤之嫉之不能自己,慨然欲披發入山,抱石沈淵,以謝此五濁惡世也!然而悲天憫人之念,梗于胸次,嘗思抉僞披真,必有一根本解決之道,期有以一洗現社會之僞習,促人類黃金時代之實現。太虛不敏,略有一得,請就此以貢陳諸君之前:“名譽者,事行之所著而社會所以酬有功者也。……名譽一成,即爲名譽所累。而惜名之甚者,動止顧忌,言行多諱,當爲而不敢爲,不當爲而爲,乃無往而不以僞!……若是者,皆終身一名之奴隸而已!縱得名垂萬世,既已自喪其真,複以僞熏僞,流僞毒于天壤,亦罪人之尤者耳!……故吾人立身行事,莫若以真。真何所憑?亦自憑之“良心”而已。“良心”者,萬物之端也。純任良心者,一動一止,一言一行,雖舉世譽之不加勸,盡人毀之不爲沮。心如直弦,無所遷就,活潑潑地,不受汙染。維摩曰:“直心是道場”,此也。孟子曰:“浩然之氣,至大至剛”,此也。陽
明子曰:“但憑良知,即知即行”,此也。莊子曰:“是進于知者”,此也。無恐怖,無沾滯,無趨避,無顛倒,故大真實人即大解脫人”。是夏,大師偕呂大任(重憂)遊杭之西湖,一路詩興甚豪(人物志憶八),存“同呂重憂由滬赴杭與郁九齡陳蘭泛西湖八首”。六月,初識章太炎于哈同花園。時臨二次革命前夕,座中月霞、宗仰,多詢時局(人物志憶二)。七月,二次革命起,九月而定。時大師移居黃中央(宗仰)之印刷所,呂重憂以沙淦等被殺,亦來避居其中。昕夕商討各種社會主義之得失利病,旁及東西宗教哲學,尤重于佛學(自傳七;呂蔭南“太虛大師早年生活之片段”)。九月,佛教月報以費绌停刊,大師離職去,不複與聞佛教會事。住會諸同志,因與靜波等龃龉,均先已星散(自傳七)。大師于佛教月報(共出四期),嘗發表“致私篇”、“宇宙真相”、“無神論”、“幻住室隨筆”等。致私
篇曰:“天下亦私而已矣,無所謂公也”。極力發揚“真我”論,即陸子“宇宙內事皆己分內事”之義。無神論宣言:“無神即無造物主,亦無靈魂,而一切皆以無爲究竟者也”。所論頗爲徹底(遮他邊)!論宗教政治之進化階程,實爲一極重要之卓見!論雲:“余常有一種理想,往來胸次而未嘗吐之言說;因與無神論略有關系,請附及之──蓋政治與宗教界進化之較量也。政治界之進化,由酋長而君主,由君主而共和,由共和而無治(指無政府主義)。宗教界之進化,由多神而一神,由一神而(無神)尚聖,由尚聖而無教。……愈演愈進,世界底于大同,則政治既歸無治;宗教亦即無教,即無神之佛教,亦于以得免忘睇,得魚忘筌,而不複存其名詞矣”!大師至紹興。詩存“偕楊一放王子余王芝如楊紫林釋卻非(玉皇)泛舟遊石
屋”,有“驟雨送新涼”之句。冬,大師至慈北金仙寺,參加選任炳瑞(蓮風)爲五磊寺方丈之會議(由諸行無常求合理的進步)。詩存有關金仙寺諸作,約舊曆十月(或十一月)初光景。民初或是年,大師參加“中華民國統一國民黨”,黨章今存(奘老交亦幻,由
亦幻交與編者):該黨史實不詳。民國叁十七年,經樂觀以問陳立夫,經解釋謂:“關于太虛大師遺物統一國民黨來由事,前經轉詢開國文獻館。茲接來複,擬意見兩項:“一、民元,國民黨、共和黨兩大黨成立。同盟會方面,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組成國民黨。共和黨方面,聯合統一黨,民社,國民協會,國民促進會等,組成共和黨。至若統一國民黨,當時並無實現名號。但當時有一傳聞,可尋脈絡。統一黨原爲章太炎、宋遯初等所組織。統一黨既並成共和黨,在滬統一黨員一小部份,因意見脫出,又不滿改組,于是有聯合而組統一國民黨之意。後經調停,並未成立實現。“二、五色國旗,由臨時參議院提出頒行;長江習用九星旗。五色、九星並列黨章,或系此義。與武昌方面毫無所關。至若“白平”二字,不知何解?或系定章則之暗記。以上所說,仍系或然之辭;究竟來曆,惟有存疑矣”!按:黨章由奘老交來,更有圓映盟書,淨慈寺糾紛文件,辨大乘與一乘(原稿),辭佛學院院長函,現實主義科目(與後多有出入),相片多幀;極遲亦民國十七年時物。雖大師自傳,未論及“統一國民黨”事,但必有深切之關系。據奘老及芝峰(民六年冬與大師同住)所說,白平爲大師化名。今考佛教月報四期,有“佛法與社會主義”短文,署“白萍”,思想與大師同。據呂蔭南說,大師筆名,多用“落凫”、“綠蕪”;綠蕪與白萍,適相映成趣。該黨史實雖未詳,白平應即白萍之省,爲大師化名。
民國叁年,一九一四(癸醜──甲寅),大師二十六歲。
一月(“癸醜”),值寄老周年祭,大師撰“中興佛教寄禅安和尚傳”,以志哀思。
自春徂夏,楊一放、王子余等,邀大師住紹興徐社,專爲禹域新聞寫稿(自傳七)。七月(“五六月間”),大師善根內熏,倦于塵俗生活,複回俗以趨真(自傳七)。蓋自佛教協進會挫折以來,于佛教頗抱悲觀,大有離心之勢。惟泛濫于新舊文學以自消遣,習爲文人之落拓疏放。每爲友人所邀,閑遊于上海,甯波、杭州、紹興,二年余矣(自傳七)。而今複回俗以返真者,一則,大師從事社會活動,此心初未嘗離于佛法(自傳四);再則環境有以促成之。大師自謂:“已而鑒于政潮之逆流;且自審于佛陀之法化,未完成其體系,乃習禅普陀”(告徒衆書)。“歐戰爆發,對于西洋學說,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發生懷疑,覺到如此的荒廢光陰下去,甚不值得”(我之宗教經驗)。
蓋光複二年來之政治,多未惬人意。民二之春,大師即有“潮流滿地來新鬼,荊棘參天失古途”之歎!逮二次革命失敗,繼以國會及省議會之解散,一般革命情緒,異常低落;而國際風雲又日益險惡。大師際此政治氣氛窒息之運,懷疑于世間政術,懷疑于自己力量,乃複活昔年之善根潛力,複歸于真,而一求究竟焉。大師至甯波,遊天童寺,禮寄老冷香塔。谒淨心長老,“時圓映講楞嚴經,方至七處徵心”(詩存)。二十八日,歐洲大戰起。八月,大師至普陀山,寓錫麟堂。與了老商談,決來山掩關。時昱山掩關于般若精舍,詩友豁宣亦寓是(自傳八)。大師爲昱山輯定“毗陵集”,作“跋後”:“頃者,擬禁足錫麟禅院,去君般若精舍不及半裏,遂又得昕夕過談。顧君已迥不如昔也!焚棄竹帛,高閣典籍,空其室內,大有淨名示病之風。
檢討舊作,寥落殆盡。乃遽取其火存者,爲之輯次,都凡十篇,顔曰毗陵集,蓋取仿永嘉集也。君之見地踐屦,亦略似永嘉,祗以世無曹溪爲印證耳”!按:大師嘗歎昱山:“真摯高純,爲平生第一益友”。當西方寺閱藏時,“屢屢鞭辟向裏,督促我用本分工夫。……然昱山與我的影響,猶不止此”(自傳叁)。所謂不止此者,“然(大師)終不與佛教絕緣者,則道誼上有豁宣、昱山的時相慰勉”(自傳七)。此來適昱山掩關于此,于大師之發心掩關,應不無激發之處。大師友輩中,能不雜功利,純以道誼相慰勉策進者,有昱山其人。大師回甬,去滬,購備應用典籍(自傳八)。十月(“八月下旬”),大師掩關于普陀山之錫麟禅院,印老來爲封關。作“閉關普陀”四律以見意(自傳八)。顔其關房曰“遯無悶廬”,自署曰“昧盦”,作“梅岑答友”以謝諸俗緣(詩存遺):
“芙蓉寶劍葡萄酒,都是迷離舊夢痕!大陸龍蛇莽飛動,故山猿鶴積清怨。叁年化碧書生血,千裏成虹俠士魂。一到梅岑渾不憶,爐香經梵自晨昏”。大師在關中,坐禅、禮佛、閱讀、寫作,日有常課。初溫習臺賢禅淨諸撰集,尤留意楞嚴、起信,于此得中國佛學綱要。世學則新舊諸籍,每日旁及。于嚴譯,尤于章太炎各文,殆莫不重讀精讀。故關中文筆,頗受章嚴影響(自傳八)。因粵友佩崗專父請,即舊作“無神論”之彈破造物主者而更審決之,作“破神執論”(自傳八;文)。冬:閉關不久,仁山來訪。以文希任楊州天甯寺主,爲邀出關助其辦學,大師卻之(自傳八)。是年(“甲寅”),作“震旦佛教衰落原因論”,列舉化成、政轭、戒弛、儒、義喪、流窳六事(文)。
月霞主辦華嚴大學于哈同花園,弘揚賢首宗(不久遷杭)。學生有持松、常惺、慈舟、戒塵、了塵等,爲近代佛教之一流(叁十年來之中國佛教;議佛教辦學法;從一般教育說到僧教育)。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甲寅──乙卯),大師二十七歲。
春,致力于叁論玄疏,于百論疏契其妙辯(自傳八)。大師關中著作,首成“佛法導論”(自傳八)。論凡七科:一、緒言,二、小乘,叁、大乘,四、小乘與大乘之關系,五、佛法與人世間之關系,六、佛法與中國之關系,七、中國佛教之整建與發揚。論小乘以叁句攝:“了生死爲因,離貪愛爲根本,滅盡爲究竟”。論大乘亦以叁句攝:“菩提心爲因,大慈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論小大之關系,則“小乘是大乘之方便行”,而後世人師,則“無甯先令悟菩提心”。從佛法而論及適行今世,爲大師當時之佛法概觀。
按:告徒衆書及略史,並謂民國五年作導論。論中有“處今中華民國佛教四衆信人,則當請政府廢棄(四年十月頒布)寺廟管理條例”,則“五年”說頗爲近情。惟自傳以此爲“首作”;四年夏,了老曾爲印行;五年春昱山出關,即見此小冊:言之又若是確鑿!疑四年首作而五年重加修正,姑依自傳附此年。其後,繼作“教育新見”、“哲學正觀”、“辨嚴譯”、“訂天演”、“論荀子”、“論周易”、“論韓愈”、“百法明門論的宇宙觀”等論文(自傳八)。大率以佛理論衡世學及世學之涉及佛法者,折其…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