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李证刚(翊灼)等七人发起之佛教会。佛教会专事责斥僧尼,开缁素相诤之端。迨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佛教会乃自动取消(自传六;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其时,大师本平等普济之佛法,究谈各种社会主义。社会党而外,刘师复之无政府党,亦相接近。相习之知名士女,有殷仁、张天放、徐安镇、陈翼龙、张克恭、林宗素、蔡汉侠、傅文郁、沙淦、吕大任等(人物志忆八)。大任记其初识大师之因缘云(太虚大师早年生活之片段):“元年春,在上海云南路仁济堂,开社会主义研究会。中有年轻和尚,发言独多,与余意亦独惬。询之,始知为太虚法师。其立言旨趣,则亦谓:“欲真正解除人民痛苦,非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外,同时实行社会主义不可”。自后,余两人过从甚密”。春暮,至宁波;访圆映于接待寺。在甬时,晤禅友会泉;送别诗友湛庵(诗存)。夏,游平湖。“当湖泛舟”,访瀛洲书院(诗存)。作“怀故人诗八首”。民元前诗文契友,略见于此:“湛庵禅长”豁宣,“明微论师”昱山,“琴志楼主”,“丰城剑人”盛季莹,“澹宁道丈”汪莘伯,“君木居士”冯君木,“心山微画哲”潘达微,“尚同文侠”梁尚同(诗存)。
按:此据“怀湛庵”:“去年于此日,白华一笑逢”;及“怀尚同”:“别来一年余,精神常注此”而推定。秋,承铁岩邀,与之偕游绍兴(“偕铁岩暮抵越城”,有“秋色澹摇千里碧”句),盘桓二三月,因与刘太白、王子余、杨一放、王芝如、杨小楼、陈诵洛等交(自传七;人物志忆三)。时为文刊于绍兴公报,为普及教育、立宪
政治等之宣导(孙伏园“鲁迅先生眼中的太虚大师”)。是年,杨仁老卒。金陵刻经处事,由欧阳渐主持。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壬子──癸丑),大师二十五岁。
一月八日(“壬子十二月二日”),寄老入寂于北京法源寺。初以各省占寺夺产之风仍炽,而中华佛教总会,尚未得政府批准。众举寄老北上,以奠定总会基础。值内政部礼俗司杜某,方分别寺产以议提拨,寄老力争而不得直。悒甚,回法源寺,即晚卒。诗友熊希龄等以事闻大总统,中华佛教总会章程,乃经国务院审定公布,佛教寺产赖以小安(自传六;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噩耗南来,大师作“心丧八指头陀”以志哀悼:“相随学道白云层,棒喝当头领受曾。从此更无师我者,小窗垂泣涕如绳!“万树梅花竟埋骨,一轮明月孰传心?遗诗自足流千古,翠冷香寒忆苦吟”。大师于法门师匠,独折心于寄老,盖其魄力雄厚,志愿坚毅,非一般师家可比。寄老亦期望大师甚殷:“尝召之至丈室,端容霁颜,缕告以生平所经历事。并述孟轲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章,勉余(大师)习劳苦而耐枯冷”(中兴佛教寄禅安和尚传)。虽以金山事件,见憾于寄老,而一则恨之又爱之,一则畏之又敬之也。二月二日(“二十七日”),大师参加八指头陀追悼会于上海静安寺,演说三种革命以抒悲愤(自传六;略史;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然为濮一乘主编之佛学丛报所丑诋:“二十七日,僧界全体及各界居士,为中华佛教会正会长寄禅和尚开追悼大会。……太虚和尚演说: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本报按:佛教革命之名词,发现不久,度亦妄人之邪说耳!若大庭广众之间,明目张胆,放言高论,则未免肆无忌惮矣!然即如某僧演说,佛教宜革命有三,亦唯第二条财产问题,尚有讨论之余地。若第三条之牵涉学理,窃恐非自命新佛之提婆达多从地狱复起不可!至第一条之组织革命四字,则不但无理由之可言,且并逻辑亦不可解矣”!大师之三种革命,乃思想、制度、经济并重,实能握佛教革新之全般论题,此是何等智慧!自非濮一乘辈所知!大师因作“敢问佛学丛报”以驳之(自传六;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旧历新年,大师应式海约,住宁波延庆寺之观堂,凡月余。为计划“佛教弘誓会”进行事宜,撰缘起及章程(自传七);拟刊行宏愿杂志(佛教月报一)。初以观堂僧众不良,民元冬,为鄞县沈知事所逐,令佛教会鄞县分部选僧住持。初推选歧昌、心恺、谛闲等四人。时式海设弘誓研究会于平湖报本寺,莲风、志恒、静安等从之游。闻观堂事,乃力邀谛老于上海留云寺。主由谛老任方丈,而式海等办弘誓研究会其中。人力、物力,由会众负责,劝以勿存观望,谛老乃(旧正月)来任。改观堂为观宗寺;约大师筹商推进会务;约玉皇镇压劣僧。惟不久,莲风、志恒等倾向谛老,谛老雅不愿寺有佛教弘誓会,诤议时生,式海、静安、玉皇等相率离去。观宗寺遂成台宗法派门庭,住持进退,不复受佛会选任(自传七)。大师主改剃派、法派为佛教公有,谛老主改佛教公有为法派,二老间之异议自此始。大师所撰(弘誓研究会改组而成)佛教弘誓会章程,可据以窥见大师初期佛教革新之主张,摘略如下:名义─佛教弘誓会,为佛教中之特别团体。宗旨─本会以四弘誓愿为宗旨。事业─甲、利人:当组织宣教团、慈善团、编译团。乙、兼利:当修习止观、改组教团、组研究社、讲习所。丙、自利: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入会─甲、个人入会:不论僧俗,不拘国籍,凡信仰佛教热心佛学者。乙、寺院入会:一、由住持者自愿将所住持寺院,加入本会,每年酌量纳费者,本会当负保护之责。二、凡寺院完全加入本会者,由本会派人住持,即为本会所公有,皆由本会调处,不得复以私人资格占为己有。会员─甲、权利:会员有受本会保护、教育之权利,有选举被选举之权利,有被推为本会寺院住持之权利。乙、义务:会员有维持本会经济,信从本会宗旨,遵守本会规约,扩张本会势力,进行本会事业之义务。丙、规约:会员当互相警策,互相亲爱,遵佛教诫,同心协力,广行慈善。地址─以宁波观宗讲寺为本部,各地由会员发起分设支部。据此,实为组合有志僧俗,凭藉自身努力,从小而大,化私为公,为佛教教团之根本革新。三月,大师离观宗寺,住观音寺,玉皇亦来共住;大师与玉皇之友谊,自此渐深(自传七)。其时,大师发起维持佛教同盟会,撰章程及宣言(佛教月报一)。论维持佛教,有不可无者五:“不可无自由组合之团体”,“不可无勇猛牺牲之精神”,“不可无受学求教之志愿”,“不可无实行博爱之筹备”,“不可无安心立命之修证”。思为自由信仰,感情联系,精神一致之自由组合以建设理想僧团(维持同盟会宣言)。此仍佛教协进会、佛教弘誓会之精神而来。然文希(时在北京)劝以:勿为特别组织,“宜乎合同而化”(亚髡“致太虚书”)。仁山(时在江西)以为:“不敢苟同。……不愿另立无谓之新名词,再挑动顽固辈恶感”(仁山“致太虚书”)。二三同志且情存妥协,革命教团之企图,乃不得不“善刀而藏”。三十一日,中华佛教总会,正式开成立会于上海。举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静波)为副会长(实权操此人手)(自传七)。时省支部二十二,县分部四百余(与陈静涛书)。会中通过:任大师为佛教月报总编辑,文希(亚髡)为总务主任,仁山等住会办事(自传七)。此出文希、陈醇檗于中协调所致(醇檗“致太虚书”)。
大师未出席大会,有“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意见书”,提议七事:其重要而富有意义者,为:“佛教财产,应为佛教公有。……根本解决之法将奈何?则宜采行集产制度。……必有一法以相辅而行,始无障碍,则个人不得传法收徒是也”。寺产为僧众公有,而中国以适应宗法制度,创立剃派法派,形成变相家庭。大师始终反对之。所谓集产制度,盖总集佛教寺产为佛教公有,僧侣则按劳分配而各取所值。余如“增设忏摩宗”,专为人诵经礼忏,“与其余各宗,不致混淆,有妨专修”。“增设异方便宗”,“以五戒十善为基,念佛往生为归;使善男信女皈依者,皆为有统系之组织”。此二,即后来“法苑”,“正信会”之滥觞。“至于服制,则除袈裟直裰之礼服外,他项似不妨随俗”。僧装之革新,此固大师当日率先身教者(弘誓研究会讲辞;醇檗“致太虚书”)。八日,北京开第一届国会;大师有“上参众两院请愿书”。略谓:
“吁请贵会:根据信仰自由一条,实行承认政教分权。凡佛教范围内之财产、居宅,得完全由佛教统一机关之佛教总会公有而保护之,以兴办教育、慈善、布教等事业。……否则,亦宜根据一律平等之条,切实保护;并规定佛教徒(僧众)同有参政之权”。五月十三日(“四月初八日”),佛诞,大师主编佛教月报创刊。时住上海佛总会办事处──清凉寺(佛教月报一)。是年佛诞,道老于北京法源寺,举行佛诞二九四0年大会;朝野毕集,盛况空前(南岳道阶法师小传)。上海亦有举行,大师(为清海作)笔述“佛诞纪念会演说”(自传七),主张:“今年以后,当遵用阳历四月八日为佛诞”。年来,大师与新社会党(沙淦等组织,即红旗社会党)过从甚密。其时,为吕大任主编“良心月刊”,鼓吹无政府共产主义(人物志忆八;吕荫南“太虚大师早年生活之片段”)。此中,共产主义,指各取所需之无政府主义(共
产与集产之差别,可读“唐代禅宗与近代思潮”,“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等);时大师以为:“无政府主义与佛教为邻近,而可由民主社会主义以渐阶进”(自传四)。由民主(有政府)之集产,各得所值;进而实现无政府之共产主义,乃能各取所需。然鼓吹社会主义之刊物,曰“良心月刊”,或不免奇突之感。实则大师虽适应而为政治活动,仍本诸(西方寺)悟解之心境。其风格似魏晋玄学之率真;社会思想近老氏重道之无治,而浪漫精神过之。是年二月在延庆观堂之讲辞,可据以见良心与革命之如何统一:“人之处事,贵真率耳!德莫德于真,贼莫贼于伪。古之圣贤豪杰,无不成于真也。然伪亦出于古之圣贤豪杰,故老子有“圣人不死,大…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