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P9

  ..續本文上一頁人物志憶六;自傳八)。大師奉詩一律:“中山先生遊普陀作此即呈道正:“卓荦風雲萬裏身,廿年關系國精神!舒來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民國元年,曾約王文典陪先生赴杭,未果,今聞先生新遊西子湖來也)。佛法指歸平等性,市民終見自由人。林鍾送到歡聲壯,一惹豪吟起比鄰”。五年孟秋之杪,昧盦太虛未是草”。十月十九日,(“九月朔”),作“南嶽道階法師小傳”。

  冬,應陳誦洛浙江月刊索文,爲撰“釋中華民國”。論宗五蘊唯識論義,有“真正之宇宙觀,唯識論也,真正之國家觀,唯民論也”之語(文;評唯民月刊)。大師閉關期中,曾有“續宏明集”,“新宏明集”,“佛教詩醇”,“佛教文醇”之選輯,均創始而未竟(自傳八)。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丙辰──丁巳),大師二十九歲。

  二月四日,立春,大師出關。當即遍訪山中知友(自傳九),紀之以詩:“出關剛值立春日,卻爲立春方出關。山後山前霎時遍,春風浩蕩白雲間”。出關已,攝影爲紀念。從此剃發留須(自傳九)。老成穩健,非複昔年疏放情態!大師至甯波,谒奘老于觀音寺;去接待寺訪圓映;遊天童、育王寺,訪淨心、宗亮、源巃等。盤桓于甯波者數月。其間曾去上海(自傳九);又一度回普陀(詩存)。夏,遊慈溪,訪玉皇于普濟寺。因偕遊慈溪龍山清道觀(詩存;自傳九)。玉皇來甯波,大師偕之往鄞西錫山寶嚴寺度夏,寺亦奘老所住持(自傳九)。集唱和爲寶嚴風韻(東瀛釆真錄)。內政部准章嘉、清海請,修改前中華佛教總會章程,成立中華佛教會(宏空“佛教危言”)。按:略史謂:“佛教總會,于民國叁年被靜波(清海)改爲中華佛教會”,誤。秋,大師偕劉骧逵道尹、汪旭初秘書、王志澄知事、圓映,過接待寺,訪梁山伯廟(自傳九)。大師過觀宗寺;時仁山任觀宗寺輔講,引常惺來見(自傳九;常惺法師塔銘並序;詩存續集)。

  按:自傳以此爲春間事。常惺,法名寂祥,江蘇如臯人。十二歲出家,使入學,十七歲卒業于邑之省立師範。民叁年,入華嚴大學。五年,參禅于天甯。六年夏,來觀宗寺從谛老習天臺教觀;時年二十二(密林“常惺法師傳”)。大師承陸鎮亭太史意(詩存外集),與圓映、王吟雪等,結木犀香詩社于觀音寺(自傳九;詩存)。時臺灣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主善慧,建立法會,請圓映講演佛法,歧老主水陸法事(詩存;東瀛釆真錄)。圓映以事不克分身,乃介紹大師東行。大師久思去日本,一觇佛教與歐學調劑之方;因要善慧以事畢陪赴日本一行,而定東遊之議(自傳九;東瀛釆真錄)。十月,臨行,詩社友人多以詩送行(東瀛釆真錄)。圓映有“太虛法師代予遠赴東瀛用木犀香社香韻聊當陽關叁疊詩”,大師和之:“錫山清夢倦寒香,又說男兒志四方。迦葉當年破顔笑,菩提何處歇心狂

  !且攜詩缽貯滄海,待詠梅花傲雪霜。祗恐此行難代得,胸無萬卷玉琳琅”。按:圓映有“代予”之說,大師有“難代”之謙;參考自傳,其事甚明。乃“潮音草舍詩存”編者,不知何以改爲“難了得”?圓映初介大師閱藏以深入佛法,再介東遊以考察僧製,于大師所益綦重,不當以晚年捍格而一筆勾之。八日,從了老附江天輪赴滬。舟次,“真常之人生”脫稿,擬以作東遊法施(東瀛釆真錄)。雙十節晚,大師登春日丸,從歧老東行,爲遠遊國外之始。抵日本之門司,轉亞利加丸,于十九晚泊基隆,即登月眉山靈泉寺(東瀛釆真錄)。二十八日,靈泉寺法會開始,凡七日,臺日來賓極盛。大師與日本布教師,輪流說教,大師講“真常之人生”,及“佛法兩大要素”,善慧自爲傳譯(自傳九;東瀛釆真錄)。

  會期某夕,大師與臺北佛教中學林教授熊谷泰壽筆談,詢明治維新來之佛教情況,布教歐美之成就,各宗研究及名學者等甚詳。論及僧製、于日僧之“不去俗姓,帶妻食肉”;及“各宗自爲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團”,致其不滿之感(東瀛釆真錄)。十一月六日,善慧陪了老及大師遊基隆;翌日去臺北。于基隆之水族館,臺北新北投之溫泉,大師深留美感(自傳九;東瀛釆真錄)。九日至彰化。適彰化昙華堂舉行法會,大師乃爲說法:“佛教爲東洋文明之代表。今代表西洋文明之耶教,已失其宗教功用于歐美;歐美人皆失其安身立命之地,故發生今日之大戰局。吾輩當發揚我東洋之和平德音,使佛教普及世界,以易彼之殺伐戾氣,救脫衆生同業相傾之浩劫”(東瀛釆真錄)。蓋時西方大戰,中國多西洋文明破産之說;大師固堅主耶教不適用于今世者。

  十一日(“季秋二十七日”),昙華堂法會圓滿。晚餐次,彰化廳長勢山、新聞記者施庵等,與作擊缽吟會。即晚去基隆(自傳九;東瀛釆真錄)。十二日,餞送歧老先期回國(東瀛釆真錄)。十叁日,德融(善慧弟子)陪遊臺北,寓中學林多日。從德融、井上、齊藤、熊谷等教授,詢日本佛教情形甚詳(東瀛釆真錄)。十八日,善慧陪赴臺中,參觀臺中展覽會,寓慎齋堂。二十日起,應慎齋堂佛教講演會之請,講“我之佛教觀”,亦善慧通譯(自傳九;東瀛釆真錄)。其間,大師應臺灣望族林紀堂之邀,遊阿罩霧。其叁弟獻堂,請于家中略說法要(東瀛釆真錄)。鹿港遺老洪月樵,聞大師遊臺,函贈“鶴齋詩脔二集”,並邀去鹿港。詩多故國之思。大師贈以講稿及詩錄,並以詩答之(東瀛釆真錄):“曾聞天網說恢恢,贊佛梅村拜五臺。蓬島連雲秦代望,潛流有水漢時來。聊從大海遊懷放,怕向中原醒眼開。雞鹜一群祗逐食,治平無複見雄才!“年年不共不能和,早是光陰六載過。據社憑城狐鼠逞,噬人肥己虎狼多。浴雲嫌我帶龍氣,講學逢君隱鹿河。便好蒿萊同沒盡,不關臨去轉秋波”。大師對國內時政之失望,如此!十二月二日,善慧陪大師作遊日之行。五日,抵門司。上岸行;九日抵神戶,寓莊櫻癡家。途經小郡湯田溫泉,叁尻驿,宮島郡,岡山,並略事遊覽(東瀛釆真錄)。十一日,善慧陪大師遊西京,以佛刹多在其地。瞻禮西本願寺。清水寺、萬隆寺、臨濟之天龍寺、天臺之清涼寺、真宗之佛教大學、智積院之大學、知恩院等。以驟感天寒,而善慧複以事須早回,故遊蹤甚爲匆促(東瀛釆真錄)。

  十叁日,返抵大阪,往觀天王寺。翌日,歸神戶。十五日登輪,別善慧回國。善慧贈以日式之黃褊衫、織金五衣、金繡九衣以爲紀念(東瀛釆真錄)。按:東瀛釆真錄,陰曆與陽曆雜用,又多爲手民所誤植。自傳于臺日之行蹤,每先後顛倒。今依錄略爲推正,舉其行程如上。十九日薄暮,歸抵上海,結束二月余之遊化。考察所得,深覺“整理僧伽製度論”之分宗,頗合于日本佛教之情況;而本原佛教以聯成一體,則猶勝一籌。乃于革新僧製之素志,彌增信念(自傳九;略史;東瀛釆真錄)。大師寓上海錫麟下院。晤陳完、劉洙源、王仙舟(與楫)、沈惺叔等。爲王仙舟等說因明大意(自傳十;東瀛釆真錄)。二十六日,離滬赴甬。臨行,詩友穆穆齋來訪,別之以詩(東瀛釆真錄)。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丁巳──戊午),大師叁十歲。

  一月,大師住甯波觀音寺,集東遊之詩文、遊記,編“東瀛釆真錄”。以徒弟乘戒去臺灣中學林肄業之便,攜去由靈泉寺印行(白傳十)。二月,大師于觀音寺度舊年(自傳十)。是“冬”,大師于密部經軌,就頻伽藏一度披閱,未爲深入研究(自傳十)。象賢(芝峰)來觀音寺依止大師,爲謄正楞嚴經攝論等稿(芝峰爲編者說)。春,應了老之請,出任普陀山前寺知衆。時玉皇再任糾察,頗資臂助(自傳十)。時(“丁巳年底”)陸軍部有以普陀山作德俘收容所之議,大師爲呈部懇免(自傳十;普陀爲德僑收容所之反對)。夏,有邀遊南洋者,謀集資以開建“中國佛法僧園”(僧伽製度論辦法之一),爲革新僧寺樹規模(太虛宣言)。谛老講圓覺經于北京(寶靜“谛公老法師年譜”)。七月(“六月初”),陳元白(裕時)來普陀山。大師與談佛法,意甚感動,乃舍同善社歸佛。元白曾引蔣作賓(雨岩)、黃葆蒼(元恺)入同善社,既心知同善社之非,乃去滬邀蔣、黃來普陀。大師爲談原人論及成唯識論大意。相依近月,悉發心學佛(自傳十;覺社宣言;太虛宣言)。八月(“秋初”),大師偕昱山、元白等出普陀,遊天童、育王,至寶嚴寺谒奘老(自傳十)。時甯波佛教孤兒院成立,大師與圓映並任院董,陳屺懷(玄嬰)主其事。開學日,大師演說甚詳。由是,大師與陳屺懷時相晤談(自傳十;呐公語業附言;文)。大師與元白等抵滬。商諸章太炎、王一亭、劉仁航(靈華)等,創立覺社,推蔣作賓任社長以資號召,開始弘揚佛法之新運動。其初,大師在山與元白等談及整理僧製及南遊計劃,惟鑒于歐戰未已,議先成立佛學團體,漸圖進行;覺社乃緣此産生。覺社初期事業,定爲:出版專著,編發叢刊,演講佛學,實習修行(自傳十;人物志憶二;太虛宣言)。

  大師時寓愛多亞路,與章太炎也是廬爲鄰,因時相過從(人物志憶二)。聞蘇曼殊病卒,挽之以詩:“昔年精舍建祇洹,我亦宜南學弄丸。十載未能謀半面,一書曾憶剖雙肝。天荒集裏同留句,世亂聲中忽蓋棺。不信奇人竟庸死,欲歌薤露意先寒”。九月中秋,大師遊西湖,客白衣寺;遇華山自北京來(華山法師辭世記;卻非詩集)。按:自傳(十)謂:七年夏季至杭,晤華山。秋初至上海,著手編輯覺書,遇華山自五臺北平歸。考是年冬作“華山法師辭世記”:二年夏,大師于滬編佛教月報,遇華山。七年秋,晤華山自北平歸于杭。是則自傳所記二次相逢,年月均誤。是月,元白去漢口,葆蒼去重慶。大師撰“往生安樂淨土法門略說”,付葆蒼葆蒼刊行于重慶(自傳十;覺書“己未佛教年鑒”)。

  “道學論衡”及“楞嚴經攝論”,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論衡乃編集普陀所作(教育新見、哲學正觀、訂天演宗、破神執論、譯著略辨、佛…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