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物志忆六;自传八)。大师奉诗一律:“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卓荦风云万里身,廿年关系国精神!舒来日月光同化,洗出湖山看又新(民国元年,曾约王文典陪先生赴杭,未果,今闻先生新游西子湖来也)。佛法指归平等性,市民终见自由人。林钟送到欢声壮,一惹豪吟起比邻”。五年孟秋之杪,昧盦太虚未是草”。十月十九日,(“九月朔”),作“南岳道阶法师小传”。
冬,应陈诵洛浙江月刊索文,为撰“释中华民国”。论宗五蕴唯识论义,有“真正之宇宙观,唯识论也,真正之国家观,唯民论也”之语(文;评唯民月刊)。大师闭关期中,曾有“续宏明集”,“新宏明集”,“佛教诗醇”,“佛教文醇”之选辑,均创始而未竟(自传八)。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丙辰──丁巳),大师二十九岁。
二月四日,立春,大师出关。当即遍访山中知友(自传九),纪之以诗:“出关刚值立春日,却为立春方出关。山后山前霎时遍,春风浩荡白云间”。出关已,摄影为纪念。从此剃发留须(自传九)。老成稳健,非复昔年疏放情态!大师至宁波,谒奘老于观音寺;去接待寺访圆映;游天童、育王寺,访净心、宗亮、源巃等。盘桓于宁波者数月。其间曾去上海(自传九);又一度回普陀(诗存)。夏,游慈溪,访玉皇于普济寺。因偕游慈溪龙山清道观(诗存;自传九)。玉皇来宁波,大师偕之往鄞西锡山宝严寺度夏,寺亦奘老所住持(自传九)。集唱和为宝严风韵(东瀛釆真录)。内政部准章嘉、清海请,修改前中华佛教总会章程,成立中华佛教会(宏空“佛教危言”)。按:略史谓:“佛教总会,于民国三年被静波(清海)改为中华佛教会”,误。秋,大师偕刘骧逵道尹、汪旭初秘书、王志澄知事、圆映,过接待寺,访梁山伯庙(自传九)。大师过观宗寺;时仁山任观宗寺辅讲,引常惺来见(自传九;常惺法师塔铭并序;诗存续集)。
按:自传以此为春间事。常惺,法名寂祥,江苏如皋人。十二岁出家,使入学,十七岁卒业于邑之省立师范。民三年,入华严大学。五年,参禅于天宁。六年夏,来观宗寺从谛老习天台教观;时年二十二(密林“常惺法师传”)。大师承陆镇亭太史意(诗存外集),与圆映、王吟雪等,结木犀香诗社于观音寺(自传九;诗存)。时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主善慧,建立法会,请圆映讲演佛法,歧老主水陆法事(诗存;东瀛釆真录)。圆映以事不克分身,乃介绍大师东行。大师久思去日本,一觇佛教与欧学调剂之方;因要善慧以事毕陪赴日本一行,而定东游之议(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十月,临行,诗社友人多以诗送行(东瀛釆真录)。圆映有“太虚法师代予远赴东瀛用木犀香社香韵聊当阳关三叠诗”,大师和之:“锡山清梦倦寒香,又说男儿志四方。迦叶当年破颜笑,菩提何处歇心狂
!且携诗钵贮沧海,待咏梅花傲雪霜。祗恐此行难代得,胸无万卷玉琳琅”。按:圆映有“代予”之说,大师有“难代”之谦;参考自传,其事甚明。乃“潮音草舍诗存”编者,不知何以改为“难了得”?圆映初介大师阅藏以深入佛法,再介东游以考察僧制,于大师所益綦重,不当以晚年捍格而一笔勾之。八日,从了老附江天轮赴沪。舟次,“真常之人生”脱稿,拟以作东游法施(东瀛釆真录)。双十节晚,大师登春日丸,从歧老东行,为远游国外之始。抵日本之门司,转亚利加丸,于十九晚泊基隆,即登月眉山灵泉寺(东瀛釆真录)。二十八日,灵泉寺法会开始,凡七日,台日来宾极盛。大师与日本布教师,轮流说教,大师讲“真常之人生”,及“佛法两大要素”,善慧自为传译(自传九;东瀛釆真录)。
会期某夕,大师与台北佛教中学林教授熊谷泰寿笔谈,询明治维新来之佛教情况,布教欧美之成就,各宗研究及名学者等甚详。论及僧制、于日僧之“不去俗姓,带妻食肉”;及“各宗自为部勒,不能融合成一大佛教团”,致其不满之感(东瀛釆真录)。十一月六日,善慧陪了老及大师游基隆;翌日去台北。于基隆之水族馆,台北新北投之温泉,大师深留美感(自传九;东瀛釆真录)。九日至彰化。适彰化昙华堂举行法会,大师乃为说法:“佛教为东洋文明之代表。今代表西洋文明之耶教,已失其宗教功用于欧美;欧美人皆失其安身立命之地,故发生今日之大战局。吾辈当发扬我东洋之和平德音,使佛教普及世界,以易彼之杀伐戾气,救脱众生同业相倾之浩劫”(东瀛釆真录)。盖时西方大战,中国多西洋文明破产之说;大师固坚主耶教不适用于今世者。
十一日(“季秋二十七日”),昙华堂法会圆满。晚餐次,彰化厅长势山、新闻记者施庵等,与作击钵吟会。即晚去基隆(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十二日,饯送歧老先期回国(东瀛釆真录)。十三日,德融(善慧弟子)陪游台北,寓中学林多日。从德融、井上、齐藤、熊谷等教授,询日本佛教情形甚详(东瀛釆真录)。十八日,善慧陪赴台中,参观台中展览会,寓慎斋堂。二十日起,应慎斋堂佛教讲演会之请,讲“我之佛教观”,亦善慧通译(自传九;东瀛釆真录)。其间,大师应台湾望族林纪堂之邀,游阿罩雾。其三弟献堂,请于家中略说法要(东瀛釆真录)。鹿港遗老洪月樵,闻大师游台,函赠“鹤斋诗脔二集”,并邀去鹿港。诗多故国之思。大师赠以讲稿及诗录,并以诗答之(东瀛釆真录):“曾闻天网说恢恢,赞佛梅村拜五台。蓬岛连云秦代望,潜流有水汉时来。聊从大海游怀放,怕向中原醒眼开。鸡鹜一群祗逐食,治平无复见雄才!“年年不共不能和,早是光阴六载过。据社凭城狐鼠逞,噬人肥己虎狼多。浴云嫌我带龙气,讲学逢君隐鹿河。便好蒿莱同没尽,不关临去转秋波”。大师对国内时政之失望,如此!十二月二日,善慧陪大师作游日之行。五日,抵门司。上岸行;九日抵神户,寓庄樱痴家。途经小郡汤田温泉,三尻驿,宫岛郡,冈山,并略事游览(东瀛釆真录)。十一日,善慧陪大师游西京,以佛刹多在其地。瞻礼西本愿寺。清水寺、万隆寺、临济之天龙寺、天台之清凉寺、真宗之佛教大学、智积院之大学、知恩院等。以骤感天寒,而善慧复以事须早回,故游踪甚为匆促(东瀛釆真录)。
十三日,返抵大阪,往观天王寺。翌日,归神户。十五日登轮,别善慧回国。善慧赠以日式之黄褊衫、织金五衣、金绣九衣以为纪念(东瀛釆真录)。按:东瀛釆真录,阴历与阳历杂用,又多为手民所误植。自传于台日之行踪,每先后颠倒。今依录略为推正,举其行程如上。十九日薄暮,归抵上海,结束二月余之游化。考察所得,深觉“整理僧伽制度论”之分宗,颇合于日本佛教之情况;而本原佛教以联成一体,则犹胜一筹。乃于革新僧制之素志,弥增信念(自传九;略史;东瀛釆真录)。大师寓上海锡麟下院。晤陈完、刘洙源、王仙舟(与楫)、沈惺叔等。为王仙舟等说因明大意(自传十;东瀛釆真录)。二十六日,离沪赴甬。临行,诗友穆穆斋来访,别之以诗(东瀛釆真录)。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丁巳──戊午),大师三十岁。
一月,大师住宁波观音寺,集东游之诗文、游记,编“东瀛釆真录”。以徒弟乘戒去台湾中学林肄业之便,携去由灵泉寺印行(白传十)。二月,大师于观音寺度旧年(自传十)。是“冬”,大师于密部经轨,就频伽藏一度披阅,未为深入研究(自传十)。象贤(芝峰)来观音寺依止大师,为誊正楞严经摄论等稿(芝峰为编者说)。春,应了老之请,出任普陀山前寺知众。时玉皇再任纠察,颇资臂助(自传十)。时(“丁巳年底”)陆军部有以普陀山作德俘收容所之议,大师为呈部恳免(自传十;普陀为德侨收容所之反对)。夏,有邀游南洋者,谋集资以开建“中国佛法僧园”(僧伽制度论办法之一),为革新僧寺树规模(太虚宣言)。谛老讲圆觉经于北京(宝静“谛公老法师年谱”)。七月(“六月初”),陈元白(裕时)来普陀山。大师与谈佛法,意甚感动,乃舍同善社归佛。元白曾引蒋作宾(雨岩)、黄葆苍(元恺)入同善社,既心知同善社之非,乃去沪邀蒋、黄来普陀。大师为谈原人论及成唯识论大意。相依近月,悉发心学佛(自传十;觉社宣言;太虚宣言)。八月(“秋初”),大师偕昱山、元白等出普陀,游天童、育王,至宝严寺谒奘老(自传十)。时宁波佛教孤儿院成立,大师与圆映并任院董,陈屺怀(玄婴)主其事。开学日,大师演说甚详。由是,大师与陈屺怀时相晤谈(自传十;呐公语业附言;文)。大师与元白等抵沪。商诸章太炎、王一亭、刘仁航(灵华)等,创立觉社,推蒋作宾任社长以资号召,开始弘扬佛法之新运动。其初,大师在山与元白等谈及整理僧制及南游计划,惟鉴于欧战未已,议先成立佛学团体,渐图进行;觉社乃缘此产生。觉社初期事业,定为:出版专著,编发丛刊,演讲佛学,实习修行(自传十;人物志忆二;太虚宣言)。
大师时寓爱多亚路,与章太炎也是庐为邻,因时相过从(人物志忆二)。闻苏曼殊病卒,挽之以诗:“昔年精舍建祇洹,我亦宜南学弄丸。十载未能谋半面,一书曾忆剖双肝。天荒集里同留句,世乱声中忽盖棺。不信奇人竟庸死,欲歌薤露意先寒”。九月中秋,大师游西湖,客白衣寺;遇华山自北京来(华山法师辞世记;却非诗集)。按:自传(十)谓:七年夏季至杭,晤华山。秋初至上海,著手编辑觉书,遇华山自五台北平归。考是年冬作“华山法师辞世记”:二年夏,大师于沪编佛教月报,遇华山。七年秋,晤华山自北平归于杭。是则自传所记二次相逢,年月均误。是月,元白去汉口,葆苍去重庆。大师撰“往生安乐净土法门略说”,付葆苍葆苍刊行于重庆(自传十;觉书“己未佛教年鉴”)。
“道学论衡”及“楞严经摄论”,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论衡乃编集普陀所作(教育新见、哲学正观、订天演宗、破神执论、译著略辨、佛…
《太虚大师年谱目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