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於所緣之境,以錯覺之心錯爲分別所獲致之量果,如見繩以爲是蛇,見騾誤認爲馬,都屬於非量。
八識緣境,前五識量度之境,是根塵相對的而生識的直接感覺,此時無分別心,不雜名言,所以是現量。例如眼識緣色,唯緣青黃赤白四實色,不緣長短方圓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當五俱意識生起,有了分別,就墮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識通於叁量,在五俱意識初起刹那,也是現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別,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爲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識緣根身、器界、種子,唯是現量。
二 叁性叁受
在唯識學上,叁性有兩種,一者是稱爲 [叁自性] 的叁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一者是善、惡、無記的叁性,我們此處所討論的,是善、惡、無記的叁性。
叁性,是以善、不善等的性質,分一切諸法爲善、不善、無記等叁性。茲分述如下:
一. 善: 善是能順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義是指能於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者。善與惡,都有理、事之分,理是分析善惡的性質,事是說明善惡的行爲。先以善來說,在理的一面, <俱舍論> 十叁,把善分爲四種,一者勝義善,二者自性善, 叁者相應善, 四者等起善。在事的一面來說,修唯識行,持五戒、行十善,是基本的行持。十善是:
1.不殺生,進而行放生、救生、護生。
2.不偷盜,進而行施舍,財施、法施、無畏施。
3.不邪淫,進而修梵(清淨)行,出家人則完全斷淫。
4.不妄言,進而說誠實語。
5.不绮語,進而說質直語。
6.不兩舌,進而說調解語。
7.不惡口,進而說柔軟語。
8.不貪,進而修不淨觀,以對治貪欲。
9.不嗔,進而修慈悲觀,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
10. 不癡,進而修因緣觀。
二. 不善: 不善又稱爲惡,指其能違損此世他世之法。 <成唯識論> 中稱: [違損此世、他世爲惡。] <俱舍論> 十叁,把惡也分爲四種,即一者勝義不善,二者自性不善,叁者相應不善,四者等起不善。在事相一面,與十善相對者即是十惡。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貪婪、嗔恙、愚癡。
叁. 無記: 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不能記爲惡,故稱無記。
叁受之受,即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的受蘊,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領納之義,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感受。 <成唯識論> 曰: [受謂領納順違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二非欲故。] 這在 <大乘廣五蘊論> 說的更明白一點: [雲何受蘊,受有二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 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 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二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
受也是 [十二緣生] 中第七支 [觸緣受、受緣愛] 的受,所以 <緣起經> 中說, [受有叁種,謂樂受、苦不苦不樂受。] 受以領納爲性,領納、就是感受外境。受所領納的外境,有順益境,有違損境,有順違俱非境。緣順益境,就是樂受; 緣違損境,就是苦受;緣順違俱非境,就是中容受、此亦稱舍受。對於樂受有 [和合欲] ,舍不得離開,對於苦受有 [乖離欲] ,避之唯恐不及。對於非苦非樂的中容受,既無和合欲,亦無乖離。
受是主觀的感覺,苦樂是比較而來,沒有一定標准。譬如窮人在烈日下挖土作工,以能有樹蔭蔽日爲樂,富人在大廈中吹風品茗,以未裝冷氣爲苦,可見苦樂不能以客觀標准來衡量。不過苦樂之受,一般說是與前五識相應,這是生理上的感覺,憂喜之受,是與第六識相應的受,這是心理上相應的受。譬如兒子聯考題名,分發國立的名大學,當然喜在心頭; 若愛妻罹患重病,朝不保夕,難免憂心不已。叁受加上憂喜二受,就稱爲五受了。
叁 叁界九地
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六道衆生所依托生存的環境,是有情業力招感的依報。 <顯揚聖教論> 上稱: [界有二種,一、欲等叁界。二、叁千世界。欲等叁界者,一、欲界,謂未離欲地雜染煩惱諸蘊差別; 二、色界,謂己離欲地雜染煩惱差別; 叁、無色界,謂離色、欲地雜染煩惱差別。......]
大致說來,欲界、是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欲界的範圍,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 此界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色界,色是變礙或示現之義,這是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此界衆生皆由化生。其所居宮室苑囿,壯麗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無色界者,此界無有色身,無淫、食二欲,無宮殿、國土及一切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這只是一個精神存在的世界。
照佛經上說,叁界有九地、二十八天,茲列表說明如下:
│----欲界----五趣雜居地
|
│ │--離生喜樂地
│----色界│--定生喜樂地
│ │--離喜妙樂地
叁界---│ |--舍念清淨地
|
│ │--空無邊處地
│--無色界│--識無邊處地
│ │--無所有處地
│ |--非想非非想處地
叁界二十八天,爲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其名稱爲: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仞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天叁天,爲梵衆天. 梵輔天.大梵天。
二禅天叁天,爲少天. 無量光天. 光音天.
叁禅天叁天,爲少淨天. 無量淨天. 遍淨天。
四禅天九天,爲無雲天. 福生天. 廣果天. 無煩天. 無熱天. 善見天. 善現天. 色究竟天. 無想天。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叁境: 八識緣境,能緣的是見分,所緣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質、分爲叁種,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性境: 性境就是實境,是實種所生,事實上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物質實境。
叁境--│----獨影境: 這是沒有本質的影像,是第六識虛妄分別想像出來的影子。
│----帶質境: 這是有本質的相分,而爲見分所錯誤認知者。
二. 叁量: 量是測量的標准,引伸爲認識、知識,唯識學上立爲心識緣境的量度准則。心識緣境,有叁種量度,即現量、比量、非量。
│----現量: 心識緣境,緣當下性境,沒有分別,不帶名言,此稱現量。
叁量--│----比量: 心識緣境,以知識、經驗推測比度所獲的量果。
│----非量: 心識緣境,對所緣境認知謬誤所獲的量果。
叁. 叁性: 分爲善、不善、無記叁種。
│----善性: 於現在世未來世、於自他順益者。
叁性--│----不善性: 於現在世未來世、於自他違損者。
│----無記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爲善、亦不能記爲惡者。
四. 叁受: 受是領納作用,有苦、樂、舍叁受,如加憂喜二受,就成爲五受了。
│----一苦受: 領納違損境之謂。
叁受--│----樂受: 領納順益境之謂。
│----舍受: 領納順違俱非境之謂。
第八講 修行五位
一 修行五位
八識規矩頌講座,已講過七次,今天是第八講。八周以來,我們講過八識、心所、種子、四分、四緣五果,叁境叁量等等,今天要講修行五位。諸位或問,十二次講座已過了叁分之二,何以還沒有講到八識規矩頌的頌文
原因是這樣,譬如建房子,我們先要把磚瓦木石准備齊全,材料不齊全不能動工,不然,中途勢將因材料不齊而停頓。我們前八次講的材料,都是准備後四次使用的,下一次起,即將次第講到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的頌文。現在我們開始講五位修行。
學唯識,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識,而是學得唯識後,依法修行。也許,我們的修持不夠,尚不能修止修觀,但在我們在了解得八識、 五十一心所 之後,我們於起心動意之時,常常省察我們的心識,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個心王、心所的作用
我們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個心王、心所發生的作用
所謂 [究幾於心意初動之時] ,把唯識用在日常生活上,這就是修行。我人的前六識,一向是攀緣外境,與五欲六塵打交道,我們從來不曾想到過省察內心,觀照內心。修行無非是修正身、語、意叁者的行爲,但叁者以心識爲主導,正本清源,我們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與觀照我們的心識,就是修行的基礎。現在我們開始講修行五位。
照唯識學的修行理論來說,修唯識行,要經過五個階段,稱爲 [唯識五位] ,五位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分述如下:
一. 資糧位: 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識行的初位。稱資糧者,譬如有人遠行,要先准備下資財糧食,以備途中所需; 修唯識行,也要先積聚下相當的智慧和福德,作爲修行的資糧。智慧福德的資糧如何積聚…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