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 增上果: 以一因缘法之果,望其他因缘,曰增上果。因为一法生起获果,一切因缘皆予以增上之力,故曰增上果。
五. 离系果: 离系果是道果,这是修唯识行,断我、法二执,证我、法二空,断去烦恼、所知二障的系缚,证得的道果。
三 九缘生识
依照唯识学的理论,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万法----色心诸法种子,种子起现行,而有人生和世界 (主观的认识作用,和客观的外境) 。但色心诸法生起,要因缘具足。因缘,即上节所称的四缘。心法生起要具足四种缘,色法生起只需具备两种缘。但唯识学上又有一个名词,叫 [九缘生识] ,意谓心识生起,要具足九种缘,这是不是矛盾呢
此处我们先看生识的九缘是那些缘,现在以眼识生起为例,眼识生起的九缘是:
一. 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二. 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三. 根缘: 眼识依於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四. 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五. 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六. 种子缘: 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七. 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八. 染净依缘: 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九. 根本依缘: 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但是这和四缘之说是否抵触呢
事实上并不抵触,原来以上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馀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九缘之中,还少了一个等无间缘,但等无间缘、是在心识连续生起的时候才有的,此处的九缘生识,是在生识的横切面(不包括时间因素)来看,所以不把等无间缘列入。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眼识生起要具备九缘,那麽耳、鼻、舌、身诸识呢
是否也需要九种缘呢
不需要,八种识的生起,所需的缘各不相同,兹列表如下,以资分别:
一. 眼识: 眼识生起要具九缘、已如上述。
二. 耳识: 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即在九缘中减去明缘。因耳识缘声境,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听,所以只须八缘。
三. 鼻识: 鼻识缘香境,是 [合中取境] ,不需要光明和距离,所以在九缘减去空、明二缘,只须要七缘。
四. 舌识: 舌识缘味境,这也是 [合中取境] ,根 (舌) 境 (饮食) 接触才能生识,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五. 身识: 身识缘触境,必须接触才有感觉,这也是 [合中取境] ,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六. 意识: 意识取境,要具五缘,即根缘 (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识为染净依) 、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和种子依缘。即九缘中减去空、明、根、分别依四缘。
七. 末那识: 末那取境,只须四缘,即根缘 (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缘)、境缘 (末耶缘第八阿赖耶识) 、作意缘、种子依缘。
八. 阿赖耶识: 赖耶取境,也要四缘,即根缘 (赖耶识依末那识为根) 、境缘 (其境为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缘、种子依缘。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六因、四缘、五果: 唯识学立有 [六因、四缘] ,为万法生起之条件。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各如下表所示:
│能作因
│俱有因
六因--│相应因
│同类因
│遍行因
│异熟因
│因缘
四缘--│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异熟果
│等流果
五果--│士用果
│增上果
│离系果
二. 八识具缘: 八识生起,具缘不同,如下表:
│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
│ 依缘。
│耳识----八缘----空、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鼻识----七缘---│
八识具缘│舌识----七缘---│---- 各具根、境、作意、种子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身识----七缘---│
│意识----五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
│末那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阿赖耶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第七讲 三境三界
一 三境三量
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於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书也读不懂。我们先来探讨这些名词的意义,现在自三境说起。
三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又称六尘,这即是我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但在唯识学上,不以此客观世界是识外之境,而是八识变现的相分。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三类境,即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原来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而一切识,皆为能变。八识变现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因缘变,一是分别变。所谓因缘变,是能缘的心,任运而起 (任由因缘,非由作意筹度,称因缘变) ,其所变现的相分,是实种所生 (不与见分同种生起) 。分别变者,是随著心识分别势力而变现 (其变现的相分,不是实种所生,是随著见分种子生起) 。其所变之境,也就是八识的相分。前五识、第八识的相分,都是因缘变; 第六识的独散意识 (不包括五俱意识) 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都是分别变。因缘变所变的相分,是性境; 分别变所变的相分,是带质境或独影境。兹分述三境如下:
一. 性境之性,是 [实] 的意思,亦可说是现前的实境。性境是实种(色法种子)所生,是以因缘变而变现,不是随第七识的 [非量] 认知,或第六识的分别心幻化假设,亦不是已落谢的六尘影子。所以在唯识学上,性境有三个条件:
1.是实种所生: 前五识的相分,第六识五俱意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所缘的全是色法,都是实种所生。
2.有实体之用: 色法有质碍性,有其实用,
3.现量所证: 现量有三个条件,一者现前显现,二者非构思所成,三者不是在错乱情形下所见。
玄奘大师有偈子曰 : [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不随心者,是此境不随著第六识的分别心而改变其本质。
二. 独影境,独者简别於本质; 影者影像,即是相分,合而言之,就是没有本质的相分。这是能缘之心的虚妄分别而变起之境,它没有本质,仅为影像。如第六意识虚妄分别、以想像力变起龟毛、兔角的幻影。独影境不是色法实种所生,而是第六识见分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随心(第六识见分)生起。此境有三种随心: 一者性随心,谓境与能缘之心同一性,二者种随心,谓境 (相分) 与能缘之心 (见分) 由同一种子所生。三者系随心,谓种与能缘之心同一界系。
三. 带质境: 带质境即是此境兼带本质。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其相分是实种所生,有其所依的本质,而不能如实的为见分所认知者。如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其相分),为常、一、主宰的自我,第八识见分不是自我,而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称为 [真带质] ,所谓 [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又如第六识缘草绳误为是蛇,草绳固有其本质,但并不是蛇,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此称作 : [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
其次再探讨三量,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量是认识、知识,也是测量的准绳。如以斗量米,以尺量布,以至於以秤量物。唯识学立有三量,是明心识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识活动中,能认识的作用是识,所认识的对象是境,在此能认识与所认识之间,心识是能量,所认识之境是所量,此能所之间,有识量的生起。如贩布者不用尺量,则不知长度,吾人心识认识外境,如果没有心识的计虑量度,则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圆是方,可见识量在认识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知识。识之量度有三种,随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别,即是,即现量、比量、非量。分述如下:
一. 现量: 现量是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不起分别计度所获之量果。但现量之境,要具备三个条件,即一者是现在,以简别於过去或未来。二者心识认识的对象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在种子位不能成为现量。三者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心与所量之境,二者俱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
二. 比量: 心识所量度的对象,没有呈现在前,但可藉著知识经验,推测比度而获致量果。如见山上有烟,推知该处必有火; 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
三. 非量: 此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即是…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