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四. 增上果: 以一因緣法之果,望其他因緣,曰增上果。因爲一法生起獲果,一切因緣皆予以增上之力,故曰增上果。

   五. 離系果: 離系果是道果,這是修唯識行,斷我、法二執,證我、法二空,斷去煩惱、所知二障的系縛,證得的道果。

  

  叁 九緣生識

   依照唯識學的理論,第八阿賴耶識,含藏萬法----色心諸法種子,種子起現行,而有人生和世界 (主觀的認識作用,和客觀的外境) 。但色心諸法生起,要因緣具足。因緣,即上節所稱的四緣。心法生起要具足四種緣,色法生起只需具備兩種緣。但唯識學上又有一個名詞,叫 [九緣生識] ,意謂心識生起,要具足九種緣,這是不是矛盾呢

   此處我們先看生識的九緣是那些緣,現在以眼識生起爲例,眼識生起的九緣是:

   一. 空緣: 空即空間,眼識取境,須保持距離,否則不能取境,此謂空緣。

   二. 明緣: 明即光明,眼識取境,須要光明,否則不能取境,此謂明緣。

   叁. 根緣: 眼識依於眼根而生起,謂之根緣。

   四. 境緣: 眼根觸對色境,生起眼識,境爲識之所緣緣,此謂境緣。

   五. 作意緣: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則視而不見,此謂作意緣。

   六. 種子緣: 阿賴耶識含藏的眼識種子,爲生起眼識的親因緣,此謂種子緣。

   七. 分別依緣: 分別指第六識,眼識生起,依第六識分別外境,此謂分別依緣。

   八. 染淨依緣: 染淨指第七識,此識是意識之根,亦影響前五識,此謂染淨依。

   九. 根本依緣: 根本指第八識,第八識爲諸識根本,此謂根本依。

   以上九種緣,爲生起眼識缺一不可的條件。但是這和四緣之說是否抵觸呢

   事實上並不抵觸,原來以上九緣,種子緣就是四緣中的親因緣(因緣),境緣就是四緣中的所緣緣,而其馀的七種緣,全是增上緣。九緣之中,還少了一個等無間緣,但等無間緣、是在心識連續生起的時候才有的,此處的九緣生識,是在生識的橫切面(不包括時間因素)來看,所以不把等無間緣列入。如心識連續生起,加上等無間緣,就成十緣了。

   眼識生起要具備九緣,那麽耳、鼻、舌、身諸識呢

   是否也需要九種緣呢

   不需要,八種識的生起,所需的緣各不相同,茲列表如下,以資分別:

   一. 眼識: 眼識生起要具九緣、已如上述。

   二. 耳識: 耳識生起,須具八種緣,即在九緣中減去明緣。因耳識緣聲境,耳朵聽聲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聽,所以只須八緣。

   叁. 鼻識: 鼻識緣香境,是 [合中取境] ,不需要光明和距離,所以在九緣減去空、明二緣,只須要七緣。

   四. 舌識: 舌識緣味境,這也是 [合中取境] ,根 (舌) 境 (飲食) 接觸才能生識,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間,只須要七緣。

   五. 身識: 身識緣觸境,必須接觸才有感覺,這也是 [合中取境] ,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間,只須要七緣。

   六. 意識: 意識取境,要具五緣,即根緣 (第六識以第七識爲根,亦以第七識爲染淨依) 、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和種子依緣。即九緣中減去空、明、根、分別依四緣。

   七. 末那識: 末那取境,只須四緣,即根緣 (末那識依阿賴耶識爲根緣,複以阿賴耶識爲根本依緣)、境緣 (末耶緣第八阿賴耶識) 、作意緣、種子依緣。

   八. 阿賴耶識: 賴耶取境,也要四緣,即根緣 (賴耶識依末那識爲根) 、境緣 (其境爲根身、器界、種子) 、作意緣、種子依緣。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 六因、四緣、五果: 唯識學立有 [六因、四緣] ,爲萬法生起之條件。有因有緣,必然生果,各如下表所示:

  

   │能作因

   │俱有因

   六因--│相應因

   │同類因

   │遍行因

   │異熟因

  

   │因緣

   四緣--│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異熟果

   │等流果

   五果--│士用果

   │增上果

   │離系果

  

   二. 八識具緣: 八識生起,具緣不同,如下表:

  

   │眼識----九緣----空、明、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

   │ 依緣。

   │耳識----八緣----空、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鼻識----七緣---│

  八識具緣│舌識----七緣---│---- 各具根、境、作意、種子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身識----七緣---│

   │意識----五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種子依緣。

   │末那識----四緣----根緣、境緣、作意緣、種子依緣。

   │阿賴耶識----四緣----根緣、境緣、作意緣、種子依緣。

  

  第七講 叁境叁界   

  一 叁境叁量

   在 <八識規矩頌> 中,有幾個以叁爲名數的名詞,如叁境、叁量、叁性、叁受、以至於叁界等,這些都是唯識學上非常重要的名詞。如果不了解其內涵及意義,不但八識規矩頌讀不懂,其他的唯識書也讀不懂。我們先來探討這些名詞的意義,現在自叁境說起。

   叁境的境,一般說來,是感官與心識所認識的對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緣慮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境又稱六塵,這即是我人所認識的客觀世界。但在唯識學上,不以此客觀世界是識外之境,而是八識變現的相分。唯識家以八識變現塵境性質的不同,而分爲叁類境,即是性境、獨影境、帶質境。

   原來一切有情,各有八識,而一切識,皆爲能變。八識變現的方式有兩類,一是因緣變,一是分別變。所謂因緣變,是能緣的心,任運而起 (任由因緣,非由作意籌度,稱因緣變) ,其所變現的相分,是實種所生 (不與見分同種生起) 。分別變者,是隨著心識分別勢力而變現 (其變現的相分,不是實種所生,是隨著見分種子生起) 。其所變之境,也就是八識的相分。前五識、第八識的相分,都是因緣變; 第六識的獨散意識 (不包括五俱意識) 的相分,和第七識的相分,都是分別變。因緣變所變的相分,是性境; 分別變所變的相分,是帶質境或獨影境。茲分述叁境如下:

   一. 性境之性,是 [實] 的意思,亦可說是現前的實境。性境是實種(色法種子)所生,是以因緣變而變現,不是隨第七識的 [非量] 認知,或第六識的分別心幻化假設,亦不是已落謝的六塵影子。所以在唯識學上,性境有叁個條件:

   1.是實種所生: 前五識的相分,第六識五俱意識的相分,第八識的相分,所緣的全是色法,都是實種所生。

   2.有實體之用: 色法有質礙性,有其實用,

   3.現量所證: 現量有叁個條件,一者現前顯現,二者非構思所成,叁者不是在錯亂情形下所見。

   玄奘大師有偈子曰 : [性境不隨心,獨影唯隨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 不隨心者,是此境不隨著第六識的分別心而改變其本質。

   二. 獨影境,獨者簡別於本質; 影者影像,即是相分,合而言之,就是沒有本質的相分。這是能緣之心的虛妄分別而變起之境,它沒有本質,僅爲影像。如第六意識虛妄分別、以想像力變起龜毛、兔角的幻影。獨影境不是色法實種所生,而是第六識見分的一部分,所以它是隨心(第六識見分)生起。此境有叁種隨心: 一者性隨心,謂境與能緣之心同一性,二者種隨心,謂境 (相分) 與能緣之心 (見分) 由同一種子所生。叁者系隨心,謂種與能緣之心同一界系。

   叁. 帶質境: 帶質境即是此境兼帶本質。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是實種所生,有其所依的本質,而不能如實的爲見分所認知者。如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識的見分(以第八識的見分爲其相分),爲常、一、主宰的自我,第八識見分不是自我,而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此稱爲 [真帶質] ,所謂 [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 。又如第六識緣草繩誤爲是蛇,草繩固有其本質,但並不是蛇,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此稱作 : [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

   其次再探討叁量,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量是認識、知識,也是測量的准繩。如以鬥量米,以尺量布,以至於以秤量物。唯識學立有叁量,是明心識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識活動中,能認識的作用是識,所認識的對象是境,在此能認識與所認識之間,心識是能量,所認識之境是所量,此能所之間,有識量的生起。如販布者不用尺量,則不知長度,吾人心識認識外境,如果沒有心識的計慮量度,則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圓是方,可見識量在認識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知識。識之量度有叁種,隨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別,即是,即現量、比量、非量。分述如下:

   一. 現量: 現量是能緣之心,量所緣之境,不起分別計度所獲之量果。但現量之境,要具備叁個條件,即一者是現在,以簡別於過去或未來。二者心識認識的對象必須要顯現出來,亦即必須是現行位之法,在種子位不能成爲現量。叁者現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心與所量之境,二者俱是明白現前,和合俱有。

   二. 比量: 心識所量度的對象,沒有呈現在前,但可藉著知識經驗,推測比度而獲致量果。如見山上有煙,推知該處必有火; 見牆外有雙角,推知牆外有牛。

   叁. 非量: 此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即是…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