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识规矩颂》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於所缘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所获致之量果,如见绳以为是蛇,见骡误认为马,都属於非量。

   八识缘境,前五识量度之境,是根尘相对的而生识的直接感觉,此时无分别心,不杂名言,所以是现量。例如眼识缘色,唯缘青黄赤白四实色,不缘长短方圆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当五俱意识生起,有了分别,就堕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识通於三量,在五俱意识初起刹那,也是现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别,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识唯缘第八识的见分执为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识缘根身、器界、种子,唯是现量。

  

  二 三性三受

   在唯识学上,三性有两种,一者是称为 [三自性] 的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一者是善、恶、无记的三性,我们此处所讨论的,是善、恶、无记的三性。

   三性,是以善、不善等的性质,分一切诸法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兹分述如下:

   一. 善: 善是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义是指能於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者。善与恶,都有理、事之分,理是分析善恶的性质,事是说明善恶的行为。先以善来说,在理的一面, <俱舍论> 十三,把善分为四种,一者胜义善,二者自性善, 三者相应善, 四者等起善。在事的一面来说,修唯识行,持五戒、行十善,是基本的行持。十善是:

   1.不杀生,进而行放生、救生、护生。

   2.不偷盗,进而行施舍,财施、法施、无畏施。

   3.不邪淫,进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则完全断淫。

   4.不妄言,进而说诚实语。

   5.不绮语,进而说质直语。

   6.不两舌,进而说调解语。

   7.不恶口,进而说柔软语。

   8.不贪,进而修不净观,以对治贪欲。

   9.不嗔,进而修慈悲观,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10. 不痴,进而修因缘观。

   二. 不善: 不善又称为恶,指其能违损此世他世之法。 <成唯识论> 中称: [违损此世、他世为恶。] <俱舍论> 十三,把恶也分为四种,即一者胜义不善,二者自性不善,三者相应不善,四者等起不善。在事相一面,与十善相对者即是十恶。十恶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婪、嗔恙、愚痴。

   三. 无记: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不能记为恶,故称无记。

   三受之受,即五蕴中色、受、想、行、识的受蕴,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领纳之义,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感受。 <成唯识论> 曰: [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 这在 <大乘广五蕴论> 说的更明白一点: [云何受蕴,受有二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 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 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二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受也是 [十二缘生] 中第七支 [触缘受、受缘爱] 的受,所以 <缘起经> 中说, [受有三种,谓乐受、苦不苦不乐受。] 受以领纳为性,领纳、就是感受外境。受所领纳的外境,有顺益境,有违损境,有顺违俱非境。缘顺益境,就是乐受; 缘违损境,就是苦受;缘顺违俱非境,就是中容受、此亦称舍受。对於乐受有 [和合欲] ,舍不得离开,对於苦受有 [乖离欲] ,避之唯恐不及。对於非苦非乐的中容受,既无和合欲,亦无乖离。

   受是主观的感觉,苦乐是比较而来,没有一定标准。譬如穷人在烈日下挖土作工,以能有树荫蔽日为乐,富人在大厦中吹风品茗,以未装冷气为苦,可见苦乐不能以客观标准来衡量。不过苦乐之受,一般说是与前五识相应,这是生理上的感觉,忧喜之受,是与第六识相应的受,这是心理上相应的受。譬如儿子联考题名,分发国立的名大学,当然喜在心头; 若爱妻罹患重病,朝不保夕,难免忧心不已。三受加上忧喜二受,就称为五受了。

  

  三 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六道众生所依托生存的环境,是有情业力招感的依报。 <显扬圣教论> 上称: [界有二种,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染烦恼诸蕴差别; 二、色界,谓己离欲地杂染烦恼差别; 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染烦恼差别。......]

   大致说来,欲界、是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欲界的范围,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 此界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色界,色是变碍或示现之义,这是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此界众生皆由化生。其所居宫室苑囿,壮丽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无色界者,此界无有色身,无淫、食二欲,无宫殿、国土及一切物质,唯以心识住於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这只是一个精神存在的世界。

   照佛经上说,三界有九地、二十八天,兹列表说明如下:

  

   │----欲界----五趣杂居地

   |

   │ │--离生喜乐地

   │----色界│--定生喜乐地

   │ │--离喜妙乐地

  三界---│ |--舍念清净地

   |

   │ │--空无边处地

   │--无色界│--识无边处地

   │ │--无所有处地

   │ |--非想非非想处地

  

   三界二十八天,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其名称为:

   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 仞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天三天,为梵众天. 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天三天,为少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三禅天三天,为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四禅天九天,为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无想天。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三境: 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 性境就是实境,是实种所生,事实上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物质实境。

   三境--│----独影境: 这是没有本质的影像,是第六识虚妄分别想像出来的影子。

   │----带质境: 这是有本质的相分,而为见分所错误认知者。

   二. 三量: 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

  

   │----现量: 心识缘境,缘当下性境,没有分别,不带名言,此称现量。

   三量--│----比量: 心识缘境,以知识、经验推测比度所获的量果。

   │----非量: 心识缘境,对所缘境认知谬误所获的量果。

   三. 三性: 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

  

   │----善性: 於现在世未来世、於自他顺益者。

   三性--│----不善性: 於现在世未来世、於自他违损者。

   │----无记性: 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亦不能记为恶者。

   四. 三受: 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

  

   │----一苦受: 领纳违损境之谓。

   三受--│----乐受: 领纳顺益境之谓。

   │----舍受: 领纳顺违俱非境之谓。

  

  第八讲 修行五位   

  一 修行五位

   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讲到八识规矩颂的颂文

   原因是这样,譬如建房子,我们先要把砖瓦木石准备齐全,材料不齐全不能动工,不然,中途势将因材料不齐而停顿。我们前八次讲的材料,都是准备後四次使用的,下一次起,即将次第讲到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及第八识的颂文。现在我们开始讲五位修行。

   学唯识,目的不是在增加知识,而是学得唯识後,依法修行。也许,我们的修持不够,尚不能修止修观,但在我们在了解得八识、 五十一心所 之後,我们於起心动意之时,常常省察我们的心识,我一念慈悲的善心生起,是那一个心王、心所的作用

   我们一念嗔恚心,一念妒嫉心生起,又是那个心王、心所发生的作用

   所谓 [究几於心意初动之时] ,把唯识用在日常生活上,这就是修行。我人的前六识,一向是攀缘外境,与五欲六尘打交道,我们从来不曾想到过省察内心,观照内心。修行无非是修正身、语、意三者的行为,但三者以心识为主导,正本清源,我们要由修心做起,因此省察与观照我们的心识,就是修行的基础。现在我们开始讲修行五位。

   照唯识学的修行理论来说,修唯识行,要经过五个阶段,称为 [唯识五位] ,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分述如下:

   一. 资粮位: 这在五位修行中,只算是方便道,是修唯识行的初位。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要先准备下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 修唯识行,也要先积聚下相当的智慧和福德,作为修行的资粮。智慧福德的资粮如何积聚…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二十颂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