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假有----非空
叁性各具中道- │---依他起性 │
│ │實無----非有
|
│
│ │真實----非空
│---圓成實性 │
│無相----非有
|---遍計所執性----體相都無------非有---│
│
叁性對望中道--│ |--中道
|-----依他起性------如幻假有----非空--- │
第叁講 八識心王
一 前五識
古來大德和現代時賢,講八識規矩頌的,多是一開始就由頌文講起。按照頌文的順序往下面講。本頌四十八句頌文,已在第一講中錄出,我們看得出來,頌文中充滿了佛學名詞,並且頌文中的名詞,前後都有連帶關系。我們若一開始就講頌文,勢必把有連帶關系的名詞加以割裂,講起來有困難,聽的人也可能聽不出頭緒來。我們現在換一個方式,先講解頌文中的名詞,到名詞全部了解,再講解頌文,才能聽出頭緒,融會貫通。現在我們依照八識心王,五位心所,識體四分,九緣生識等順序講下去,最後再講頌文。
學習唯識學,有一本入門的論著必須要讀,那就是世親菩薩造的 <百法明門論> 。這本論著,在 [一本十支] 之學中,稱作 [略陳名數支] 。顧名思義,就是粗略的解釋百法名數。百法是什麽
原來世間事物,林林總總,不可勝計,此泛稱之爲 [宇宙萬法] 。萬法不能一一爲之說明,乃用分類歸納的方法,把萬法歸類。因此,世親菩薩將萬法約之爲百種,複□之以五位,稱之爲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
一. 心王法: 八種,稱爲八識心王。
二. 心所有法: 五十一種,稱爲五十一位相應心所。
叁. 色法: 十一種。
四. 心不相應行法: 二十四種。
五. 無爲法: 六種。
於此,今日就講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識心王。
八識心王,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識就是心,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識
原來我人通常執著於實我實法----把宇宙間的一切視爲實體。說到心時,也隱然有一整體的東西存在。唯識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爲八,以破遺我人的執著。於此先來探討前五識。
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五識,這是我人的五種感覺器官,其作用是:
一. 眼識: 依於眼根,緣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二. 耳識: 依於耳根,緣聲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叁. 鼻識: 依於鼻根,緣香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四. 舌識: 依於舌根,緣味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五. 身識: 依於身根,緣觸境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
前五識,是感覺器官,依於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所以又有以下五種名稱:
一. 依根之識: 此識依其根而生起。
二. 根發之識: 此識由其根而發生。
叁. 屬根之識: 此識是屬於其根之識。
四. 助根之識: 此識助其根而起分別。
五. 如根之識: 此識如其根而命名。
五識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內根、外根的分別。外根,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但這五種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質,它的作用是扶助內根,爲內根所依托處,這在佛經上稱爲扶根塵、扶助內根的塵法。扶根塵不能生識,生識的是內根,又稱之曰 [淨色根] ,亦名勝義根。佛經上說: 勝義根質淨而細,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見,唯佛眼天眼可見之。近代科學發達,使我們知道所謂淨色根,事實上就是人體的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淨色根有發識取境的作用,功能殊勝,故名勝義根。
眼、耳、鼻、舌、身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五境又稱五塵,麈者虛浮之法,生滅變異,隨著因緣而改變; 塵也是染汙的意思,以此五者,能染汙我人的心識,所以稱塵。五識所取之五境,分別說明如下:
一. 眼識: 眼識緣色境,此色是顔色之色,非有質礙性(物質) 之色。此色有叁類:
1.顯色: 有十叁種,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霧、空。
2.形色: 有十,長、短、方、圓、粗、細、高、下、正、不正。
3.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臥。
4.法處色: 有五,極回色、極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計所執色。
二. 耳識: 耳識緣聲境,此境有叁:
1.執受大種因聲: 人之語言、動作 (如鼓掌) 所發之聲音。
2.非執受大種因聲: 自然界所發之聲音,如風聲、水聲等。
3.俱大種因聲: 人與物質界共發之聲音,如吹笛、奏蕭,伐木、鑿石等。
叁. 鼻識: 鼻識緣香境,此有六種,叁實叁假,叁實者,順益者名好香、如沈檀; 違損者合惡香、如糞穢; 無順違者名平等香,如土石。叁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變異香。
四. 味境: 舌識緣味境,此有六種,有甘、酸、鹹、辛、苦、淡。
五. 身識: 身識緣觸境,即是我人的觸覺,略說如冷、暖、滑、澀,輕、重、痛、癢,細說有二十六種,不細述。
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範圍以外。如眼只能緣色,不能越色而緣聲; 耳識只能緣聲,不能越聲緣香,其他各識亦然。並且,五識緣境,只是感覺, [唯是現量,不帶名言] ,所以無分別的功能。分別色、聲、香、味、觸五境的內容,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此將在下一節敘述。
二 第六識
第六識名意識,這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斷、記憶、決定,以至於喜怒哀樂的情緒用,全是第六識的功能。
前五識各有其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組成的淨色根,是色法之根; 第六識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五境,緣的是色法; 第六識緣法境,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別的作用。
意識與前五識比較,它有下列幾種特點:
一. 意識緣慮法境,它能了解分別一切外境。
二. 意識能了別一切色法 (物質現象) 的自相與共相。即此物單獨的形相,及與他物比較的差別相。
叁. 意識不僅了別現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別過去、未來之事之理。
四. 意識不僅是刹那了別,還能相繼不斷的了別。
五. 意識 [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業果。
意識有 [五俱意識] 與 [獨頭意識] 的分別,五俱意識是:
一. 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眼俱意識。
二. 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耳俱意識。
叁. 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鼻俱意識。
四. 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舌俱意識。
五. 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了別作用時,稱爲身俱意識。
五俱意識,並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叁俱、或五俱,視緣而定。
前六識緣外境,有四種原因。 <瑜伽師地論> 稱: [六識緣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 這四因是:
一. 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識對外境,生起愛著,就對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 念力: 念是記憶,如對外境 [似曾相識] ,生起記憶,就對此境生起注意。
叁. 境界力: 心識所緣的境界,極爲特殊,就對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 數習力: 就是習慣性,如穿越馬路,習慣上要注意有沒有車輛。
再者,五俱意識緣外境時,要經過五段程序,才能充分發生其了別作用。這五段程序,又稱爲 [五心] 。五心是:
一. 率爾心: 這是前五識根境相對生識,刹那間的了別。
二. 尋求心: 這是五俱意識於前五識刹那了別之後,生起尋求之念,以了別外境。
叁. 決定心: 五俱意識尋到了目標,決定去了別。
四. 染淨心: 五俱意識了別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惡染淨之心。
五. 等流心: 這是因五俱意識的善惡染淨,相續流轉,而成就善惡之業。
獨頭意識,是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生起的意識。獨頭意識緣慮的只是法境。獨頭意識又分爲四種:
一. 夢中獨頭意識: 這是在睡覺的時候,緣夢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夢境在叁量中是非量,所以我們不必爲夢境所困惑。
二. 定中獨頭意識: 這是在禅定時,緣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定中意識,唯是現量。
叁. 散位獨頭意識: 這是既不在夢中,也不在定中,也不與前五識同緣外境,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亂心起,在意念遊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亂想個不停。這在佛教中叫做 [打妄想] 。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 狂亂獨頭意識: 人在顛狂----神經錯亂的時候,常常自言自語,甚至於比手劃腳,以加強語勢。我們看他語無倫次,事實…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