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種子的分類: 種子,是阿賴耶識中、能親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種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類--│

   │----習所成種,是種子生起現行,受現行薰習而成的新種子。

  

   │----有漏種子,是叁界六道衆生輪回生死的種子。

   依有無漏分類│

   │----無漏種子,是大乘菩薩轉染成淨、修行證果的種子。

  

   │----善、不善、無記種子,是叁界衆生的有漏種子。

   依叁性分類--│

   │----純善種子,是出世聖者轉染成淨的無漏種子。

  

   │----名言種子-- 表義名言│即等流種子│名言習氣

   有漏種子分類│ 顯境名言│ │我見習氣

   │----業種子----即有支習氣----亦名異熟種子

  

   二. 識體四分: 是八識識體在 [果能變] 時生起的四種功能。

  

  │----見分: 八識識體主能觀的認識的功能。

  識體四分--│----相分: 爲見分所認識的影像。

  │----自證分: 識體證知見分所見有無謬誤的功能。

  │----證自證分: 識體再度驗證的功能。

  │ 圓成實性------真空妙有│

  

  第六講 九緣生識   

  一 緣起

   緣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他所證悟的就是緣起。不過佛陀最初證悟的緣起,是有情生命流轉的緣起。像 <過去現在因果經> 中說:

   [爾時菩薩,至第叁夜,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 若離於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

   這就是因緣二字的來源。因緣、簡稱爲緣起或緣生。什麽是緣起或緣生呢

   在 <阿舍經> 中這麽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又說: [譬如有兩根□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是。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拿去那根,這根便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正複如是。]

   名色和識互相依存,才有生命體的存在。所以因緣二字,簡單的說,就是組成一切事物的關系和條件。生命體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識互相依存而有的。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後果的依存關系(因果關系),也有識和名色 (精神主體和物質性身體) 同時的依存關系。這異時的因果和同時的依存關系,就叫做因緣。不過最早的因緣----即緣起,是生命流轉的緣起,到後來則擴大到萬法生滅變化的緣起。譬如 <入楞伽經> 中說:

  [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工 等緣合成瓶、泥缽,草席、種芽、酪酥亦複如是,各外緣前後轉生; 內者謂無明、 愛、業等生蘊、處、界法,是謂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內緣起,是有情生命流轉緣起,即是佛法中的 [十二緣生] ,也就是: [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 ,有緣生,生緣老死。]

   無明、是我們蒙昧的生命原動力,行、是盲目意志沖動之下的行爲,識、是業力寄托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受業力牽引,納識成胎,這時的受精卵,已經成爲精神和物質的混合體(即所謂生命體),所以稱爲名色。以名色爲緣,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嬰兒發育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備)。 觸是出生後數歲以內的幼兒,感覺器官與外界接觸,童心未鑿,只是直覺,無分別心,所以叫觸。受、是年齡漸長,對外的感覺有了領納的作用。領納有叁種,順我意者稱樂受,違我意者稱苦受,不順不違的稱舍受。有了苦樂之受,以受爲緣,就有了愛----愛憎取舍。愛就是貪,貪名貪利、貪財貪色,以貪爲緣而生起取。取可說是占有,對所愛的一切固執不舍,由取而成爲有。有是 [存在] 的意思,也是業的意,這是由取而熟切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後報的業。有了業因,必有果報,這果報就是生----即是下一世生命開始的生。有了生、就必有老死。在生後死前,又有觸、受、愛、取、有,周而複始,就是生命流轉。

   外緣起,是萬法生滅的緣起,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以麥種豆種爲因,以陽光、雨露、及人工等爲緣,就有麥子豆子的生起; 以泥土調水及工具爲因,就有瓶、缽的生起。生起起要仗因托緣,變異、壞滅也要仗因托緣,仗因托緣,就是仗依生起此法的因素和條件。一切法是依賴因素條件組合而有,所以一切法只是現象,不是 [本體] 。一切法受到因素條件 (因緣) 的變異而有變化,所以一切法無自性 (沒有固定之性) 。無自性又稱性空,此稱之爲 [緣起性空] 。

   萬法離不開緣起,大致說,這就是緣起。

  

  二 四緣五果

   有爲法的生起,必依因緣之和合。有因有緣,必然生果。因此,唯識學上立有 [六因、四緣、五果。] 之說。事實上,因和緣沒有什麽差別,概略的說,因即是衆緣之一,緣也是生果之因,不過在生起萬法的關系條件上,因是較重要的一個條件而已。因此,六因之說,只是四緣的另一種分類方式。於此先介紹四緣,四緣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增上緣:

   一. 因緣: 因緣,是事物生起的衆多關系條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條件。經上說, [謂有爲法,親自辦果], 稱爲因緣。但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緣具備才能生果。同時、在唯識學上的因緣,又不同於一般緣起的因緣。唯識學以 [萬法唯識] 立論,萬法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後果,因此,唯識學上的親因緣,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種子。以種子生現行,始有宇宙萬法。但 [法不孤起] ,種子生現行,須要下列叁緣具備。

   二. 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舊譯次第緣,新譯等無間,意思是 [密密遷移,等無間隙],這是指我們的心識生起,念念生滅,刹那不停,前念心爲後念心開導,引令後念心生起,前念爲後念的緣,後念亦爲前念的緣,次第生起,故亦稱次第緣。

   叁. 所緣緣: 所緣緣舊譯緣緣,這是心識攀緣外境的時候,此能攀緣之心,對所攀緣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爲其所緣。所緣緣這兩個緣字,前一個緣是境,後一個緣是四緣之一的緣。語雲: [境由心生,心因境起。] 心生之境是法境,屬於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屬於色法,二者全是心識攀緣的對象。

   四. 增上緣: 增上是增加或加強的意思,對於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義,所以也稱助緣。增上緣有順益、違損兩方面,自順益方面說,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長者,稱 [與力增上緣] ,不妨礙一法生生起或成長者,稱 [不障增上緣] ; 自違損方面說,此一法對他一法有妨害障礙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順益增上緣,而霜雹爲花木的違損增上緣。

   唯識學是以 [萬法唯識] 立論,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種子起現行的果,因此,種子是一切法的因緣。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緣具足; 色法生起,只須因緣與增上緣兩種緣。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事實上,六因只是四緣的另一種分類。也就是把四緣中能辦生自果的因緣,開展爲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 而把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叁種,合並爲一個能作因。能作因不俱辦生自果的功能,但能給具有生果功能的因予以資助,這又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前者是予生果之因以資助,稱爲 [與力能作因] ,後者是對生果之因不予障礙,稱爲 [不障能作因],這與增上緣的功能類似,此處爲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詳述了。

   世間萬法,因緣具足,必定生果,所生之果,分爲五類,是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離系果,分述如下:

   一. 異熟果: 這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果,有情以其善惡行爲所造作的業因,導致來生叁界六道的苦樂之果。其實異熟果就是衆生的第八識,第八識又名異熟識,舊譯爲果報識,所以稱爲生命流轉的果體。

  異熟二字十分費解,據窺基大師 <成唯識論> 述記中的解釋,謂異熟有叁義:

   1.異時而熟: 由因到果,時間不同,稱異時而熟。譬如果樹,由開花結果,到果子成熟,必要經過一段時間。有情所造善惡諸業,由造業時望果熟受報,也要經過相當時間,此稱異時而熟。

   2.變異而熟: 由因至果,必有不同程度的變異,曰變異而熟。譬如造酒,由水米和合到醞造成酒,必有變異。有情造作各種業因,到隔世成果,也必有變異,曰變異而曰變異而熟。

   3.異類而熟: 由因到果,類別有異,曰異類而熟。譬如江河之水,性質各異,但流入大海,就混同一味了。有情所造的或善或惡的業,,而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這苦樂之果非善非惡,則是無記。由因果之間性質不同,故曰異熟。

   二. 等流果: 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謂之等流。第八識中的善種子生善的現行,從惡種子生惡的現行,種子是因,現行是果,此果是等流果。

   叁. 士用果: 士是 [士夫] ,是人的異名,用是作用,即人力之作用。如農夫耕作而有米麥之果,工匠工作而成器物之果,依其作用所獲之果,稱士用果。

   …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