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若我們真正去思惟定義、如何安立等等,才會有一點味道、感覺出來。若不細想,對于「須觀待其它因緣是假有,不須觀待其它因緣是實有。」無法深刻了解,若只從名相看,不細想的話,是不會知道它的意義的。
補特伽羅並非是實有的,若僅僅只是這樣透過「聲」去理解補特伽羅是非實有的還不夠,要真正生起了悟,必須由心中深處真正了解補特伽羅是無我的,若真正生起了悟,就是屬于具量的,可以很肯定的說補特伽羅並非實有,補特伽羅是空、無實有的。補特伽羅僅是由我們的心去安立的,而非于對境上本身是實有的。應成派不會說五蘊是實有的,但對補特伽羅來說五蘊的力量還是很強,而且會執五蘊是實有的。
毗婆沙宗要靠五蘊才能安立補特伽羅,但由應成派看來這還是實有。剛才所說的補特伽羅是毗婆沙宗所安立的細品補特伽羅。如果說補特伽羅是由我們唯心所安立的,補特伽羅是非實有、是空、無實有,這就是毗婆沙宗所安立的細品補特伽羅。粗品的無我他們是如何安立呢?于對境的補特伽羅上是依于蘊?或不依于蘊?若對境的補特伽羅是不依于蘊、亦不依于因緣、不依于支分,並且空掉「常、一、自在」之我的話,就是粗品補特伽羅的無我。因此在了解毗婆沙宗所說的粗品補特伽羅無我時,就要從不觀待因緣的常、不觀待支分的一,不觀待五蘊自在的我,把這些都空掉的話,就是毗婆沙宗所說的粗品補特伽羅無我。但粗細之分還是完全看在什麼上面來作評斷。剛才所說空掉常、一、自在之我,這完全是在對境上來做評斷的,若由此衡量出來的無我就是粗品補特伽羅無我;若于有境上
宗義寶鬘講解第 39頁
衡量非獨立存在、非實有的話,就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也不是所有的毗婆沙宗都承許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因爲「在十八部派中,一切所貴五部不主張"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因爲一切所貴五部主張有"能獨立之實體我"。」另外「此宗不贊同粗、細品法無我的建立,因他主: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法我」爲們張。」所以不論唯識宗的法無我,或中觀自續、應成派對于法無我的建立,毗婆沙宗一慨不接受。
因爲一切所貴五部並不主張「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又加上主張有「能獨立之實體我」之故,所以有些人認爲他們不是佛教徒,因爲若是佛教徒都要承許佛所說的四法印 「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四法印藏文叫…..即見解;….手印,就是…..四。手印的意思就是印章,要蓋到心裏面,從內心接受的話才算有佛教徒的見解,若不接受就不算有佛教的見解,這是藏傳佛法所用的名詞。四法印真正的意思就是四聖谛,前面二法印代表苦谛內涵,第叁法印是道谛和集谛,第四法印是滅谛。
我們知道輪回的根本是無明,凡是佛教徒都要追求能夠脫離、斷除輪回與無明,但一切所貴部主張的「能獨立之實體有」好像說輪回的根本無明很好,所以有人不承許他們是佛教徒。補特伽羅是實有這一點,各宗派均共許在無明當中是會將補特伽羅想成是實有的,我執就是這樣來的,這是共通的見解。但這樣想法、見解是不對的,這好像是認爲無明無法斷除,所以才會有人認爲他們的見解好像不是佛教徒。不過一切所貴部也有皈依,所以也可稱爲佛教徒。有人認爲有皈依就可算是佛教徒,只是他們認定的無明是粗品的,只要證得粗品的無我就解脫了。大家可以想想這樣的說法正不正確。
今天講到這裏。有問題請問。
問題一:剛才仁波切講到接受四法印才是佛教徒,又講到皈依才是佛教徒,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
回答:我覺得佛教徒要從有無皈依來作判斷,不管有沒有學很高的見解,心裏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從見解來說他是不是佛教徒,又是另一種分法。雖然見解不像佛教徒,但是只要他心裏有皈依就算佛教徒。
問題二:剛才說觀待他人于心境中顯現的,這一分是假有嗎?
回答:對。
問題叁:對于這個假有,您的意思是指這是無我的部分,是正確的?還是說這是應斷的?
回答:我們要了解補特伽羅是假有的,所以,認爲補特伽羅實有就是無明,就是應斷的。補特伽羅假有是正確的。
宗義寶鬘講解第 40頁
問題四:剛才說到毗婆沙宗不承許法無我。可是一開始解釋細品無我時又說是法無我?
回答:此宗只講無我都是補特伽羅無我,並沒有說法無我,完全沒有法無我。此宗最細的無我就是補特伽羅無我,完全沒有認同法無我。
問題五:能表诠的意思是必須表達得很清楚的,爲何能表诠不是語善業,一定要語表聲才是善業
語表聲和能表诠有何不同
回答:真正來說我也不很認同這個說法。能表诠並不一定是語表聲。比如錄音帶是不是能表诠
是呀,但是不是語表聲
不是。語表聲一定是能表诠我就認同。
問題六:語表聲和能表诠既然是同義的話,那能表诠應該也能成爲語善業?
回答:對于這個部分不用歹深究,只要認識能表诠的意思,就是意思能清楚表達,就是能表诠的內涵。語表聲的意思是話講出來了,可以知道後面他在想什麼。如:有人說「我要喝茶」,後面意思就是他口渴了,這就是語表聲。就是心理想什麼嘴巴就講什麼出來。有人想騙人,騙人的話也是他想講的,這一樣是語表聲,只是他嘴上所說和心理所想不一樣,同樣的是我們可以了解他講的話。
問題七:剛才說過我們要在對境的「聲」上滅除煩惱。「聲」引起我們的煩惱,但「聲」這個對境要滅嗎?不是要滅于心中對于「聲」所生起的執實與煩惱嗎?
回答:對。
問題八:剛剛有引入行論說:要去思惟別人的惡語不會傷到我的身體,但我若覺得他的惡語傷了我的心靈,他這樣的惡語算不算造惡口業?
回答:這是一種看法,我們的心可從很多角度去改變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聲音,對于那些不屑、批評我們的聲音,只是一個聲音而已,不會打在我們的身上,用此思考可幫助我們調心。不是說聲音不會刺到我的心,聲音是最有力的,佛陀的事業裏最有力的也是聲音,但這又是從另一個角度思惟了。因此我們的心可由很多角度來看,其中之一就是從聲音是不會真的打到我們身上的方面去思惟。
輪回中的贊歎或不屑都是沒有意義的,特別是這只是這一世所得,並不會傷到我的來世。比如說雪歌仁波切也只是一個短期的生命,不論好名聲或壞名聲都只是輪回上的短期過程而已,這樣想幫助就會比較大。
宗義寶鬘講解第 41頁
宗義寶鬘 第六講
洛桑卻佩格西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5/04/20
我們都是追隨佛陀而行的行者,且對佛有信心、也皈依佛。至于佛陀的密意如何?及佛陀傳下教法後所形成的宗派及其宗義爲何?我們對此加以學習及了解是很重要的。佛陀說法並非刻意要將這些法分別爲何者是勝、何者是劣、並沒有這樣的意願。而是依著所化機的不同根器及不同意願而做不同的宣說。
佛陀所宣說的佛法就廣泛地來說有八萬四千法門;就簡略而言是佛陀轉了叁*輪。至于佛陀的教法若就見解方面來抉擇的話,可說因此形成四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大乘兩個宗派。小乘的兩個宗派爲毗婆沙宗和經部宗。佛陀是在印度鹿野苑初轉*輪的,其中所宣說的內容就是小乘兩個宗派:毗婆沙宗及經部宗修行當中「道」的建立。
就如剛才說的,依著佛陀宣說的教法分下來的四個宗派,小乘有兩個宗派——毗婆沙宗和經部宗,所以佛陀在初轉*輪時是針對這兩個宗派的地道建立而宣說,佛陀的第二*輪或稱中*輪,主要說到大乘所分兩個宗派——唯識宗及中觀宗的地道建立而宣說。雖說中*輪是針對大乘二宗,但主要仍以中觀宗的地道建立爲主。第叁*輪主要是抉擇唯識宗的地道建立。
佛陀于第一*輪中無倒宣說了毗婆沙宗及經部宗的所有密意,第二*輪主要宣說中觀宗的所有主張及密意,第叁*輪則講到唯識宗。因此佛陀就在這叁轉*輪中宣說了四個宗派的所有主張及見解。佛陀的宣說雖是就所化機的不同根器、意願,但所化機亦有勝劣之差。因所化機本身的根器有利、中、鈍之差別,因此佛陀才做不同的宣說,而並非佛陀有意去做親疏差別而作宣說的。
佛陀所宣說的四個宗派是依所化機的不同根器而宣說的,若就根器的利鈍而分,以毗婆沙宗最鈍、經部宗略勝一籌、唯識宗又略勝一籌,根器最利的爲中觀宗。因所化機本身根器差別之故,佛陀的這叁個*輪中以第一*輪最爲粗淺,第叁*輪爲次粗淺,最深的是第二*輪。第二*輪中的密意就是現在我們現在講的《中觀寶鬘論》中會提到,《中觀寶鬘論》就是講廣、中、略叁般若的內容,也講到《中觀根本慧論》的內容。雖然宗派有勝劣之分,但我們也不能光選最上等的中觀宗去學,因爲對前前宗的了解有助于對後後宗的了解。今天我們就從第一宗——毗婆沙宗講起。
毗婆沙宗主要講到「境」、「有境」以及「地道」的種種建立。要去了解何爲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界限在哪?那就是皈依。只要心中生起皈依就是入了佛教的行列,若心中沒有生起皈依,無論修何種佛教的法,或日以繼夜的修都不能算是佛教徒。
宗義寶鬘講解第 42頁
雖然我們都是佛教徒但並非佛教的宗義者,這是要去了解的。佛教徒和宗義者的共通基礎在于皈依,共同要承許的是佛說的四法印。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不能只背背四法印就好了,而是要了解它的意義。
四法印的意義是個個相連有關聯性的,第一個「諸行無常」是說一切的有爲法都是剎那剎那變化,並非穩固的。這裏所說的有爲法皆是剎那剎那變化,可推及到我們本身也是不穩固、是在變化的,這身軀終將與心識分離。因此我們要了解「諸行無常」並非只指外在事物的剎那變…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