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說補特伽羅是依于五蘊而安立的。若不觀待五蘊,而補特伽羅能夠獨立實體存在,這是補特伽羅我,將這空掉即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若不觀待于五蘊,由自己方面存在的這個補特伽羅沒有的話,就是補特伽羅無我。或者說若不觀待五蘊,而能由自己實體存在的這個補特伽羅,將它空掉的話,稱爲補特伽羅無我。他們認爲道之所緣最究竟的所緣是什麼?即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毗婆沙宗主要分四部,再將四部細分有十八部。一般而言,這十八部都承許「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可是在十八部派中,一切所貴五部不主張「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在毗婆沙宗當中不主張有「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者,就只有一切所貴部而已,爲什麼?因爲前面有說到,本論也提到「一切所貴部」主張五蘊中每一蘊都是補特伽羅的緣故,所以不承許「特伽能立之體空」補羅獨實。
因爲一切所貴五部主張有「能獨立之實體我」,雖然做這樣的主張,亦承許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所貴部雖然說有「能獨立之實體我」,又承許四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可是所承許的無我,是指空掉常、一、自在的我,而不是承許能「獨立之實體空」的我。所以一切所貴部所承許的無我,是空掉常、一、自在的我,而不承許空掉能獨立的實體我。他們認爲補特伽羅無我,沒有所謂的粗品和細品之分。此宗不贊同粗、細品法無我的建立,毗婆沙宗所有的部派,全都一致同意。此宗不贊同粗、細爲們張
品法無我的建立,因他主: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法我」。
宗義寶鬘講解第 72頁
接下來講道之所斷,即緣于這四谛,有所應斷的部分。修道所應斷的(無知)有:染汙無知和非染汙無知,即染汙的障礙及非染汙的障礙。所謂非染汙的無知和非染汙的障礙是相同的意思。染汙無知最主要起什麼作用——阻礙解脫的作用。
「染汙無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礙解脫的證得」。如何舉例,他的事依是什麼?就是補特伽羅我執。補特伽羅我執,也就是執補特伽羅能獨立實體存在的執著。依于這個執著,會生起貪、瞋、癡叁毒及貪、瞋、癡的種子。這些全部都屬煩惱障。若能將補特伽羅我執斷除掉的話,則依于補特伽羅我執所生起的貪瞋癡叁毒、種子,也一並會被斷除。因爲補特伽羅我執就像他們的根一樣,所以若證得補特伽羅無我,等于將補特伽羅我執斷除,所有這些引申出來的叁毒、種子也會斷除。上次有講一個例子,若沒將他斷除的話,會迷失在我執的城市裏。若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就不再迷失在這城市當中。
染汙無知主要是障礙解脫,若將他斷除掉,自然就可以證得解脫。證得解脫的話,意思是跳出輪回了。一旦脫離輪回,表示不會再回輪回當中投生。一般而言,若脫離輪回,就不會再回來輪回當中投生,可是毗婆沙宗說,脫離了輪回,還有可能再回墮輪回當中投生,其它宗不會這樣說。
另外非染汙無知的主要作用是障礙我們證得佛果。若將非染汙的無知斷除掉,就會證得佛果。如果只有將補特伽羅我執,還有叁毒等等這些染汙的無知斷除,則只有證得解脫而已,沒有辦法證得佛果。若要證得佛果,必須要將染汙的無知和非染汙無知二者皆斷除。
「例如:不知深奧精微之如來法的非染汙障等無知之因」。無知之因有四種,第一、佛心相續當中極微深細的法,第二、對境是非常的遙遠,一般凡夫無法了解得到的,譬如地獄、餓鬼道我們沒辦法了知,畜生道我可以了解一些,地獄、餓鬼道的地方非常遙遠,我們沒辦法完全了知。
藏文「由揩哇」的「揩」之意是讓我們起疑,譬如這個房子裏是不是有本尊或是什麼?我們會生起疑問、懷疑,表示那個對境是比較隱蔽,無法了解。意思即我們沒辦法決定他是有的,沒辦法肯定他是沒有的。如地獄、餓鬼是依據論著或經典去了解,來做解說什麼是地獄道?什麼是餓鬼道?事實上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沒辦法肯定,所以「揩」的意思是比較屬于疑的這方面,因爲這樣我們沒辦法了解地獄當中的有情是如何?餓鬼道的有情是如何?沒辦法完全了解,是我們的無知,起疑的對境。即使是證得阿羅漢果,他仍然沒辦法完全了知起疑的對境,除了佛得到遍智之外,才可以。即使沒辦法了知起疑的對境,可是也不會阻礙他們證阿羅漢果,但卻會阻礙證得佛的遍智。
我們知道佛的兩大弟子,目犍連和舍利子,他們兩位都是阿羅漢,他們的先知、神通都是第一的,可是他們還沒有斷除無知之因。目犍連的母
宗義寶鬘講解第 73頁
親過世了,墮到地獄裏,目犍連利用神通尋找母親,到底投生到那裏去?一直都找不到。爲什麼?因爲目犍連還沒斷除這一點-起疑的對境,無知的緣故,所以無法了知母親到那裏去了。
第叁、起疑的時間:時間已經過去,非常遙遠了,幾劫、幾劫之久了,我們不了解我們的前世,或是我們前世的前世,無法一一回想起來。猶如現在也無法回想起剛出生,小的時候所發生的所有每一件事的細節。這是爲什麼?因爲時間已經過了很遙遠,很久遠了,所以沒辦法想起來,我們有起疑的時間這個無知。即使連舍利子也有這個無知——時間過去很遙遠的無知,他雖然是已經斷除煩惱障,是阿羅漢,可是他還沒有斷除這點無知。要斷除這些無知,要等到證得佛果之時,才能完全斷除。只有證得阿羅漢,是不可能的。
以前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施主名爲貝給,這位施主差不多二十歲時,就變成非常的有錢,且非常出名,家中有很多仆人,後來不知爲何又變得沒有錢了,又跟仆從不和,仆從將他趕出去,結果他變成一無所有,沒有食物可以吃。最後他去出家,想要出家時遇到舍利子,即向舍利子請求傳出家戒,舍利子要傳出家戒,也要看看他有沒有出家的善根,但找都找不到一點點善根,舍利子觀察了半天,即跟他說:我找不出一點點可以讓你生起出家戒的因,你沒有出家戒的善根,一點點都沒有,所以就將他趕出去了。佛陀觀照到此事就來了,跟這位施主在路上碰面,佛陀觀察到他有出家的善根,他所造的善根已經非常久遠,好多劫之前的善根。
舍利子爲什麼看不到他的善根呢?因爲舍利子還有這個無知,時間極久遠的無知,所以看不到。他到底造了什麼善根?也不是什麼大善根,一個非常微小的善根。他在好幾劫之前,曾出生爲一只螞蟻,正好站在一堆牛糞上,牛糞隨著水漂到大海去,大海當中有一個佛塔,因爲風吹浪水,漂動的關系,他繞了佛塔一圈,因爲如此他造了一點點的善根。在那時候他如果懂得發起善的動機、意樂的話,他應該可以積集很大的善根,可是他根本就沒有,所以是很微小的善根而已。因爲這個佛塔是很重要的佛塔-殊勝對境故,才繞了一圈,就造了善根。因爲這小小善根,所以對他未來有很大的幫助,這一世因此有了能生起出家戒的基礎。即使舍利子有很強的神通,可是也無法去觀照到他那時候所造的善根。
第四、無邊區分的無知:譬如說孔雀的羽毛,很漂亮,一生出來羽毛就很漂亮,各種顔色、圖樣都有,孔雀的羽毛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不同的顔色,意即每一個顔色都有他不共的因,他曾經造過不同的業。他到底造過什麼、什麼的業才會有不同的顔色,只有佛才能知道,其它沒有人知道。
又譬如荊棘,一出生就是尖尖的,也沒有人去磨,爲什麼一出生時就會尖尖的呢?只有佛才知道,它有它不共的因在。還有豆子一出生時就圓圓鼓鼓,也沒有人去磨它,它也有它不共的因。雖然我們可以做解釋,可
宗義寶鬘講解第 74頁
是卻沒辦法如實地講的很清楚,此即無邊區分。
此爲無知的四個因,一、極微深細唯佛能知的法,二、處所、對境讓我們起疑,極遙遠,叁、時間,四,區分無邊,這四個無知因是障礙我們證得遍智的因,這也是毗婆沙宗不共的主張。其它的宗派都共同主張煩惱障是阻礙我們解脫,所知障是阻礙我們得到遍智,他們皆如此主張。可是毗婆沙宗有其不共的主張。故說道之所斷是染汙無知與非染汙無知二種。因爲毗婆沙宗不承許所知障,他們立染汙無知和非染汙無知爲道之所應斷。毗婆沙宗說道的所緣指四谛等十六行相,道的所應斷是染汙無知和非染汙無知,接下來講道之自體。
「此宗贊同」:叁乘道,叁乘道指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他們不贊成有所謂的大乘道。毗婆沙宗說在叁(乘)道當中各分爲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證得資糧道者,資糧道者的藏文是「措南巴」,有加一個「巴」-者,變成資糧道者,若只有資糧道,是指資糧道本身,得到資糧道的補特伽羅就稱爲資糧道者。同樣的加行道者、見道者、修道者、無學道者也是如此。一般而言,資糧道者和加行道者是屬凡夫,見道者、修道者、無學道者是屬于聖者,也稱爲僧寶。
因爲有一些補特伽羅是先入聲聞乘學習,之後自己變成聲聞乘的資糧道者、加行道者,之後進入到獨覺乘學習,雖然處于獨覺乘的資糧道者、或加行道者,可是不可以說他是凡夫。另外也有先進入聲聞乘,還有獨覺乘去學習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學道,成爲無學道者之後,進入菩薩乘,從菩薩乘的資糧道開始學習,雖然是身爲菩薩乘的資糧道者,可是他不是凡夫,因他早已證得羅漢果了。
「此宗贊同,叁乘道中資糧、加行、見、修、無學等五道的建立,但不認菩薩。至于毗婆沙宗承不承許十地之智,對此有不同的講
承()十地之智」
法,有人說毗婆沙宗承許十地之智,但在此論說不承許。毗婆沙宗有十八部,有一些部派承許有十地之智,有一些不承許。
他們在最初時是如何悟道?即最初時要思惟業果的道理,造善會投生到善趣去感受善的果報,造惡會投生到惡趣,感受惡的果報。除此之外還要念死,即必定將死,何時會死不…
《宗義寶鬘講記(雪歌仁波切、洛桑卻佩格西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