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明所屬之品類也。複爲息滅譯事之障難。當知本論雖總釋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釋經藏也,卷數易知。」
「甲叁、正釋論義分二
乙一、特釋大乘道次第之所作 乙二、正釋道次第
初複分叁 丙一、皈敬 丙二、誓說 丙叁、謙言樂欲造論之因
初複分叁 丁一、所爲義 丁二、回向義 丁叁、文詞義」
「丁初所爲義者 由稱揚殊勝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證正士果,息滅造論障難,究竟得決定勝,亦令余所化者隨順趣入妙善資糧悉皆成辦也。」
這裏是作者說明他必須要作禮贊的原因,「所爲義」就是必要如此做的意思。「丁二總攝義者,言叁寶及應敬禮者,顯亦禮其余也。」這是簡單說明。「丁叁文詞義者」,就是廣爲解說。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應禮敬處敬禮已。」
善逝就是指佛,「蘇嗄達言,有斷證二解。」梵文稱爲蘇嗄達,它有兩個解釋方式,一個是就斷德而言,一個是就證德而言。斷德而言有叁種解釋, 證德而言也有叁種解釋。
第一個解釋「斷德圓滿之功德者,如人向善,煩惱障盡斷,端嚴而逝,故曰善逝;」一個人美或不美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他的心是否有很多煩惱, 如果煩惱很多的話,人家就不喜歡,那就不美了。如果煩惱很少的話,大家都喜歡,當然就是美了。這裏比喻,煩惱障斷盡、端嚴而逝,就稱爲善逝。
第二個解釋是「如疫病善淨治已,不隨煩惱自在複隨輪回,故曰善逝;」我們生病時會受苦,在輪回中也會受苦,如果疾病治療痊愈了,以後就不會再受苦了。在輪回當中受苦,如果將煩惱斷盡的話,證得阿羅漢果,就不會再墮入輪回中受苦了。第一個解釋只是將煩惱斷除,並沒有將煩惱的根完全斬除,而第二個善逝的解釋就有將輪回的根完全斬除,所以,第二個解釋又比第一個解釋高一層。
第叁個解釋是「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汙無明盡斷故,無余而逝,故曰善逝。」比如一個瓶子裏面已經注滿了水或其它東西,完全沒有空間可以裝其它東西了。意即在僅僅得到小乘阿羅漢果之的時後,心中仍然有如瓶不滿之處,因爲他仍然還有畏懼在,即所知障未斷除。如果將煩惱障和所知障完全斷盡的話,就可以說是完全斷盡無余了,也就是如瓶完全注滿了,如果這樣完全斷盡無余而逝,就稱爲善逝。所有該證的功德悉數圓滿,全部獲得,就稱爲第叁種善逝。
就字面上來解釋的話,「善謂妙善等,逝者達彼自性也。」善就是指一切皆好,全部圓滿,全部證得。逝就是達彼性,也就是你已經達到它原來的本質、或者說自性了。
「彼叁者,如其次第顯勝出外道離欲,預流、一來等,及小乘阿羅漢也。」
外道所證得離欲的境界,僅僅是斷除粗品煩惱而已,因爲外道仍然承許有我執的關系,所以他們所達到離欲的境界遠遠不如善逝的境界。「如其次第」也就是達到善逝的次第,顯然勝出外道離欲的境界,那也遠勝于小乘的預流、一來、不來等等這些境界,所以從小乘見道到阿羅漢之間的這些次第,都遠勝于他們,所以這邊才說善逝遠勝于預流、一來、不來(不還)及小乘阿羅漢果等,也就是祂已經斷除了從預流到阿羅漢之間的所應斷。
更正重說,善逝有叁種,第一種善逝是‐具足斷除從預流到不還之間前叁果煩惱的功德,第二種善逝是‐阿羅漢果,第叁種善逝是‐佛陀斷除煩惱的方法。就功德分而言,佛陀當然也具足了第一和第二個善逝的功德,他們斷除煩惱的方法,當然佛陀也都具足,第叁者是無余而逝的善逝,佛當然也具足了。
這裏講到「如其次第顯勝出外道離欲,預流、一來等,及小乘阿羅漢也」,表示善逝的解釋方式有這叁種,這叁種是遠勝于外道離欲的境界,也遠勝于預流、一來、不來等,也遠勝于小乘阿羅漢果。
「若就證得圓滿而言:」剛剛講的是斷德圓滿的部分,現在要講證德圓滿的部分,在斷德圓滿之後的斷德者,他一定會有斷之後的證德,此證德也可以用叁種方式來诠釋。第一個是「聖智現證二種無我真如,」一個是「智堅固,」一個是「無余知,」(有這叁種的證德)「是爲善逝。」這樣就稱爲善逝。「此亦如其次第勝出叁種補特伽羅,以上明贊佛寶。界自性清淨離諸垢染之法身,是爲法寶。」法是可以改造或改變內心之方法,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可是,沾染了一些垢染,法則是可以將我們心這些垢染淨除,可以來改造我們的心。將這些垢染淨化掉,我們就可以獲得離垢的法身,所以這邊說「界自性清淨離諸垢染之法身,是爲法寶」。
「彼依何而有,謂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後二名亦攝二種色身。」
善逝法身先後的二名可以攝爲兩種色身,我們知道佛有五身,這裏把祂攝爲色身。也就是在一個補特伽羅的身上有善逝法身,這邊的善逝法身就涵蓋這二個色身。如果說善逝法身五身,這樣子的話,那就是把它分開了,如果分開的話,法身就代表當祂還在菩薩道時候,祂心相續當中的滅道,當然也涵蓋了這一位善逝在菩薩道因位時的道谛,就是在因位的時候心相續中有道谛和滅谛,法身就代表菩薩在因位時候的道、滅二谛。「法身亦表菩薩滅道,故佛寶及大乘法寶悉是皈敬境。」佛寶(善逝)以及大乘法寶都是我們皈依禮敬的對境。
仁波切說:我想一想好像我們這樣的解釋,不行!完全講不完,哈哈!要好多年,不行!那我們直接就偈頌來解釋比較快,那就這樣子做吧!(仁波切還是會用這一本講解,直接跟著偈頌來解說。)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應禮敬處敬禮已。」也就是向所有堪被禮敬之處來敬禮,如果就出家衆而言,就是你的上師、親教師或根本上師,這些也都是你應該要禮敬的對境。
接著就是立誓講說的部分,(丙二、誓說分四: 丁一、辨所诠)
「如來勝子律儀趣入處,遵依經教總攝當宣說。」
這裏邊的如來勝子就是指菩薩而言,律儀就是指修行的總結,就是總結起菩薩一切修行的條件、趣入處。不是我自己臆造出來而說的,而是謹遵世遵的經教來說的,也不是很廣說,而是非常簡潔而且容易了解的方式,總攝起來來宣說的。
第叁個是 丁叁、斷妨難,(是甲曹傑在他所寫的科判裏面講到「丁一、辨所诠, 丁二、顯離臆造過, 丁叁、斷妨難, 丁四、明所爲等」)。這裏的斷妨難,有人會說:「你所說的這些內容,在佛陀的契經裏面已經都講過了,又何必再說呢?」這裏就說明,雖然已經講過了,可是,我是做很簡潔的、很清楚、容易了解的方式來說,所以,沒有重複的過患。
接下來是寂天菩薩自己很謙虛的說法(丙叁、謙言欲樂造論之因 分叁 丁一、謙言非正爲他義而作 廣論P.54-L6):
「昔所未聞此中既未述,韻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樂爲利他,唯爲自心練修造斯論。」
他講到說,往昔我所未聽聞過的,就是佛陀祂沒有講過的,在這部論當中我也不會去講,也就是我不會自己新創設出一個修行的道次第出來。「韻音善巧亦非我所能」,我也不擅長于這些詩詞,很優美的詞句,「故我亦非意樂爲利他,唯爲自心練修造斯論」,我寫這部論,主要是目的是爲了我個人要修行而已, 並沒有刻意要去利益他人,也希望藉由這部論對我個人的修行、證悟有所利益。
(P.9丁二、欲樂造論之因)
「爲修善法我心淨信力,因作斯論萬一能增長。」
希望造了這一部論能夠讓善增長,對我的修行有所幫助。
(丁叁、明亦爲利他同類之機)
「與我根機相等余有情,由見斯論或能成義利。」
希望與我程度差不多的其他有情,希望他們看到這一部論之後也能得到利益。
接下來就進入《入菩薩行論》正說論文的部分,此處也是勸請我們要在有暇身上來取心要,主要是勸我們來實修《入行論》當中所說的這些內容。…
《入菩薩行論 第一講(第1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