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明所属之品类也。复为息灭译事之障难。当知本论虽总释全藏密意,主要唯正释经藏也,卷数易知。」
「甲三、正释论义分二
乙一、特释大乘道次第之所作 乙二、正释道次第
初复分三 丙一、皈敬 丙二、誓说 丙三、谦言乐欲造论之因
初复分三 丁一、所为义 丁二、回向义 丁三、文词义」
「丁初所为义者 由称扬殊胜皈境功德而修皈依,能令自身证正士果,息灭造论障难,究竟得决定胜,亦令余所化者随顺趣入妙善资粮悉皆成办也。」
这里是作者说明他必须要作礼赞的原因,「所为义」就是必要如此做的意思。「丁二总摄义者,言三宝及应敬礼者,显亦礼其余也。」这是简单说明。「丁三文词义者」,就是广为解说。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
善逝就是指佛,「苏嗄达言,有断证二解。」梵文称为苏嗄达,它有两个解释方式,一个是就断德而言,一个是就证德而言。断德而言有三种解释, 证德而言也有三种解释。
第一个解释「断德圆满之功德者,如人向善,烦恼障尽断,端严而逝,故曰善逝;」一个人美或不美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他的心是否有很多烦恼, 如果烦恼很多的话,人家就不喜欢,那就不美了。如果烦恼很少的话,大家都喜欢,当然就是美了。这里比喻,烦恼障断尽、端严而逝,就称为善逝。
第二个解释是「如疫病善净治已,不随烦恼自在复随轮回,故曰善逝;」我们生病时会受苦,在轮回中也会受苦,如果疾病治疗痊愈了,以后就不会再受苦了。在轮回当中受苦,如果将烦恼断尽的话,证得阿罗汉果,就不会再堕入轮回中受苦了。第一个解释只是将烦恼断除,并没有将烦恼的根完全斩除,而第二个善逝的解释就有将轮回的根完全斩除,所以,第二个解释又比第一个解释高一层。
第三个解释是「又如瓶善充盈,不染污无明尽断故,无余而逝,故曰善逝。」比如一个瓶子里面已经注满了水或其它东西,完全没有空间可以装其它东西了。意即在仅仅得到小乘阿罗汉果之的时后,心中仍然有如瓶不满之处,因为他仍然还有畏惧在,即所知障未断除。如果将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断尽的话,就可以说是完全断尽无余了,也就是如瓶完全注满了,如果这样完全断尽无余而逝,就称为善逝。所有该证的功德悉数圆满,全部获得,就称为第三种善逝。
就字面上来解释的话,「善谓妙善等,逝者达彼自性也。」善就是指一切皆好,全部圆满,全部证得。逝就是达彼性,也就是你已经达到它原来的本质、或者说自性了。
「彼三者,如其次第显胜出外道离欲,预流、一来等,及小乘阿罗汉也。」
外道所证得离欲的境界,仅仅是断除粗品烦恼而已,因为外道仍然承许有我执的关系,所以他们所达到离欲的境界远远不如善逝的境界。「如其次第」也就是达到善逝的次第,显然胜出外道离欲的境界,那也远胜于小乘的预流、一来、不来等等这些境界,所以从小乘见道到阿罗汉之间的这些次第,都远胜于他们,所以这边才说善逝远胜于预流、一来、不来(不还)及小乘阿罗汉果等,也就是祂已经断除了从预流到阿罗汉之间的所应断。
更正重说,善逝有三种,第一种善逝是‐具足断除从预流到不还之间前三果烦恼的功德,第二种善逝是‐阿罗汉果,第三种善逝是‐佛陀断除烦恼的方法。就功德分而言,佛陀当然也具足了第一和第二个善逝的功德,他们断除烦恼的方法,当然佛陀也都具足,第三者是无余而逝的善逝,佛当然也具足了。
这里讲到「如其次第显胜出外道离欲,预流、一来等,及小乘阿罗汉也」,表示善逝的解释方式有这三种,这三种是远胜于外道离欲的境界,也远胜于预流、一来、不来等,也远胜于小乘阿罗汉果。
「若就证得圆满而言:」刚刚讲的是断德圆满的部分,现在要讲证德圆满的部分,在断德圆满之后的断德者,他一定会有断之后的证德,此证德也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诠释。第一个是「圣智现证二种无我真如,」一个是「智坚固,」一个是「无余知,」(有这三种的证德)「是为善逝。」这样就称为善逝。「此亦如其次第胜出三种补特伽罗,以上明赞佛宝。界自性清净离诸垢染之法身,是为法宝。」法是可以改造或改变内心之方法,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可是,沾染了一些垢染,法则是可以将我们心这些垢染净除,可以来改造我们的心。将这些垢染净化掉,我们就可以获得离垢的法身,所以这边说「界自性清净离诸垢染之法身,是为法宝」。
「彼依何而有,谓依善逝。善逝法身先后二名亦摄二种色身。」
善逝法身先后的二名可以摄为两种色身,我们知道佛有五身,这里把祂摄为色身。也就是在一个补特伽罗的身上有善逝法身,这边的善逝法身就涵盖这二个色身。如果说善逝法身五身,这样子的话,那就是把它分开了,如果分开的话,法身就代表当祂还在菩萨道时候,祂心相续当中的灭道,当然也涵盖了这一位善逝在菩萨道因位时的道谛,就是在因位的时候心相续中有道谛和灭谛,法身就代表菩萨在因位时候的道、灭二谛。「法身亦表菩萨灭道,故佛宝及大乘法宝悉是皈敬境。」佛宝(善逝)以及大乘法宝都是我们皈依礼敬的对境。
仁波切说:我想一想好像我们这样的解释,不行!完全讲不完,哈哈!要好多年,不行!那我们直接就偈颂来解释比较快,那就这样子做吧!(仁波切还是会用这一本讲解,直接跟着偈颂来解说。)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一切应礼敬处敬礼已。」也就是向所有堪被礼敬之处来敬礼,如果就出家众而言,就是你的上师、亲教师或根本上师,这些也都是你应该要礼敬的对境。
接着就是立誓讲说的部分,(丙二、誓说分四: 丁一、辨所诠)
「如来胜子律仪趣入处,遵依经教总摄当宣说。」
这里边的如来胜子就是指菩萨而言,律仪就是指修行的总结,就是总结起菩萨一切修行的条件、趣入处。不是我自己臆造出来而说的,而是谨遵世遵的经教来说的,也不是很广说,而是非常简洁而且容易了解的方式,总摄起来来宣说的。
第三个是 丁三、断妨难,(是甲曹杰在他所写的科判里面讲到「丁一、辨所诠, 丁二、显离臆造过, 丁三、断妨难, 丁四、明所为等」)。这里的断妨难,有人会说:「你所说的这些内容,在佛陀的契经里面已经都讲过了,又何必再说呢?」这里就说明,虽然已经讲过了,可是,我是做很简洁的、很清楚、容易了解的方式来说,所以,没有重复的过患。
接下来是寂天菩萨自己很谦虚的说法(丙三、谦言欲乐造论之因 分三 丁一、谦言非正为他义而作 广论P.54-L6):
「昔所未闻此中既未述,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
他讲到说,往昔我所未听闻过的,就是佛陀祂没有讲过的,在这部论当中我也不会去讲,也就是我不会自己新创设出一个修行的道次第出来。「韵音善巧亦非我所能」,我也不擅长于这些诗词,很优美的词句,「故我亦非意乐为利他,唯为自心练修造斯论」,我写这部论,主要是目的是为了我个人要修行而已, 并没有刻意要去利益他人,也希望藉由这部论对我个人的修行、证悟有所利益。
(P.9丁二、欲乐造论之因)
「为修善法我心净信力,因作斯论万一能增长。」
希望造了这一部论能够让善增长,对我的修行有所帮助。
(丁三、明亦为利他同类之机)
「与我根机相等余有情,由见斯论或能成义利。」
希望与我程度差不多的其他有情,希望他们看到这一部论之后也能得到利益。
接下来就进入《入菩萨行论》正说论文的部分,此处也是劝请我们要在有暇身上来取心要,主要是劝我们来实修《入行论》当中所说的这些内容。…
《入菩萨行论 第一讲(第1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