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五講(第5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剛剛聽到的好像是斷除。

  

回答:不是斷除。

  

請看第106頁(辰二、于無堅實法不應貪著):

  

如是雖已勤尋求,不見其中有堅實,汝當何故堅貪著,于此軀骸勤守護。

  

我們在自己身上去觀察我們的身軀、血肉、胃腸等等,一一加以分析,到最後根本找不到一個堅實的東西(核心要義)。既然找不到,我們又何以要去貪著它呢?

  

請看文(卯四、于身不應貪著之理):

  

汝既不能食不淨,汝亦不能飲膿血,不能吸吮諸髒腑,此身于汝有何益?唯爲狐狸及鸱枭,供食啖故護此身。

  

在我們還沒有死亡之前,我們來觀這個身軀,事實上是沒有什麼核心要義可以取的,死後就更不用說的,只是變成禿鷹、狐狸等等的食物而已。

  

作這些觀修,主要是要來遮止我們對這個身軀貪著的心,而且最主要是要讓我們這個身軀停止去作非法的事物,讓我們的身軀于法上而行。在我們還可以掌握這個身軀的時候,就要好好掌握這個身軀,讓它行于法上。等到這個身軀沒有用的時候,那就把它丟了。

  

當閻魔死王把我們帶走的時候,這個身軀一點也沒有用,就是該丟的時候了。請看文(卯五…辰一、速當死滅之身應以修善):

  

如是圓滿有暇身,唯應倚彼成盛業,汝當防護雖勤劬,死王于汝無悲愍,奪取投之鳥獸食,其時于汝複何有?

  

我們會在這個身軀上生起貪著的心,因此,就會去造作種種惡業。如果這樣的話,這個身軀對我們根本就沒有一點點幫助,沒有利益可言。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又何必供應這個身軀好的食物和好的衣服呢?就像世間的仆人一樣,仆人如果沒有好好工作的話,我們就不需要給他食物或衣服。同樣的,這個身軀如果不乖乖聽我們的話去做好事,我們又何必供應它好的食物和衣服,應該把它丟了。請看文(辰二、喻明不應貪著守護毫不作事):

  

若雇仆使不聽命,不應報酬與雇值,此身受雇複他往,何用辛勤與衣食?

  

請看文(辰叁、既與雇值應令成辦所欲求之事 廣論P.62+5):

  

于彼已酬傭雇資,今須令作我家事,于彼若無利可圖,何苦一切皆施予?

  

我們給這個身軀好的衣服和食物,就應該叫它去做有利于我們的事,如果它所做的是無利于我的事,那就不要給它。甚至在給的時候也要很小心的給,不要給了之後讓它生起傷害我們的心,也就是不要因爲給它這些衣食而讓我們生起貪著的心。

  

我們的心應該如何在「身」上思惟呢?我們應該要想:這個身軀就像船只一樣,能讓我們渡越大海到達佛土的彼岸,這個身軀只不過是我們要渡過佛土時心暫時棲身之地而已。

  

我們如果希望來世具足暇滿人身,就要好好利用現在所獲得的這個人身于法上,利用這個人身來修法及趣向未來的佛土。如果心裏僅僅想著來世獲得暇滿人身,這僅僅是輪回的因而已,這樣的思惟只是下士道的思惟罷了。

  

《入行論》是就我們這世的身體上面講的,我們不但在這世的身體上面應這樣想,對來世的暇滿人身的目標也要持這樣的看法。我們現在算是一直修下士道的想法,目標是來世要得到暇滿人身,我們的目標是要這樣安立,我們的確是要暇滿的人身。但是,我們要的是怎樣的暇滿人身呢?暇滿人身的用意在哪裏呢?來世的暇滿人身就像這個船一樣,爲了要成佛,我這個暇滿人身要一直去修菩提心,我要得到的是這樣的暇滿人身。所以,我們要把暇滿人身認清楚,否則,我們不共下士道(正下士道)的想法會生起,這是不對的。正下士道也有來世要求暇滿人身的想法,也一樣希望來世有暇滿人身,但是,我們在認暇滿人身的時候,心要轉一下,我們身體裏面的心就要一直修菩提心,這都是爲了成佛,這樣的暇滿人身就是正確的。

  

如果我們能利用這個人身來成就佛果、利益衆生,這個人身就會變成很重要,就像是如意珠一般。請看第108頁(辰四、應安立如船之心成辦一切有情義利):

  

于身建立如船想,若往若來所依托,爲成有情義利故,此身重若如意珠。

  

我們要把這個身軀變成像如意珠一樣。我們若用最正確的方式去使用它,它就會給我們很多利益,因此,它就會像如意寶一樣。如果我們不會用它的話,它就一直給我們痛苦、煩惱,像是毒物一般。

  

這個身軀如果好好爲我們做事的話,我們就要給它禮物,而且要好好褒獎它。如果它不好好做事的話,一年之內不要給它新衣服穿。請看文(寅二… 辰一、遇他人時當如何):

  

如是自身得自在,常時悅豫含笑顔,颦眉蹙額若見時,是爲親友正直語。

  

我們應該善用這個身軀于修善方面,這也是一個菩薩行,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補特伽羅,修行時就要善用這個身軀。當遇到他人的時候,應該以和言笑容面對他人,言談之間也要非常正直,不要有欺诳的行爲,同時言談和行爲也要非常體貼對方,同時也要懷有慈心、悲心,尤其不可以講出傷害他人的言語,因爲佛教的見是緣起見,而行則是無害行。所以,身爲一個大乘的補特伽羅,不可以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爲,也不可以講出傷害他人的言語。總之,要善用這個身軀于一切善行之上。

  

達賴喇嘛尊者經常在外頭與信衆接觸,任何人看到他的時候,他經常都是笑臉迎人,這樣的笑容比較具有親和力容易親近他人。尊者說他出去都是笑臉,可是,有一些人卻是擺一個臭臉給他看。尊者說:「我們要自己先笑,否則,別人怎麼會對我們笑呢?」這是我們修行人的思惟,我們對別人展現笑臉,對我們並不會有傷害。如果我們笑臉迎人的話,對方看了也會報以微笑,此時,他的心中就有一分喜悅的心産生,那也是一種善。尊者之所以會笑臉迎人,並不是特別發生什麼好笑的事才這樣,主要是希望自己的笑臉迎人讓他人也心生歡喜。雖然尊者這樣笑臉迎人,可是,有一些人不了解,反而是瞪大了眼睛看著尊者爲什麼會這樣笑。

  

有一些人很不在意別人,不會去體貼別人,他的行爲就會很粗暴,放東西時就是「砰」的一聲,作任何動作都很粗暴,比較不會爲他人著想。不會體貼別人或不會爲別人著想的人,就是這個樣子。講話也不管會不會吵到別人,東西也不管會不會壞掉,就到處亂丟。我們在行爲上慢慢去修改,就會一直增長,慢慢會照顧別人,能爲他人著想。

  

西藏人有時候自己不知道真正的修行是什麼。因此,有時候會做汙染環境的事,往往會有一些傷害衆生的事情産生,而且越來越糟糕,比如喝可樂製造一大堆的罐子、塑膠袋,這些傷害衆生也是滿嚴重的。他們早上起來的時候,就會說:「爲了無量無邊的衆生要如何如何。」一直念四無量心。而真正的行爲上,都是四無量心的相反,反而給衆生的都是苦,這些作法是錯誤的,應該要改進。

  

請看第 108 頁(辰二、舉置器物時當如何):

  

慎勿投擲床座等,輕率粗浮令有聲,

  

(辰叁、隨智慧行成諸所作):

  

若啓戶時勿粗猛,恒時慬畏悅他意,猶如水鳥貓狸賊,蹑足潛行勿有聲,欲成所求大義利,佛言恒應如是行。

  

我們絕對不可以做會傷害他人的行爲。我們的行爲必須要非常調柔、寂靜。這裏就比喻爲如同水鳥、貓、狸或賊一般,他們的行爲都是無聲無響的。 也就是如果我們能約束我們自己的行爲,我們的心也會變得非常調柔、寂靜。

  

我們身體的行爲如果很粗暴的話,就會助長心的粗暴,也會助長我們煩惱的熾盛。相反的,如果我們身體的行爲非常寂靜、調柔,心也會變得寂靜、 調柔,煩惱自然就會減低了。

  

請看第 109 頁(卯二…辰一、作饒益語應如何):

  

于他善巧而勸請,未請而作饒益語,歡喜恭敬頂戴持,謙下恒求居學地。

  

如果有人好心相勸我們應該做的時候,我們應該去感念他對我們勸誡的恩澤,應該要聽他的勸誡,而不要生起慢心或競爭心等等。

  

就像弟子可以在師長的座下得到師長的教誨或利益一樣,當他人好心來規勸的時候,我們如果沒有傲慢的心,而能夠很謙卑的去聽他的規勸,自然也就可以得到利益。

  《入菩薩行論 第十五講(第5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