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希求想做善行的深信會生起,另外一種即是恭敬修行的心會生起。剛才說「故于善法應深信,亦應恭敬而修行」,一是深信,一是恭敬,完全不會讓黑業進來,所以我們前面這叁業果會産生二種作用:一是深 信,一是恭敬。
前面提到四力,勝解力、勇毅力等二力指的是你尚未做任何一件善行事之前就要生起來的,「喜」指的是你正做的時候,即正行之際,「舍」指的是做了之後就應該要休息。
第二力是堅毅力,即指還沒去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去做觀察,就是去觀察自己做了之後將來是否能引生自己所要獲得的果報,另外一點是你要去觀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得到。如果觀察之後,你發覺自己有那個能力做得到,你肯定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到的話,就要下定決心去做,下定決心去做就是堅毅力。比如你要學《廣論》,我們一年有365天,你下定決心要在365天之內學完廣論。你可以自我觀察有沒有這個能力在365天內學完,若肯定自己有這個能力,就下決心去把它做完,所生起的這個力就是堅毅力。
《廣論》裏面有一些主要的主題,在一年當中,第一個月應該從那裏下手去修行,第二個月要從哪一個部分下手去修行好,第叁個月在什麼部分要下手把它修行好,這樣分一分,一年當中我一定會進步。每一月要想好要看什麼書,一天當中看什麼、思惟什麼。這樣分一分,自己會覺得好像我有能力,我有時間,我能夠做到,這樣看了之後就下決心,這種就是堅毅力。
「依于金剛幢經中,從初應修大我慢。」
你已經肯定自己可以做了,所以從一開始就要生起大我慢,這個我慢不是煩惱的我慢,而是「自認爲自己有能力做到」的我慢,這種我慢是我們所需要的,應該是我們說的自信心。
請看注解
「廣金剛幢經六回向雲:『天子譬日光顯現之時,不爲陰雲及山嶺不平等過失所遮,于應照之處悉皆顯現,菩薩爲利他故出現于世,亦不爲有情之種種過失所遮止。』」
陽光的照射不會因陰雲或山峰所遮蔽,西藏諺語雲「無法以日蔽天」。同樣的,菩薩是爲了利益有情、調伏有情之故才出現世間,即使有情非常惡劣,也無法遮蔽菩薩利益有情的心。因此,這邊也就是鼓勵我們要生起這種勇氣,我們要去看有情的情形,有情是被煩惱內外所煎熬的,所以,當有情來傷害我們的時候,我也不可以因爲受到傷害而心生退縮,反而要生起非常大的勇氣。
「初于自力應觀察,是應起行或不應,不應起行則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
要做任何事之前,要先自我觀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做到,觀察之後若發現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到的話,就要開始做,開始做了之後,就要從頭到尾將它做圓滿,未達究竟之前不應輕易地輕舍放棄、退舍。若觀察之後發現自己沒有那個能力去做,甯可不要做,不要明知自己沒有能力做而又要去做,那就沒有辦法完成。所以,如果觀察自己沒有能力做的話,就不要做比較好。
如果觀察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就要開始去做。在觀察時,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全部做的話,也不要因此而覺得既然不能全部做就幹脆不做,也不能這個樣子,應該是看自己能做幾分就做幾分。所以,我們對于這裏講的意思要清楚:「我沒有辦法做圓滿,我就不做最好。」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自己能力能夠做到多少,對于這一點要清楚,內心決定我要做。就是我們要沒有真正下決定之前,對于能夠做到多少要清楚,不要把沒有辦法做到的混在一起,否則我們的精進心會退失。所以,這裏主要講的是精進心。
接下來,如果你觀察自己有能力可以做,而且你已經開始做了,那就不可以半途而廢或輕言放棄。「他生仍複如是行」,如果你已經開始做了而又半途而廢的話,那麼你可能就會因習氣的關系,來世做任何事情或任何修行都會變成這個樣子的半途而廢,修行也修不圓滿。這樣子做了的話,就是「他生仍複如是行,罪業苦根感增長」,感受惡業的果反而會增長。「作余事及得果時,終無成就趣微劣。」因爲你已經養成這樣子的習性了,所以你的個性就變成那個樣子,做什麼事都是半途而廢,這樣子做絕對會做不好的。任何事一開始沒把它做好,做做停停,果報要成熟的時間就拖得非常的遠,所獲得的果報也是非常微劣、微薄的果報。
當你正式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也正式地做了,在做的時候就要非常堅定而做、堅定而行。「業及煩惱作止力,于此叁法修我慢。」正做的時候對叁件事生起我慢(自信心)。第一個是對于你所做的事要生起自信心,第二對于煩惱,要有我可以戰勝煩惱、對抗煩惱的自信心,第叁是作止力,也就是生起我有能力可以做的自信心。所以,要對這叁件事生起我慢(自信心)。
問題:業是指所做的事,第二個是可以戰勝煩惱,第叁個是作止力,我有能力可以去做。那麼,第一個與第叁個的差別何在?
回答:第一個指的是事情,從事情的角度看,不管多大我都要去做。第叁個是指自己能力上面,認清楚自己的能力的我慢心。另外一個是對治,我們要對治的煩惱上的一種任何時候我都要戰勝它的慢心。
問題:也就是說:業指的是對境,作止力指的是有境,煩惱指的是有境煩惱的對治?
回答:對!
接著看「午一事業之我慢」
「謂此是我一人事,是爲事業我慢性。」
當見到自己所要做的事,不管它有多大,生起我都要去做它、絕對不會假手于他人、我絕對要由一個人去做的心,生起這種自信心、慢心出來。所做的事就是利生的事,利生的對境是有情,有情是無法自我成辦自利的,要成辦有情的利益必須由我來做,要生起這樣的思惟。
「世人惑縛無自在,不能成辦自義利,能作他利不如我,是故我應作此事。」
雖然有情是無量無邊的,看到要去利益有情這件事是這麼的大,可是,心還是不生退轉、退縮,而能生出一種自信心、慢心。
你要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時,要生起事業的我慢,做的時候你也不可以自己擡高自己。雖然這邊要生起事業的我慢、自信心,你不應認爲自己做得到而他人就不行,把他人貶低,不可以用這種態度去做。譬如要幫助一個病人,你不可以認爲這個病人是被我所幫助的,所以我的姿態比較高,他的姿態就比較低,不可以這個樣子,而是要對我所幫助的對象舉高,我是用著去做事的自信心去幫他。
所以,慢是從事情的角度看的,不是那個人沒有學佛很可憐、我比較高、我有學佛,不是這種的慢心。這個慢心是這個事情是我要做的、這個事情是我能夠做的、這個事情不管多難我都會做到的一種慢心,並不是做事情的時候去跟他比的話,覺得我修得很好,並不是這樣子。我們做的時候,好像他是比我更高的,我們一直以很尊敬、很恭敬的角度去幫他忙,這個就是事業的慢心,我們做的時候也要清楚。
「他若作苦操賤業,我今雲何可安坐,若由我慢不肯爲,我今甯可無我慢。」
當見他人正做低賤的工作時,我們不去幫忙又怎麼可以呢?如果是因爲煩惱我慢的關系而不肯去做,也就是因爲自認爲自己很高而他人做的是很低賤的工作而不去幫他的話,「我今甯可無我慢」,那麼,我甯可沒有事業的我慢。因爲我們修行主要是要來折服煩惱的我慢,如果自認爲自己比較高尚而他人比較低賤,因爲這樣的我慢心而不去幫助的話,甯可沒有做事時的自信心、我慢。
接著看「未一于能力無我慢之過失」,這件事自己有能力去做,可是你卻沒有生起去做的慢心或自信心,會有什麼過失呢?
「若與死蛇相遇時,勝彼如金翅鳥行,若我對治力微劣,小墮亦當受大傷,由怯弱故舍精勤,雲何能免于困厄。」
當我們與煩惱對抗的時候,若心中想著:「煩惱的力量實在太大了,我們實在很難跟它對抗。」因此就生起怯懦心而把它舍下,因爲沒有生起我慢心 去對抗煩惱,所以你是無法免于困厄的,就是無法從煩惱當脫離出來的。
烏鴉在印度很多,這裏講的是烏鴉,烏鴉是很怕蛇的,西藏的說法是「金翅鳥很會吃蛇」。但是,蛇死了之後,烏鴉就不怕它的屍體了,它就會像金翅鳥一樣的勇敢。同樣地,我們的心就像蛇的屍體一樣,因爲沒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心就沒有這種慢心,總是覺得我沒有辦法做,我沒有辦法對治這個煩惱。如果這樣子的話,小小的煩惱都像金翅鳥一樣,雖然它本身是烏鴉,就會像金翅鳥一樣來。意思是:我們要認清楚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上…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七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