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七讲(第7~8品)▪P2

  ..续本文上一页希求想做善行的深信会生起,另外一种即是恭敬修行的心会生起。刚才说「故于善法应深信,亦应恭敬而修行」,一是深信,一是恭敬,完全不会让黑业进来,所以我们前面这三业果会产生二种作用:一是深 信,一是恭敬。

  

前面提到四力,胜解力、勇毅力等二力指的是你尚未做任何一件善行事之前就要生起来的,「喜」指的是你正做的时候,即正行之际,「舍」指的是做了之后就应该要休息。

  

第二力是坚毅力,即指还没去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去做观察,就是去观察自己做了之后将来是否能引生自己所要获得的果报,另外一点是你要去观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得到。如果观察之后,你发觉自己有那个能力做得到,你肯定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到的话,就要下定决心去做,下定决心去做就是坚毅力。比如你要学《广论》,我们一年有365天,你下定决心要在365天之内学完广论。你可以自我观察有没有这个能力在365天内学完,若肯定自己有这个能力,就下决心去把它做完,所生起的这个力就是坚毅力。

  

《广论》里面有一些主要的主题,在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应该从那里下手去修行,第二个月要从哪一个部分下手去修行好,第三个月在什么部分要下手把它修行好,这样分一分,一年当中我一定会进步。每一月要想好要看什么书,一天当中看什么、思惟什么。这样分一分,自己会觉得好像我有能力,我有时间,我能够做到,这样看了之后就下决心,这种就是坚毅力。

  

依于金刚幢经中,从初应修大我慢。

  

你已经肯定自己可以做了,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生起大我慢,这个我慢不是烦恼的我慢,而是「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的我慢,这种我慢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是我们说的自信心。

  

请看注解

  

「广金刚幢经六回向云:『天子譬日光显现之时,不为阴云及山岭不平等过失所遮,于应照之处悉皆显现,菩萨为利他故出现于世,亦不为有情之种种过失所遮止。』」

  

阳光的照射不会因阴云或山峰所遮蔽,西藏谚语云「无法以日蔽天」。同样的,菩萨是为了利益有情、调伏有情之故才出现世间,即使有情非常恶劣,也无法遮蔽菩萨利益有情的心。因此,这边也就是鼓励我们要生起这种勇气,我们要去看有情的情形,有情是被烦恼内外所煎熬的,所以,当有情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也不可以因为受到伤害而心生退缩,反而要生起非常大的勇气。

  

初于自力应观察,是应起行或不应,不应起行则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

  

要做任何事之前,要先自我观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做到,观察之后若发现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到的话,就要开始做,开始做了之后,就要从头到尾将它做圆满,未达究竟之前不应轻易地轻舍放弃、退舍。若观察之后发现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宁可不要做,不要明知自己没有能力做而又要去做,那就没有办法完成。所以,如果观察自己没有能力做的话,就不要做比较好。

  

如果观察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就要开始去做。在观察时,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全部做的话,也不要因此而觉得既然不能全部做就干脆不做,也不能这个样子,应该是看自己能做几分就做几分。所以,我们对于这里讲的意思要清楚:「我没有办法做圆满,我就不做最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自己能力能够做到多少,对于这一点要清楚,内心决定我要做。就是我们要没有真正下决定之前,对于能够做到多少要清楚,不要把没有办法做到的混在一起,否则我们的精进心会退失。所以,这里主要讲的是精进心。

  

接下来,如果你观察自己有能力可以做,而且你已经开始做了,那就不可以半途而废或轻言放弃。「他生仍复如是行」,如果你已经开始做了而又半途而废的话,那么你可能就会因习气的关系,来世做任何事情或任何修行都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半途而废,修行也修不圆满。这样子做了的话,就是「他生仍复如是行,罪业苦根感增长」,感受恶业的果反而会增长。「作余事及得果时,终无成就趣微劣。」因为你已经养成这样子的习性了,所以你的个性就变成那个样子,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这样子做绝对会做不好的。任何事一开始没把它做好,做做停停,果报要成熟的时间就拖得非常的远,所获得的果报也是非常微劣、微薄的果报。

  

当你正式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也正式地做了,在做的时候就要非常坚定而做、坚定而行。「业及烦恼作止力,于此三法修我慢。」正做的时候对三件事生起我慢(自信心)。第一个是对于你所做的事要生起自信心,第二对于烦恼,要有我可以战胜烦恼、对抗烦恼的自信心,第三是作止力,也就是生起我有能力可以做的自信心。所以,要对这三件事生起我慢(自信心)。

  

问题:业是指所做的事,第二个是可以战胜烦恼,第三个是作止力,我有能力可以去做。那么,第一个与第三个的差别何在?

  

回答:第一个指的是事情,从事情的角度看,不管多大我都要去做。第三个是指自己能力上面,认清楚自己的能力的我慢心。另外一个是对治,我们要对治的烦恼上的一种任何时候我都要战胜它的慢心。

  

问题:也就是说:业指的是对境,作止力指的是有境,烦恼指的是有境烦恼的对治?

  

回答:对!

  

接着看「午一事业之我慢

  

谓此是我一人事,是为事业我慢性。

  

当见到自己所要做的事,不管它有多大,生起我都要去做它、绝对不会假手于他人、我绝对要由一个人去做的心,生起这种自信心、慢心出来。所做的事就是利生的事,利生的对境是有情,有情是无法自我成办自利的,要成办有情的利益必须由我来做,要生起这样的思惟。

  

世人惑缚无自在,不能成办自义利,能作他利不如我,是故我应作此事。

  

虽然有情是无量无边的,看到要去利益有情这件事是这么的大,可是,心还是不生退转、退缩,而能生出一种自信心、慢心。

  

你要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时,要生起事业的我慢,做的时候你也不可以自己抬高自己。虽然这边要生起事业的我慢、自信心,你不应认为自己做得到而他人就不行,把他人贬低,不可以用这种态度去做。譬如要帮助一个病人,你不可以认为这个病人是被我所帮助的,所以我的姿态比较高,他的姿态就比较低,不可以这个样子,而是要对我所帮助的对象举高,我是用着去做事的自信心去帮他。

  

所以,慢是从事情的角度看的,不是那个人没有学佛很可怜、我比较高、我有学佛,不是这种的慢心。这个慢心是这个事情是我要做的、这个事情是我能够做的、这个事情不管多难我都会做到的一种慢心,并不是做事情的时候去跟他比的话,觉得我修得很好,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做的时候,好像他是比我更高的,我们一直以很尊敬、很恭敬的角度去帮他忙,这个就是事业的慢心,我们做的时候也要清楚。

  

他若作苦操贱业,我今云何可安坐,若由我慢不肯为,我今宁可无我慢。

  

当见他人正做低贱的工作时,我们不去帮忙又怎么可以呢?如果是因为烦恼我慢的关系而不肯去做,也就是因为自认为自己很高而他人做的是很低贱的工作而不去帮他的话,「我今宁可无我慢」,那么,我宁可没有事业的我慢。因为我们修行主要是要来折服烦恼的我慢,如果自认为自己比较高尚而他人比较低贱,因为这样的我慢心而不去帮助的话,宁可没有做事时的自信心、我慢。

  

接着看「未一于能力无我慢之过失」,这件事自己有能力去做,可是你却没有生起去做的慢心或自信心,会有什么过失呢?

  

若与死蛇相遇时,胜彼如金翅鸟行,若我对治力微劣,小堕亦当受大伤,由怯弱故舍精勤,云何能免于困厄。

  

当我们与烦恼对抗的时候,若心中想着:「烦恼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我们实在很难跟它对抗。」因此就生起怯懦心而把它舍下,因为没有生起我慢心 去对抗烦恼,所以你是无法免于困厄的,就是无法从烦恼当脱离出来的。

  

乌鸦在印度很多,这里讲的是乌鸦,乌鸦是很怕蛇的,西藏的说法是「金翅鸟很会吃蛇」。但是,蛇死了之后,乌鸦就不怕它的尸体了,它就会像金翅鸟一样的勇敢。同样地,我们的心就像蛇的尸体一样,因为没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心就没有这种慢心,总是觉得我没有办法做,我没有办法对治这个烦恼。如果这样子的话,小小的烦恼都像金翅鸟一样,虽然它本身是乌鸦,就会像金翅鸟一样来。意思是: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上…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七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