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要做、剛做的時候所生起來的;「歡喜力」是你已經做了,爲了讓你所做不覺得辛勞、疲累,要不斷思惟你的所作所將帶來好的果報,這個是歡喜力。
歡喜力又可分爲希求異熟果,一個是不希求異熟果;如果站在不希求異熟果這一點而言,也就是在「因位」的時候,你一邊做一邊生起歡喜的心,就好像這邊說的「如童稚求嬉戲樂 不問所作爲何事」也就是像小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一邊玩它也不求什麼,他就一邊玩,可是一邊玩的過程他就一邊感到很快樂「彼于耽玩深愛樂 應當歡喜無厭足」,也就是說菩薩當他在精進于叁藏的時候,在叁藏做作聞思修的整個過程,他一邊做一邊生起歡喜的心,生起無厭足、一心去做的歡喜的心。
再來就是于果報有希求果報這一點而言,也就是
「爲求安樂作諸業 得樂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業定生樂 不作安樂何由生」
就像世間人種田,他們種田是很辛苦的,可是他們爲什麼在種田的時候不會感到很累?因爲他們想到種田將來的收成會好的緣故,想到將來他們有收成的緣故,做的時候心中就不會累了;同樣的,菩薩在行菩薩行的時候想到暫時以及究竟無量無邊的果報的緣故,所以他心中生起快樂,就不會覺得很累,所以說
「若作此業定生樂 不作安樂何由生」
就是菩薩在修菩薩行的時候,如果想到暫時與究竟無邊的果報的時候,他心不生歡喜是很奇怪的,應該是會生起快樂的。
所以一般我們世間種田,種田是未來、明年會不會收成、會不會好是不一定,但是心裏有這個希望就比較不會那麼累,菩薩們的果報是一定有,不會不一定,一定會出現的,一定會出現那麼大的果報的時候,怎麼不會快樂呢?一定會快樂!一定會快樂的意思是,要生起歡喜的心。
問:菩薩在行持的時候,一個希求果報的心,一個不希求果報的心,兩個會同時生起嗎?
答:不可以說不希求,我們是說,從因的角度,沒有看果報,從因的角度也要生起一種快樂;看果報的角度又要生起一種歡喜的心,所以歡喜的心可以生起兩種。
問:一種從因的角度,一種從果的角度?
答:對。
問:不希求是從因的角度?
答:不希求的意思是我們就…不是「不要希求」的意思、「不可以希求」的意思,不希求的意思是他「沒有希求」而已,他沒有希求果報,他心裏沒有看果報,他只看這件事情做的時候就自然很喜歡。比如說小孩子玩的時候,這件事情開始就很喜歡了,完全沒有看未來的果報,這個當時開始做事情就喜歡了,佛菩薩也是修行的時候,當時就會一個喜歡,這是不希求的意思,就是這個,不是「不可以希求」,一個是「要可以希求」,不是這種意思。
問:…不是要「叁輪體空」嗎?爲甚麼要去想果報會怎樣?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行善布施的動機與你「懂得佛法」去行善布施,差別是很多的嘛,一個只是世間的善法,只是有一個果報,是差很多的,這裏的話怎麼來看?
答:剛剛「不希求」的意思要清楚,「不希求」跟「希求」這兩個都要修的,這裏講「不希求」的意思不是「不要希求」的意思,「不希求」的意思是那時候心就自自然然,很喜歡做這個事情,這種歡喜的心;修行的時候,自然就…本身這個事就很興趣的了,(所以)兩個都要,兩個都要生起,一個是修行的時候,本身修行這個事情上面很喜歡,他沒有看果報,他只是一個這個事情上面他很喜歡。
另一種,從果報的角度,就另外一種生起歡喜的心,這個比喻上面就比較清楚了,用這個比喻的時候,小孩子玩的時候他們有看一個目標嗎?沒有! 他們就事情開始他們就快樂了,這個玩的事情開始時就快樂了,沒有未來…什麼的,都沒有什麼想,他一開始這個事情…本身這個事情很喜歡了,這個清楚的話,你的另一個問題就才會清楚,這個沒有講清楚的話,那就可能會混在一起。剛剛另外那個是,我們布施的時候,自己沒執著的心,菩提心或者全心全意的自他相換,這樣心當下就照顧他的話,我心裏是一直要幫他,生生世世想幫他,已經有這樣子一個心,這個心當下沒有…心裏沒有什麼特別想這個果報「我要成佛」,我沒有想!但是他心裏就是全心全意把我們心裏、我這個愛是生生世世一直重要…我們現在(自他)相換了之後,對他生生世世重要,對他的事情很重要,這樣的心當下我們布施的話,沒有特別想果報,他只是喜歡這個事情。
比如說,我愛執的時候,不需要特別想我來世是怎麼樣,我愛執就表示我很愛我啊,就像這樣子對他,整個我愛轉過來對他上面,轉過來重視他,重視他的時候這樣子很喜歡,這是剛剛第一個,沒有、不希求就自自然然想做這個事情,這也是很正確的啦,那我們一般世間的也沒有這樣子,世間做的時候,我喜歡…我的想法很重要,沒有(從)他的心的角度看,這是我喜歡做這個事情,所以我做的,這我的想法爲主,不是對他幫助的角度,所以這個就又不一樣了。
下面就看菩薩對于這些異熟的安樂生無厭足,不會厭惡的無厭足「如嗜刀鋒所沾蜜 若于諸欲無厭足 異熟安樂及寂靜 于彼福德有何厭」,就好像說在刀鋒上一點點甜甜的蜜,這些蒼蠅、蠅蟲爲了貪著刀鋒上甜甜的蜜的緣故,不顧自己是否會被刀鋒所傷就會去舔,都無厭足;菩薩可以獲得異熟、安樂以及寂靜的安樂,對于這些五欲,輪回當中色、聲等這些五欲,又怎麼會在乎這一些呢?他們所要追求的是更上一層的寂靜、安樂。清楚嗎?這是菩薩得到未來會得到的這個「樂」,這個圓滿的樂是很殊勝、很不可思議的;我們凡夫衆生,一點點的樂,不滿足的話,不滿足當下,一直歡喜的話…菩薩他們看到那麼殊勝、那麼無量無邊、那麼圓滿的樂,看到之後當然就更多歡喜,不可以說不滿足,不滿足這個字眼有點貪心的感覺,一直會歡喜,一直會再來,一直會歡喜地做,所以這個意思是,主要是希求看到未來的果報的話,就還更歡喜的心、更強的意思。
再來講到說,爲了圓滿果報的緣故,所要更努力去修行、去完成自己的修行,更努力完成所作,而使得這種無厭足的心更加強,對自己的圓滿果報生起無厭足的心、更加強,就好像大象口渴的時候它也會要去喝水,很熱的時候,它也需要去喝水,也要跳到清涼池裏面去喝水,菩薩見到他圓滿的果報,他會更努力去做他所該做的事,
「如象夏日行當午 遇清涼池即躍入 如是爲成所作業 于彼事業應趣行」
這個就是菩薩。大象它本身就是要水的動物嘛,要水的一個動物,但是要水也有「希求」的心,會不會強是靠它的情況,比如說天氣太熱,口特別渴,這時候要求水的心就強,像這樣子,佛菩薩就是看到未來的果報那麼殊勝,一個佛陀的果位;看到了佛陀的果位之後,看到圓滿的時候,他這個行爲、菩薩行要趕快圓滿,果報才會圓滿嘛,所以他看到果報圓滿的時候,就還更強,更想把因種圓滿,趕快種得究竟圓滿,把修行趕快修行好,因爲他就剛剛講的那個大象,天氣特別熱的時候,它趕快要…希求的心,趕快要水嘛,所以要水的心就還更強,就這個比喻。
以上是「歡喜力」,接下來是「舍力」,也就是說菩薩不可以依著他的歡喜力,因爲要去圓滿他的所作,就一直做一直做,這樣子到最後可能會生起懈怠,反而會成爲一種…到時候反而會生起怯弱;菩薩雖然要爲了他未來的果報要努力去做,可是有時候也要給自己放假一下,這樣才能讓他的精進力持續,讓他的精進持續做下去。
我們說「舍」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可分爲暫時的放下休息以及你完全事情做完了的放下,這不一樣的;如果在持續精進的過程,如果産生了你無法持續精進的時候,你在這時候就要暫時放下,暫時休息,而不是說你不該休息的時候你去休息,不是個意思,而是在那種你已經無法持續精進下去的時候,你的精進已經快要退轉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要暫時放下休息。
好像我們一直精進的話,這個精進就會變成退下去,太用功了就會造成退、造成不想做、造成…正面的來說,精進太強的緣故就會累,應該就是會累!累是怎麼樣累呢?不想做的這種累,這種就不可以說是精進,這個時候,這種精進就障礙,那麼強的精進力變成障礙,所以那種精進就要停下來,那種精進就有隨順剛剛那個…我們的精進就會「倒」,精進就會「弱」,所以這裏有一點點…他本身看起來是精進,但是他就害到…摔倒,他就幫助…心裏就會很累,不想做,這種心就生起,如果我們的精進會這樣子跟這樣子有關系的情況出現,有關系的話我們就停下來,不可以隨時都可以停下來的,我們就說這是「舍力」,那我們「舍力」的精進什麼時候要修,這個要清楚,那你們就會說「喔!我現在是『舍力』的精進」,那就常常會「舍力」的精進,哈哈…
《入菩薩行論 第二十八講(第7~8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