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将要做、刚做的时候所生起来的;「欢喜力」是你已经做了,为了让你所做不觉得辛劳、疲累,要不断思惟你的所作所将带来好的果报,这个是欢喜力。
欢喜力又可分为希求异熟果,一个是不希求异熟果;如果站在不希求异熟果这一点而言,也就是在「因位」的时候,你一边做一边生起欢喜的心,就好像这边说的「如童稚求嬉戏乐 不问所作为何事」也就是像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一边玩它也不求什么,他就一边玩,可是一边玩的过程他就一边感到很快乐「彼于耽玩深爱乐 应当欢喜无厌足」,也就是说菩萨当他在精进于三藏的时候,在三藏做作闻思修的整个过程,他一边做一边生起欢喜的心,生起无厌足、一心去做的欢喜的心。
再来就是于果报有希求果报这一点而言,也就是
「为求安乐作诸业 得乐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业定生乐 不作安乐何由生」
就像世间人种田,他们种田是很辛苦的,可是他们为什么在种田的时候不会感到很累?因为他们想到种田将来的收成会好的缘故,想到将来他们有收成的缘故,做的时候心中就不会累了;同样的,菩萨在行菩萨行的时候想到暂时以及究竟无量无边的果报的缘故,所以他心中生起快乐,就不会觉得很累,所以说
「若作此业定生乐 不作安乐何由生」
就是菩萨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如果想到暂时与究竟无边的果报的时候,他心不生欢喜是很奇怪的,应该是会生起快乐的。
所以一般我们世间种田,种田是未来、明年会不会收成、会不会好是不一定,但是心里有这个希望就比较不会那么累,菩萨们的果报是一定有,不会不一定,一定会出现的,一定会出现那么大的果报的时候,怎么不会快乐呢?一定会快乐!一定会快乐的意思是,要生起欢喜的心。
问:菩萨在行持的时候,一个希求果报的心,一个不希求果报的心,两个会同时生起吗?
答:不可以说不希求,我们是说,从因的角度,没有看果报,从因的角度也要生起一种快乐;看果报的角度又要生起一种欢喜的心,所以欢喜的心可以生起两种。
问:一种从因的角度,一种从果的角度?
答:对。
问:不希求是从因的角度?
答:不希求的意思是我们就…不是「不要希求」的意思、「不可以希求」的意思,不希求的意思是他「没有希求」而已,他没有希求果报,他心里没有看果报,他只看这件事情做的时候就自然很喜欢。比如说小孩子玩的时候,这件事情开始就很喜欢了,完全没有看未来的果报,这个当时开始做事情就喜欢了,佛菩萨也是修行的时候,当时就会一个喜欢,这是不希求的意思,就是这个,不是「不可以希求」,一个是「要可以希求」,不是这种意思。
问:…不是要「三轮体空」吗?为甚么要去想果报会怎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行善布施的动机与你「懂得佛法」去行善布施,差别是很多的嘛,一个只是世间的善法,只是有一个果报,是差很多的,这里的话怎么来看?
答:刚刚「不希求」的意思要清楚,「不希求」跟「希求」这两个都要修的,这里讲「不希求」的意思不是「不要希求」的意思,「不希求」的意思是那时候心就自自然然,很喜欢做这个事情,这种欢喜的心;修行的时候,自然就…本身这个事就很兴趣的了,(所以)两个都要,两个都要生起,一个是修行的时候,本身修行这个事情上面很喜欢,他没有看果报,他只是一个这个事情上面他很喜欢。
另一种,从果报的角度,就另外一种生起欢喜的心,这个比喻上面就比较清楚了,用这个比喻的时候,小孩子玩的时候他们有看一个目标吗?没有! 他们就事情开始他们就快乐了,这个玩的事情开始时就快乐了,没有未来…什么的,都没有什么想,他一开始这个事情…本身这个事情很喜欢了,这个清楚的话,你的另一个问题就才会清楚,这个没有讲清楚的话,那就可能会混在一起。刚刚另外那个是,我们布施的时候,自己没执着的心,菩提心或者全心全意的自他相换,这样心当下就照顾他的话,我心里是一直要帮他,生生世世想帮他,已经有这样子一个心,这个心当下没有…心里没有什么特别想这个果报「我要成佛」,我没有想!但是他心里就是全心全意把我们心里、我这个爱是生生世世一直重要…我们现在(自他)相换了之后,对他生生世世重要,对他的事情很重要,这样的心当下我们布施的话,没有特别想果报,他只是喜欢这个事情。
比如说,我爱执的时候,不需要特别想我来世是怎么样,我爱执就表示我很爱我啊,就像这样子对他,整个我爱转过来对他上面,转过来重视他,重视他的时候这样子很喜欢,这是刚刚第一个,没有、不希求就自自然然想做这个事情,这也是很正确的啦,那我们一般世间的也没有这样子,世间做的时候,我喜欢…我的想法很重要,没有(从)他的心的角度看,这是我喜欢做这个事情,所以我做的,这我的想法为主,不是对他帮助的角度,所以这个就又不一样了。
下面就看菩萨对于这些异熟的安乐生无厌足,不会厌恶的无厌足「如嗜刀锋所沾蜜 若于诸欲无厌足 异熟安乐及寂静 于彼福德有何厌」,就好像说在刀锋上一点点甜甜的蜜,这些苍蝇、蝇虫为了贪着刀锋上甜甜的蜜的缘故,不顾自己是否会被刀锋所伤就会去舔,都无厌足;菩萨可以获得异熟、安乐以及寂静的安乐,对于这些五欲,轮回当中色、声等这些五欲,又怎么会在乎这一些呢?他们所要追求的是更上一层的寂静、安乐。清楚吗?这是菩萨得到未来会得到的这个「乐」,这个圆满的乐是很殊胜、很不可思议的;我们凡夫众生,一点点的乐,不满足的话,不满足当下,一直欢喜的话…菩萨他们看到那么殊胜、那么无量无边、那么圆满的乐,看到之后当然就更多欢喜,不可以说不满足,不满足这个字眼有点贪心的感觉,一直会欢喜,一直会再来,一直会欢喜地做,所以这个意思是,主要是希求看到未来的果报的话,就还更欢喜的心、更强的意思。
再来讲到说,为了圆满果报的缘故,所要更努力去修行、去完成自己的修行,更努力完成所作,而使得这种无厌足的心更加强,对自己的圆满果报生起无厌足的心、更加强,就好像大象口渴的时候它也会要去喝水,很热的时候,它也需要去喝水,也要跳到清凉池里面去喝水,菩萨见到他圆满的果报,他会更努力去做他所该做的事,
「如象夏日行当午 遇清凉池即跃入 如是为成所作业 于彼事业应趣行」
这个就是菩萨。大象它本身就是要水的动物嘛,要水的一个动物,但是要水也有「希求」的心,会不会强是靠它的情况,比如说天气太热,口特别渴,这时候要求水的心就强,像这样子,佛菩萨就是看到未来的果报那么殊胜,一个佛陀的果位;看到了佛陀的果位之后,看到圆满的时候,他这个行为、菩萨行要赶快圆满,果报才会圆满嘛,所以他看到果报圆满的时候,就还更强,更想把因种圆满,赶快种得究竟圆满,把修行赶快修行好,因为他就刚刚讲的那个大象,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它赶快要…希求的心,赶快要水嘛,所以要水的心就还更强,就这个比喻。
以上是「欢喜力」,接下来是「舍力」,也就是说菩萨不可以依着他的欢喜力,因为要去圆满他的所作,就一直做一直做,这样子到最后可能会生起懈怠,反而会成为一种…到时候反而会生起怯弱;菩萨虽然要为了他未来的果报要努力去做,可是有时候也要给自己放假一下,这样才能让他的精进力持续,让他的精进持续做下去。
我们说「舍」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可分为暂时的放下休息以及你完全事情做完了的放下,这不一样的;如果在持续精进的过程,如果产生了你无法持续精进的时候,你在这时候就要暂时放下,暂时休息,而不是说你不该休息的时候你去休息,不是个意思,而是在那种你已经无法持续精进下去的时候,你的精进已经快要退转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暂时放下休息。
好像我们一直精进的话,这个精进就会变成退下去,太用功了就会造成退、造成不想做、造成…正面的来说,精进太强的缘故就会累,应该就是会累!累是怎么样累呢?不想做的这种累,这种就不可以说是精进,这个时候,这种精进就障碍,那么强的精进力变成障碍,所以那种精进就要停下来,那种精进就有随顺刚刚那个…我们的精进就会「倒」,精进就会「弱」,所以这里有一点点…他本身看起来是精进,但是他就害到…摔倒,他就帮助…心里就会很累,不想做,这种心就生起,如果我们的精进会这样子跟这样子有关系的情况出现,有关系的话我们就停下来,不可以随时都可以停下来的,我们就说这是「舍力」,那我们「舍力」的精进什么时候要修,这个要清楚,那你们就会说「喔!我现在是『舍力』的精进」,那就常常会「舍力」的精进,哈哈…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八讲(第7~8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