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9講

  《廣論奢摩他69》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6-19

  聞法意樂

  我們現在已經得到八種閑暇、十種圓滿的人身寶,而且也能夠聽到並學習至尊仁波切完整正確無誤開示成佛次第道路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與《密咒道次第廣論》。能遇到此教法,且又具足十八個條件的睱滿人身寶,此人身寶能夠發揮偉大的功效,具有能力去取得心要(佛法的精華),因此,應當努力的做聞思修,使自己的這輩子、下輩子、每一輩子都能發揮很大的功效,現在應當要這樣去努力。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在《密咒道次第廣論》的前面不能欠缺,這部份應當好好的學習完,之後,才能好好的去學習《密咒道次第廣論》,這是非常有必要。因此,才有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們現在是簡略的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止與觀的部分,將來把廣論的內容做一個廣大完整的學習,如此做的話,能夠使這輩子、下輩子發揮很大的功效、意義,好好的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來學習教教法。

  複習

  至尊仁波切所開示安止的實修,首先,說明安止是如何産生的(得到)?再進一步說明已經得到安止之後,要運用它去作什麼樣的實修?共分成這二個段落說明。

  首先,第一個安止是如何産生的(得到)?此部分已經講解完畢,接下來就談到已經得到安止,要如何運用安止去修行?現在進行到此段落。一般而言,已經得到安止之後,接下來所要走的道路,有一種是世間的道路,即先修世間的勝觀,之後,在世間的道路上不斷的晉升、進步。其次(另一種是),先修出世間的勝觀,得到之後,走出世間的道路,有這二種類型。

  二種世出世間的道路,對我們來講只是前、後學習的差別而已,總之,ㄧ定要學習。爲什麼呢?因爲欠缺出世間道路,不能解脫輪回,也不會得到一切智的佛果,所以一定要學習。世間的道路,即觀察下方的世界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靜,如此再叁分析之後,好好的觀修之後,以此觀修方式使下方世界的煩惱暫時不會産生,此種觀修方式幫助很大,可見世間的道路實在是非常有必要。

  除了根器非常銳利的特別者,因爲無明的部份對他的修行,不會立刻形成很大的傷害,不會産生障礙。而且很粗分、力量很強大的煩惱也沒有,這種人可直接修出世間道路。但是像我們現在來講,就是修世間道路的鈍根者,此處別趣世間道軌所講的就是世間道路如何修行的內容。

  得到安止之後,怎麼走世間道路?首先,要先得到一個安止。欲界之補特伽羅修行之後得到安止時,此行者所擁有的心就不是欲界的心,那屬于何者之心呢?是初靜慮之心。但是要了解,初靜慮心程度的高低又有很多種,就初靜慮的心來說最純粹的、品質最好的,當然是初靜慮正行之心。但在未到達此(初靜慮正行)標准之前,當然還有很多屬于初靜慮之心,這部份就稱爲近分。

  而近分又還有很多種,因此談到六種作意,關于作意的部份上次談到六種作意、七種作意、八種作意。六種作意都是屬于近分,從了相作意一直到加行究竟作意,共有六個。後面又有一個加行究竟果作意,即已經得到果了(已達正行的標准、量)。

  但是,到達加行究竟果作意又有二種,有時達此也並未達其標准,所以也不一定是得到加行究竟果作意之時,就同時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因爲有利根、鈍根之別。所以,有些人得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的同時也得到了正行的心;有些人得到加行究竟果作意的時候還沒有達到初靜慮正行的標准。

  初靜慮正行得到時,即等于由下方的世界的心到達上方世界的心,由初靜慮到達二靜慮也是跟此趣入的方式一模一樣。到達二靜慮之後,其中最純粹、品質最好的心,當然是二靜慮的正行,但並不是馬上就能夠得到此心,在此之前又有很多不是那麼好,屬于近分的六種作意,之後,得到第七個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時,就得到第二靜慮的正行,此即是從初靜慮之心到二靜慮的心。

  二靜慮之心進入叁靜慮之心也是一模一樣的方式,到了加行究竟果作意時,有些人就得到非常純粹、品質很高,叁靜慮正行的心。然後由叁靜慮進入第四靜慮,又是一模一樣的方式,又由此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再到達無所有處,由此再往上就到達有頂天,以此方式不斷不斷的升級,此內容即此處所說別趣世間道軌,顯示由安止得到之後,如何在世間的道路上,升級、進步的情形。

  由初靜慮進入第二靜慮要經過六種作意,到第七個作意會進入二靜慮天(得到二靜慮正行),可是在六種正行之前,仍然要得到一個安止。譬如一位欲界的補特伽羅,現在是欲界的心,之後,要先得到安止,由此才進入六種作意,然後再得到最後的加行究竟果作意,此時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

  得此初靜慮正行的行者,接下來要進入二靜慮天,要得到二靜慮正行,還是跟前面一樣,要先得到一個安止,可是此位初靜慮正行的行者,內心不是已經有一個安止了嗎?此是初靜慮地所攝的安止,但是他現在要到二靜慮地,所以要先得到二靜慮地所攝的安止,得此之後,再進入六種作意,之後,又得到第七個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此時即得到二靜慮的正行,從二靜慮以後都是一樣的方式。

  此處都一直提到六種作意,有人會産生疑問,如此安止就不列在作意之中?假設依照八種作意的理論來說,最初先要得到安止就已經是作意了,前面說要先得到一個安止,安止得到之後才得到六種作意,六種作意之後又得到第七個就是正行了,若如是說,豈不是得到安止之後才得到作意嗎?可見安止不是作意,也許會有此疑問?如果以八種作意來解釋,也要把安止了解爲作意。譬如初靜慮要進步到二靜慮時,要先得到一個二靜慮地所攝之安止,再來得到六種作意,之後再得到第七個作意,即得到二靜慮果(正行),此時的安止不要把它當成不是安止,此時的安止也是屬于二靜慮地所攝,也是屬于二靜慮地的近分。

  由此來看即可了解,安止是有很多種類型,如欲界的行者要進步到初靜慮,要先得到一個安止,之後,要進步到二靜慮的正行也要得到一個安止,進入第叁靜慮天又要得到一個安止,所以往上每個階段都要再得到安止,即表示有很多種類型的安止。

  (392頁第五行)「以若得前說第一靜慮未到地攝正奢摩他,縱未獲得以上靜慮及無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習勝觀,亦能脫離一切生死系縛而得解脫。」此是說明出世間的勝觀是不能欠缺的分支,而世間道路的勝觀,有、沒有都可以,並非不可欠缺的項目。爲何出世間的道路是不可欠缺呢?其能立因有二項,現在所講的即是其中的第一項。如果安止已經得到之後,譬如欲界的行者,如果得到近分(初靜慮天近分所攝的安止),就可以直接修出世間的道路,在修出世間的道路之前並非所有全部的安止都要得到,故此處言「縱未獲得以上(上層世界靜慮天安止、無色界的安止)」這些不需要得到,只要得到初靜慮近分(未到地)所攝的安止即可修出世間的道路了。此處談到靜慮及無色界奢摩他,即表示安止有非常多。

  一個欲界的補特伽羅,首先,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內心變成不是欲界的心,何時可以變成不是欲界的心呢?得到初靜慮地近分所攝的安止即是,可以直接去修出世間的道路,並不需要得到上層所有安止,從此句即可了解安止有很多種。由此看看我們的腦袋是不是大部分都沒有用到,現在所談那麼多的內容,都是我們內心的能力,內心有辦法得到這麼多能力,其實表示這些能力都存在,但是我們都還沒有用到。

  前面談到得到安止之後,走世間道路的情形。總之,一定要先得到安止,即一位欲界的補特伽羅想要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前面一定要先得到一個安止,接下來得到六種作意,再來得到最後的果,就得到初靜慮的心。假設要從初靜慮進入二靜慮,一樣的方式,也是要先得到一個安止,接下來得到六種作意,再來得到最後的果(加行究竟果作意),此時就得到二靜慮的正行,是這樣一段一段逐漸進步提升。

  先得到安止,再得到六種作意(看395頁)即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作意,此六種作意得到後就得到果(加行究竟果作意亦即得靜慮的正行)。得到靜慮正行之前的六種作意要發揮何等作用呢?後面會詳細解釋,以下先簡略說明:

  第一個了相作意,此是個別性相了解作意,至此已經得到安止了,因此進入了相作意時就不是只有安止了,此時已經開始做檢查分析,是隨順的勝觀,但還未得到勝觀。更加進步之後即進入勝解作意,此時就得到正式的勝觀,此時即能止觀雙運禅修,接著不斷讓止觀雙運的力量愈來愈強,如此才能把下方世界的煩惱逐漸的斷除,譬如由欲界要進步到初靜慮天,就能夠以止觀雙運的力量把欲界的煩惱逐漸的滅除,如此就要再把欲界的煩惱分成九種:上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故由上上品一直到下下品逐漸的去對治,此即是遠離作意,由此逐一的去對付煩惱,逐漸的全部滅掉,所以經過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這四個作意把前面談到由上上品到下下品煩惱的部份,逐一滅掉,到最後全部滅掉即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因此,一定要靠勝觀,只有靠安止不行的,所以安止得到之後,接下來就要得到了相作意(隨順的勝觀),勝解作意就是正式的勝觀,由此就有止觀雙運,在止觀雙運之下,逐漸的就能夠滅掉一一的煩惱,到最後全部滅掉,即加行究竟果作意。如果是欲界行者,此時就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後面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初靜慮天到二靜慮天、二靜慮天到叁靜慮天、叁靜慮天到四靜慮天,由四靜慮天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都是一樣的方式,此即是六種作意的內容。前面所談的內容,根本之處即在于要先得到安止,由欲界進入初靜慮天,初靜慮天進…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