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2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別者,謂心不忘,即心明記其境,此中謂不忘所緣。」「心明記其境心明白記住對境,「此中謂不忘所緣」是指不忘所緣的對境,這個稱之爲它的行相。

  對境聲音把它執取爲無常,這是最初了知的時候,最初知道的時候,那個時候的行相,或者稱之爲執取的方式是什麼呢?對境是聲音,有境執取對境的方式,執取的行相是無常,“是無常”就稱之爲有境的行相,或者是它執取的方式。

  現在講把聲音執爲是無常,這是最初知道的時候,最初了悟的時候,這是剛開始的時候,可是過了幾天,再思惟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會不會又有一個新的了悟,啊,聲音真的是無常,聲音是無常啊!會不會再有一個新的了悟呢,不是嘛,因爲前面幾天前早就已經知道了。所以幾天之後,再去思惟這件事情的時候,那不可能說是一個新的了悟了,前面早就已經知道了。幾天之後,再去思惟這件事情的時候,就稱之爲憶念了。

  憶念的意思就是指對前面已經知道的事情,不要忘記它,還記得它,沒有忘記還記得,這就稱之爲憶念的行相。這個時候憶念本身去執取對境的時候,不可能說是無常,因爲前面早就已經知道了。不會說再過幾天又新知道,那不可能嘛。所以憶念的意思就是指過了幾天之後,對前面已經知道的那個部分不忘記它,所以不忘記,就是憶念本身它的執取的方式。所以這個時候,當憶念的去執取對境,不會再是一個新的了知了。不會說新的認知,說聲音是無常,這種新的認知,不能稱之爲憶念,因爲前面早就已經知道了。

  所以對于執取聲音是恒常也好,無常也好,那個時候是新的了知,最初的了知,過了幾天之後,不會再這種新的了知了,是把前面已經知道的部分,不忘記它,還能夠記住它,所以不忘失,能夠把它記住,這就是憶念的執取方式,它的行相,可見是不一樣的。

  就憶念而言,類型也分成非常多種,我們現在談到的是在進行觀修安止的時候,所要依靠的憶念。平常我們都談到要憶念跟正知,這主要是談到身口心叁門的行爲,一定要靠憶念跟正知的力量,好好去防護它,好好的保護我的身口心叁門不要造作惡業,要守護戒律。

  所以不是只有在禅修的時候才需要,而是下座的時候,下了禅座之後走到外面去,來來往往,跟人碰面的時候,跟人物交接來往的時候,身口心叁門的行爲,我要有憶念跟正知,去防護我的身口心叁門不要造作惡業,要好好的守護戒律,都有談到這樣一個內容。

  憶念本身而言,念力在上座也談到一次,在下座也談到它,可見它類型就不太一樣了,很多種類型了,《入菩薩行論》第五品裏面詳細說明了憶念跟正知,解釋的非常多,那就表示憶念跟正知,實在是非常重要。第五品裏面談到,假設不好好依止憶念跟正知的話,不能夠保護自己的身口心叁門,叁學(戒定慧)大概就不能夠學好,我們詳細討論過了。

  第五品所講到的憶念,跟我們現在上座禅修安止的時候所談到的憶念,顯然不太相同,這一點一定要了解的。憶念要具備這叁個特色,主要差別在哪裏呢?應當是在執取的方式,那個段落有所不相同,執取的方式是不忘失、不忘記,做爲它的行相,憶念的行相是不忘記。但不忘記這個部分,應當有很多的類型,就憶念而言,當然也有很多種,凡是憶念一定要具足這叁種特色,叁種特色裏面的第二項,不忘記做爲它的行相,這個部分可能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因此憶念就分成好幾種,現在就要把這個疑問給它厘清楚。

  361頁談到「言不忘者,」爲什麼特別談到不忘記做爲行相這個項目呢?就是因爲從這個地方分成好幾種類型,「言不忘者,非因它問或自思察,僅能記憶師所教示所緣如此,」僅能記憶上師所開示,所緣想的內容,是這樣子,「是須令心安住所緣,相續明記無少散動,」持續的記住,無少散亂,才是這裏談到的不忘記,所以這裏談到的不忘記,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我們一般談到沒有忘記,是指別人問我的時候,我想起來,馬上給他做一個回答。或者說自己過一個禮拜、兩個禮拜,想一想,又想起來了,欸,我沒有忘記啊,我們都這樣子講。所以別人問了,馬上可以回答,就說我沒有忘記了。或者說過幾個禮拜,把自己讀過的內容,上師所開示的內容,內心想一想,又想起來了,噫,我沒有忘記啊。我們都會這樣子講沒有忘記,所以沒有忘記,是這個意思了。

  這個是指粗分的沒有忘記,粗分的沒有忘記,是我們在守護學處那個時候所談到的,對自己的身口心叁門,要靠憶念的力量,還有正知,這個是指要經常的憶念,不要忘記上師所開示的內容,書本裏面所談到的內容,如何去防護自己身口心叁門不要造作惡業,這些內容我都沒有忘記它。上師開示,書本裏面開示,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講了很多,我全部把它記起來,別人問,我馬上可以回答。過了一個月、兩個月之後,我想一想,也想起來了,可以說我沒有忘記。

  可見這一個沒有忘記,其實它的類型很多,不過前面所談到的那種類型,卻不是這裏談到的類型,這裏談到「言不忘者,」「非」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談到的,上師講的內容,書本裏面所講的內容,一個月、兩個月之後,我心裏想一想,馬上想起來,別人問我,能夠馬上回答,我都沒有忘記,這不是現在我們所講的內容,我們這裏談到沒有忘記,應該是「是須」怎麼樣、怎麼樣,這才是這個段落所談到的沒有忘記。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不是只有前面談到的這個樣子,不是說自己想起來,別人問我就可以馬上回答,這就稱之爲不忘記了,現在的不忘記不是這個意思,現在的不忘記是「令心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而且持續的安住,沒有稍微的散亂」,這個是指心要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心要綁在所緣的對境上面。譬如說像這個狗,有一根繩子把它綁住,狗就不能離開了,因爲它被綁住了嘛。

  所以心要整個綁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心要綁在所緣的對境上面,還要整個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內心的力量完整的、整個的,全部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這個跟前面的不忘記不一樣,爲什麼呢?因爲自己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後想起來課本裏面的內容,欸,我沒有忘記,我還記得;或者是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後別人來問,我馬上可以回答,因爲我沒有忘記嘛。這中間有沒有忘失,心有沒有離開對境呢?當然有!心散亂掉了嘛!一個禮拜、兩個禮拜回想起來,這中間我的心需不需要整個全部放在對境上面,完全都沒有散亂?不需要!我只要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之後我回想它一次,想起來,我就可以說我沒有忘記了。

  一個禮拜之後有人問我,我馬上可以回答,我就可以說我沒有忘記了,是不是?這中間需不需要我的心整個全部放在對境上面,絲毫的散亂都沒有呢?不需要嘛!我可以回想起來就可以了。過了兩叁個禮拜,別人問我,我可以回答就可以了,我就可以說不忘記了。

  現在這裏不是這個樣子,是心整個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而且內心的力量,全部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完全沒有散亂發生,「能生散亂其念便失,」如果說內心散亂的話,那憶念就不存在了。上次講的內容,一個禮拜之後我還可以想起來,這中間我心的力量,不需要完全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但現在這裏不是,現在是內心的力量,要全部放在所緣的對境上面,而且無稍散亂,一點散亂都沒有發生過,假設內心有一點點散亂産生的話,這個憶念就不存在了。可見這裏談到的憶念,跟前面談到的別人問我,我能夠想起來,那個憶念就不一樣了。

  我們現在談到的憶念(不忘記),是細分的部分,如果不是這樣,是粗分的行相的話,就算是對于所緣的對境,內心已經散亂掉的話,也不能說他是忘記嘛,對不對?也不能說他念力已經消失,也不會這樣子講。可是我們現在這裏談到的憶念,假設對于所緣的對境,「能生散亂其念便失」,散亂如果産生的話,就稱之爲忘記了,憶念就不存在了,可見這兩者有差別的。

  憶念要具足叁個特色裏面的第二個特色,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就不忘記而言,它可以分成許多不同情形的。這個地方所談到的不忘記,前面所解釋過了,它應該是比較細分的,沒有産生散亂的。只要散亂的話,憶念就已經不存在了,這樣一個(不忘記)憶念,我如何能夠産生,怎麼去使它繼續維持下去,怎麼使它出現的呢?底下就要講了,因此之故,這樣子的一個不忘記,不忘失的行相,如何能夠有呢?現在講它的關鍵了,「故于所緣安住心已,」首先心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所緣安住心」是心已經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心已經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之後,「須起是念」內心就要産生這麼一個想法,「已住所緣,」心已放在所緣上面了,「次不更起重新觀察,」後面不再去重新進行其他的思惟了,「相續將護此心勢力,」就是已經放在對境上面這一個心,我繼續把它維持下去,讓它的威力繼續維持下去,這稱之爲念,「是修念心最切要處。」這個是修念心的最重要的一個關鍵了。

  因此之故,前面談到的不忘記,它具有這些特色,我怎麼樣子能夠讓念心産生,繼續維持下去呢?首先,我們前面已經講了,要先選擇一個所緣,這所緣的對象全部都已經決定了之後,心要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當心最初已經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的時候,不能稱之爲念,因爲是心最初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從第二剎那開始,就稱之爲念。

  內心已經放在所緣對象上面之後,內心就要想,我已經放在所緣對象上面了,不要再去分析別的對境,不要再産生其它的念頭,就是放在所緣對象上面的心本身,我繼續讓它安放的威力,繼續的持續下去,不要再出現其它的念頭,這樣讓它持續下去,讓內心放在對境上的力量,繼續的維持下去,從第二剎那開始就稱之爲憶念,能夠這樣子做到的話,是修憶念一個重要的關鍵了。

  兩…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