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理成,全事即理,妄依真起,全妄即真,依性起修,全修即性。他如諸佛衆生,皆我自心所現的影子,全他即自,我心遍法界,佛心亦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心性亦遍法界,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乙 願須切願
一願厭離娑婆 如此信已,這娑婆世界,皆由自心染業所感的穢土,自願厭離。一厭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二厭人生是空,功名富貴,無非一夢。叁厭人生無常,一息不來,便屬後世。四厭人生無我,四大分離,我在何處。應即覺悟,深願厭棄,遠離娑婆,度越生死苦海。
二願欣求極樂 極樂世界,既由自心淨業所感的淨土,自願欣求。一欣無有乘苦,但受諸樂。二欣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叁欣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四欣水鳥樹林,同宣妙法。五欣衣食自然,任運進修。六欣光明壽命,同佛無量。七欣圓證不退,一生成佛。應即欣願,專勤念佛,求生極樂,速成無上佛果。
丙 簡易信願
以上所舉信願,偏于理持,若事持之信願,更爲簡易。印光祖師說:“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婆娑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如此深信切願,定生極樂。
第五 如何持名事持理持
佛說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教我們聞說佛名,即克期專念,利根一日即一心不亂,鈍根七日才不亂,中根二、叁、四、五、六日不定。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再念一七到七七,果能精進不懈,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說:“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故說種種法門,皆教以永離妄想,因衆生妄想紛纭,離想很難,無念心體,惟佛獨證,有相皆虛妄,無念即如來。無念是無妄念,故又教以持名念佛,以念止念,至于無念,即妄想離,而佛智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最簡易,最直捷,最極圓頓。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說:“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衆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于念外,別得菩提。而念佛一法,複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爲徑路之中,徑而又徑。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赅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萬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衆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赅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蕅益祖師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方名聞慧。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一、事持 深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雖未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等心佛不二之理,但以信佛的緣故,決志願求生彼國土,即萬緣放下,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念玆在玆,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是思慧,即是事持。
二、理持 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萬德洪名,爲系心之境,一心持念,念極而空,徹悟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雙亡,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令不暫忘,仍不廢事,此亦思慧,即是理持。
叁、持念方法 不論事持理持,方法很多:一、明持,是高聲朗念,或低聲細念,宜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南無是梵語,音譯爲拿摩,意譯爲歸命、歸依、救我、度我等義,表示恭敬與誠心。二、默持,凡靜坐、或人地有礙,不宜出聲念,若汙穢不潔之處,或沐浴、便溺、睡眠之時,出聲便不恭敬,只可無聲默念,宜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叁、金剛持,僅略動唇舌,半明半默念。四、記數持,爲防懈怠,常持數珠記數念。五、攝心持,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攝耳谛聽,初用口念耳聽,漸用心念心聽,神念神聽。或用十念記數念。即六根都攝,心自清淨。詳細方法,請參閱拙輯念佛叁要。因多雜念,故以念佛的一念,抵製萬念,,使萬念歸于一念,念到只有念佛的一念,沒有雜念,就是一心不亂。
四、事理一心 一心也有兩種:不論事持理持,持到伏除煩惱,乃至見思惑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到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親見本性法身佛,皆理一心。事一心,我執已亡,不爲見思二惑所亂,理一心,法執已亡,不爲空有二邊所亂,皆是修慧。若到事理一心不亂,還精進不辍,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叁昧,證念佛圓通,種種靈異瑞相,皆得現前。但不可預存期效的心念,唯當致力于一心不亂就是。因一心不亂,爲淨業的歸宿,淨土的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願與共勉!所以臨終時,須有善友助念,或用念佛的錄音帶助念,以確保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
第六 往生因緣善根福德
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有多善根和多福德的因緣。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持名念佛的淨業爲正行,名善根,即往生之親因。以孝養父母,持戒修善等善業爲助行,名福德,即往生之助緣。不照這正行修的,即無善根,修了只求自度,而不發心度衆生的,就是善根少;不照這助行修的,即無福德,修了只求人天福報,而不回向極樂,轉有漏善業爲無漏淨業的,就是福德少,皆不得往生極樂世界。惟有深信切願,一心持名念佛,每一聲,都有多善根、多福德的無上大因緣,因爲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一聲佛名,即萬德齊彰,罪消塵劫,福等虛空,故即以專念佛名爲正行,就是散心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稱量,決定可以往生,何況念到一心不亂呢?或因世事忙碌,不能念到一心不亂,只要信願堅固,臨命終時,也能仗佛願力,慈悲加被,令心不亂,帶業往生。
若修其他法門,皆須消業往生,我輩業重凡夫,談何容易,當知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造罪業,無量無邊,假使罪業都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活百年,每一晝夜,念佛十萬,每一聲,皆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消罪業,如掌上土,未消罪業,如大地土,還要多劫、多生、多年月,正助雙修,精進不懈,才能消盡罪業,十方淨土,隨願往生。但初果昧于出胎,菩薩昏于隔陰,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又隨業受報,輪回六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能保來生,仍得人身,聞法再修嗎?惟有這持名一法,只要信願念佛,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不問消業多少,在這一生,決仗佛力接引,帶業往生,但得生淨土,何愁業不消呢?
若恃佛力可以帶業往生,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仍造惡業,而不改惡行善,投誠忏悔,必爲業障所牽,決難往生。只有先憑自力,多修淨業和善業,才是決定往生的因緣。故佛說阿彌陀經,明白宣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彼國即極樂世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更詳示:“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此令自力多修淨業,以爲往生成佛的正因,不僅是往生的福德助緣。因此叁福,一爲世間善業,二爲出世善業,皆淨業正因。叁爲淨業,發菩提心,深信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往生成佛之果,而上求佛道,讀誦大乘經典及念佛以自覺,即修慧;下化衆生,勸進行者念佛以覺他,即修福,覺行圓滿,福慧兩足,即已成佛。
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說:“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唯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彼人苦逼,至心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此專仗佛力,由佛力引發自力,至心念佛,僅具足十念,即與佛力相應,雖消除罪業未盡,即獲帶業往生。如未帶罪業,住生之後,何又爲說除滅罪法呢?這就是佛說帶業往生的根據。凡帶淨業越多,惡業越少的人,往生品位越高,華開見佛越早,成佛越易。望各位多培養善根,多積聚福德,以爲今生決定上品上生的因緣啊!
第七 往生品位九品四土
人到臨終生死關頭,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所作善惡二業,同時頓現,作善的現善境,作惡的現惡境,念佛的人,現西方勝境,佛及聖衆,放光接引,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全身都冷,惟頂門獨熱,這是往生的證驗。大集經佛說臨終征驗偈雲:“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因人將死之時,熱氣從上而下的墮落,從下向上的超升,第八識從頂門出,識離才冷,即得往生聖道,不經中陰,一念之間,生極樂國,托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即得清虛報身,相好具足,純丈夫相。隨念佛功行的深淺,分品位的高下,故有九品…
《成佛捷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