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講

  《廣論奢摩他01》

  講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02

  首先要産生菩提心的動機,思惟菩提心的內容,之後才聽聞教法。關于調整動機的部份早上我們已經調整過了,這個部份就不必再說明了。現在要學習的內容,是後面兩項各別的內涵,總體而言是菩薩行持的六度,最重要關鍵是後面二項,掌握關鍵要點是學習後面兩項波羅密。這是現在所要談到的內容。

  對我們而言,應産生菩提心而學習六度,其中後面兩項是最重要的關鍵重點,因此要掌握後面兩項學習。當我們學習道次第廣論的聞思修時,主要是提及菩薩行持的主要內容,因此産生菩提心來學習是比較好的。

  現在所要學習的是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奢摩他是安止;毗缽舍那是勝觀,對正式的安止與勝觀來學習。學習這個應當先産生造作菩提心,之後才學習正式的安止與勝觀是比較好的。如果說隨順的止和觀,我們在前面早就學過了,因爲從依止善知識中的每個段落的産生,內心都需要有止和觀,這些證悟的功德才能産生。但這些都是從依止善知識開始的止與觀,都只是隨順的止和觀。

  現在我們在這段落所學習的止與觀,其關鍵重點是産生正式的止與觀,在這種正式的實修方式之前,若未産生造作的菩提心,是無法做如此的觀修。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講述止與觀的時候,是在菩提心産生之後,至少也要産生造作菩提心才進行開示的。就算沒有産生菩提心,而來修持止和觀,有沒有這情形?有,外道也有。不要說是菩提心,就是沒有皈依,也可以修止和觀,外道也有,外道的內心也同樣有産生止與觀。但我們如果像外道這種學習方式,連造作菩提心也沒有産生,就修止和觀,因而引發神通,導致造作許多利已害他的惡業,是會有這種危險産生的,因只以自己的利益爲目標。

  若以造作菩提心爲基礎,那麼學習勝觀之後,利己害他的業就不會造作,就不致發生這種危險,因爲前面已有造作菩提心做爲基礎之故,這就是爲什麼在開示菩提心後,才要講述止與觀的實修。如果內心産生了造作菩提心之後,再學習止觀,因此對止觀有所了悟,內心將以這個做爲後面主要學習的內容。

  正式的止觀,在內心若沒有産生,豈就不必學習密咒乘門?豈不慢慢等待了嗎?那倒也不是。即使尚未産生正式止觀,隨順的部份也要學習也要産生,雖沒産生正式的安止,但類似的或普普通通的安止,前面也曾學習過,內心總該生起,總要有的。雖然沒有正式的勝觀,但類似的、一般的、普通的勝觀在內心也要學習也要産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是正式的,普通的止觀,也可學密咒乘門。

  如何可以知道呢?在咒乘的地道裏面曾經提到過,就密咒乘門的方式止與觀要在內心産生而言,這方面的實修比顯教乘門還更容易,威力還更強,也就是更加容易産生,有這種特色存在,因此,我們並不需要花長久時間等待的。

  在顯教乘門中,生起了造作菩提心後,接下來就算是道次第廣論裏提到正式的止和觀的證悟若還沒産生,也不必一直在那邊等待,甚至暫時等待也不需要的,因內心總有一些普通能力、普通等持産生,就算是沒有産生勝觀,內心對空性也有一些了解,這是了空慧。在這樣一種了空慧之下,也可以趨入密咒乘門。在密咒乘門的道路上,想得到止和觀,還更加容易,像這樣有更好的方法可用,我們當然用它了。

  前面談的是造作菩提心,大家要了解一下,所謂造作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的性相還沒有齊備,要是性相都齊備了,就是不造作的菩提心,這時菩提心的性相就是完全齊備了。當不造作的菩提心産生前,我們是不是要等很久,才可以進入密咒乘門的道路?也不是這樣,産生造作菩提心的同時,即可進入密咒乘門的道路,之後,即可逐漸産生不造作菩提心。

  造作菩提心産生後就可學習止與觀了。而不造作的菩提心就不是這樣了,因爲前面必需先有止和觀,才能産生不造作的菩提心。而造作菩提心就不需要止和觀。當不造作菩提心産生時,是很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並不需要花多大力氣,內心只要稍爲思惟,就很自然流露,這就是不造作菩提心。

  像這樣子,透由前面的仔細分析,可知內心必須要有非常堅固的安定能力,否則內心常常受到煩惱而散亂,那麼堅固的安定力就無法存在了。所以前面所說的粗分煩惱要先滅掉。之後,內心方面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穩定,這就是安止,這應當要先有的,而且菩提心的內容也以「思擇修」爲主。此「思擇修」就是要在沒有散亂,穩定堅固可以安住的情形下,還能進行思惟。

  思惟利益衆生的事,爲什麼有必要做?這是勝慧;思惟愛我執有什麼毛病?這是勝慧;思惟自己能夠成佛的原因何在?這也是勝慧。有各種各類無量無邊的勝慧,可以無礙趨入無量無邊的勝慧,在這種內心堅固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思惟,這些都是勝慧。這個勝慧一定要有勝觀做爲基礎,以上是勝觀的部份。

  産生不造作菩提心的前面就要先思惟:愛我執有何過失?利他有何好處?爲何我要成佛?這些原因在那裏呢?要有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好好作個分析,即使是在一剎那一剎那中,都可以進行此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思惟,所以這個勝慧是非常廣大的,這就是勝觀的本質。

  産生(不造作)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産生勝觀這一部份,且要有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思惟。這個思惟要是做不到,是不可能産生(不造作)菩提心的。在産生這種思惟之前,因粗分煩惱所導致的散亂不應該存在,內心要在穩定安住的情形下才能夠進行這種思惟。假如內心不能穩定安住,而是處在散亂之情形下,怎可能進行這種思惟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假造作菩提心産生之前,要先有勝觀;勝觀之前要有安止,這些都要依次得到的。

  我們可能要先了解安止的性相,假使不了解安止的性相,即使做許多解釋,總感到很別扭,而且不太容易懂。(廣論)後面有一個安止的性相,這部份需先了解,(以及)勝觀的性相(均)先了解後,才能進行廣論的大綱所談到的修安止和修勝觀有什麼好處。如果連止和觀到底是什麼都不了解,說要了解修止或修觀有什麼好處,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先了解修止和修觀的性相、定義是什麼?再去講解修持它們的好處在那裏。

  講解內文前,我們先把大綱內容做一簡略解釋。如何成就安止?首先,先談到一般的等持。一般的等持的實修關鍵重點共有九項,平常稱「九住心」(住心九法,安住內心的九種方法)。九住心是成就安止的一種方法或者說是道路,也就是有九條道路,按照這九條道路一段一段的走上去就會成就安止了。

  當我們按照次第學習時,前面要先得到一個沒有汙垢的等持,之後,這個無垢等持的威力將會慢慢增強,威力加強過程中,會經過九個段落,這就是九住心,九個段落都結束了之後,才能得到安止。如何得到安止呢?當第九住心完成後,會得到心輕安,此時的心是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這是九住心結束後的事了。

  心輕安會引發身輕安,再由身輕安引發身輕安的樂;身輕安的樂再引發心輕安的樂,這時候身和心都處在身、心輕安樂之中了。在身、心輕安樂之下,若還有等持存在的話,那麼這個等持就稱爲安止。我們看大綱就可了解了。

  《廣論》346頁:「第六 各別學法分叁:.學奢摩他法二.學毗缽舍那法叁.學雙運法。初又分叁:一.修止資糧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叁.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這裏有叁項說明:Œ修止的資糧是什麼?依止安止資糧後,如何修安止?Ž修安止後,成就安止的標准在那裏?叁個大綱中第二項的「依止安止資糧後,如何修安止」分二項:加行和正行。正行也分二項:Œ身的威儀是什麼?正式解釋它修習的次第是什麼?在這個正釋修習次第裏談到,引生無過叁摩地。

  《廣論》349頁:「此又分二: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初又分叁. 一、系心所緣先如何修 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 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叁摩地就是等持。怎樣才能産生沒有過失的等持?依于無過失等持産生九住心之次第?這部份就須要先了解,從大綱來看是這個意思。

  若要修安止,我們前面已談過了。要先經過九住心這些段落。九住心之後,即會産生安止,因此必得先了解九住心,而九住心之前,要先得到無過叁摩地(無過的等持)。先將無過等持作解釋說明,然後由無過等持引發九住心,再將九住心的內容作解釋,經由九住心內容之後才能得到安止。九住心之後如何得到安止呢?就是我們剛剛討論的,到了第九住心時,已是心一境性的情況。(九住心:第八住心-專注一境,第九住心-平等住)

  心能夠專一安住在對境,才能引發輕安,心輕安引發身輕安,再引發身輕安樂,進而再引發心輕安樂,如此循序漸進,在身、心皆輕安樂之下,所攝受的等持就是安止,修安止的方式就像爬樓梯一般,是一段一段上去的。

  前面談到,在身心輕安樂攝持的情況之下所存在的等持就是安止,就是得到安止了,但此時所得到的安止並不是欲界衆生的心。安止的這一個等持本身不是欲界的心。安止前所得到的九住心都屬于欲界心。

  譬如第九住心稱爲欲界專一心。因爲屬于欲界,所以稱爲欲界專一心。不過在更後面得到安止的時候,就屬于上界的心了,不再是欲界之心,因爲它是上界…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