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所攝,是上界地所攝的心。一般說法是初靜慮“近得”得到的時候(近分),就是得到了安止。所以安止屬于靜慮的禅定,是上二界的心,不是欲界心,因爲脫離欲界的煩惱、束縛的心,所以不是欲界的心。
等持能夠安住堅固,才有辦法進行分析,所以等持必須堅固。堅固的意思是不動亂。不動亂,是在自由自主有把握的情況下,能夠于對境進行分析,這個不能稱爲動亂。譬如說,從不由自主的渙散到對境去而胡思亂想,這才是散亂、動亂,但在自由自主的情況下,趨入于對境進行分析,就不能稱爲動亂。這時候的等持已經堅固了。能夠安住在等持堅固情況下,可以對對境慢慢的、逐漸的分析,這就是勝觀的練習啊!
要産生勝觀證悟方面的練習時,內心進行分析時當然非常勞累的,其實在前面安住于等持的時候就已經很累了,比起安住等持來,于對境進行分析還要更勞累呢。前面的等持堅固,情形只是安住,現在要在堅固安住的條件下,還要再進行對于對境的分析,對于這個分析思惟還不能夠散亂、動亂,且要能夠自由自主,就是非常勞累了。比起來,心能夠不散亂于它境,就是心不散亂到別的對境,而安住在一個對境之上,並且還要進行對它的分析,就表示內心必須完全專注、集中在這裏,完全的專注在這裏,是非常困難的啊 !
這樣不斷學習和分析。一般來講,最初在安住時都很辛苦,更不要說分析了。等到對于安住不再感辛苦,但分析還是很辛苦,這樣子,慢慢達到安住也不辛苦,分析也不辛苦的時候,在這樣安住的情況之下進行分析。當分析時,不再感到辛苦,此時,才能夠産生心輕安,身輕安,身輕安樂,再引發心輕安樂,這個時候所産生的勝慧,就是得到了勝觀。以上,我們對于「安止」跟「勝觀」的內容,大綱做一個簡略講解。
《廣論》336頁:『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第二別學後二波羅蜜多,謂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靜慮及慧波羅蜜多之所攝故』這是菩薩的行持,在菩提心産生之後才學習的。菩薩行持在六度波羅蜜多,前面講解了。六度波羅蜜,其實已經完完整整全部講解完畢了。可是把後面兩項還要各別來做一個說明,因爲後面兩個波羅蜜是實修最重要的關鍵重點之故,所以後面各別再把這兩項做一個討論,因此需要講解一下。
“止”跟“觀”的觀修的方式是怎麼來進行的?止、觀,仍然屬于六度波羅蜜裏面,因爲安止列入靜慮波羅蜜多中,勝觀列入勝慧波羅蜜多中,其實還是包括在裏面的,後面談到「如其次第」按照“止”跟“觀”的順序來講的話,如其次第,即是「靜慮波羅蜜」以及「勝觀波羅蜜」所攝。
“所攝”是指歸納在裏面,意思是指靜慮波羅蜜,包括安止波羅蜜。靜慮波羅蜜是六度裏面的一項,凡是靜慮不一定是安止,因爲靜慮波羅蜜的範圍非常廣大,所以靜慮波羅蜜可以包括安止;勝慧波羅蜜可以包括勝觀,但勝慧波羅蜜是否都是勝觀,就不一定了,因爲勝慧波羅蜜的範圍非常廣大,勝觀是裏面的一個範圍,所以將它歸納在裏面。
這裏分成六項:1.修習止觀之勝利-修止、修觀有什麼功德利益(有什麼好處呢
) 2.顯示此二攝一切定,一切定是指等持,一切等持都包括在止和觀之中。 3.止、觀的自性-定義怎麼講
4.應當要止跟觀雙運來做學習。 5.止跟觀的次第是什麼樣子
6.各別實修的方式是什麼
這裏面的第一個要講的止、觀實修的好處是什麼
這段要好好的了解一下。如果不知道它的利益好處,不會産生欣喜、渇求之心,如果沒有欣喜渴求之心,不會去學習、不必去學習,因沒有欣喜和渇求。
首先了解它的功德利益,有這麼一個好處,當然要努力去學習。 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止、觀有什麼利益,所以僅僅只是學習前面的下士、中士,對于後面止、觀都沒有學習呢 ! 因爲不知道它的功德、有什麼好處,所以我們先了解一下,它有什麼利益好處,之後才會産生欣喜想要去學它。
首先引經據典說明。引《解深密經》和《修信大乘經》,裏面都有談到,「叁乘功德證悟、世間、出世間功德,這一切都是止觀所包括(止觀所攝)」,佛經裏做此開示。引經據典所談述的內容是指:因爲修止觀之故,對我們有所幫助,還有許多功德,都可以得到,這是經文所談到的。
經文裏說修止觀有功德利益,除了可以産生內心專ㄧ安住的能力,還有別擇慧也能産生,對于所緣的對境內心能夠專ㄧ安住在上面,也可個別作思惟的別擇慧,這些雖不是正式的安止,也不是正式的勝觀,不過算是它的一部份。
因爲心能夠專ㄧ安住在對境上,這當然是屬于安止的一部份,還有能夠用別擇慧來思擇分析對境,這是屬于勝觀的一部份。因此之故,可以把它說爲止觀之果,觀修止觀的一個果或一個成效,這是普通的別擇慧,或是心能夠專一安住對境的普通能力,這些功德都還不是正式的止和觀。如果有這種功德,那麼修正式的止和觀,得到的功德利益當然更加廣大。
或者有人這樣想,大、小乘門、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都是止觀之果,在佛經裏面所講的都還不是正式止觀的成效和果!這只是講到對于對境心能夠專一安住的等持,還有別擇慧的果。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無論如何都是止觀的果,這裏面沒有談到正式的功德利益。這是講一般的止,心能夠專一安住在對境的等持,還有觀一般的別擇慧都具有這種功德利益,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都由此産生的話,正式的止和觀的功德利益就更加廣大,就不用再說了。
課本裏提到《廣論》336頁:「大小二乘、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如《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小乘的功德、大乘的功德、世間的功德、出世間的功德都是止觀之果」;或是,「大乘世間資糧道、加行道的功德;大乘出世間見道、無學道的功德;小乘的世間資糧道、加行道的功德;小乘出世間的見道、無學道的功德」,這一切的道路、一切的段落裏,內心所産生證悟的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或許還有一個疑問,如果這樣的話,爲何談到「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世間出世間的功德,他都齊備都是止觀之果呢?」一般來講,談到菩薩或如來,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譬如外道內心也有安止這個功德,如來會不會齊備?如來會齊備。外道也有許多神通,這個神通威力,如來也會齊備,所以這裏談到菩薩還有聲聞許多的功德,這些都是止觀之果。
首先談到,若諸聲聞,指小乘的功德;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指大乘的功德。以聲聞、菩薩、如來這叁者的世間、出世間功德來說,如來有何世間的功德?外道的安止、神通,如來當然都有,這些都是世間功德。聲聞、菩薩、如來這叁者的世間、出世間功德,無論如何都是止觀的成效。
《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毗缽舍那(觀)所得之果」這句經文和至尊仁波切前面的句子是完全的配合在一起。至尊仁波切前面說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是止觀之果,這兩個是配合在一起的。
這個經文之後有一個疑問,這裏談到大小乘之門證悟功德如何都是止觀之果。不過一般談到止觀,就是很高的證悟,這是實修很高的時候才有,不是馬上就可以得到,當然不可能,所以前面所得到的就不是大小乘的功德了嗎?大小乘門都是止觀的果,那麼在止觀的前面所産生的功德,就不是大小乘的功德嗎?于是産生了這麼一個問題:「若謂止觀,豈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說彼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雲何應理」。修所成指上界心,止觀指修所成,是很高的證悟。
一般來講,欲界心經過不斷的觀修,心已經非常的堅固,已得到正式安止,就是上界心,不是欲界心了。得到正式的安止,稱爲修所成,表示這個證悟已經很高了,前面應該還有很多的功德才對,可是這裏講大小乘的功德都是止觀之果,就是止觀之後才産生這些功德,而止觀又是這麼高的證悟,那麼止觀之前的那些功德算什麼呢?不算大小乘門的功德嗎?仔細分析,不應該說都是大小乘功德,因此産生了這麼一個诤論。
在止和觀之前應當也有證悟産生。例如我們學習廣論時,前面當然還沒有學止觀,可是已經學了依止善知識到六度四攝之間的教法,這些都有許多大小乘的功德。還沒學到止觀,就說這些功德是止觀之果,不是很奇怪?因此,對方提出這個問題,止觀證悟前面那些功德就不是大小乘的功德嗎?因爲它是在止觀的前面,怎麼說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
至尊仁波切回答:「如下所說真實止觀實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則大小乘一切功德,非盡彼二之果。」如下所說真實止觀,此止觀是正式止觀。佛法一般講真實都是指空性,若按照藏文翻譯,應該是合乎性相的止觀,就很容易了解了。隨順的、和合乎性相的,如果要産生正式的止觀,至尊仁波切說你講得非常有道理。
如果說合乎性相的止觀,就不能說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正式止觀的果,就不能夠這樣講;若把大小乘一切功德都是止觀之果,此止觀若解釋爲合乎性相的止觀,這句話就有問題,不能這樣講。不過這裏所說的不是正式的止和觀。
以下談到「然以善緣心一境性,諸叁摩地,悉皆攝爲奢摩他品,及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妙善慧,悉皆攝爲毗缽舍那品。」這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